西部民生 十大德政
2012-10-09张义学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西部民生 十大德政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种地不纳税,还有补贴;上学不缴费,还有蛋奶;看病花了钱,还能报销;生态大移民,出门不爬坡;公路村村通,赶集坐汽车……这只是我国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在贫穷落后的西部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正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十年。这十年,贫穷落后的西部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生方面,这十年是西部群众得到实惠最多、改善最为明显的十年。包括农村的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农业:免税+补贴=反哺
十年来,我国相继取消牧业税、生猪屠宰税、农林特产税和农业税,全面实行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饮水、电力、道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多予少取放活”,使西部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受益。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3年的214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08.6亿元。
这十年,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中央坚持把农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农业部积极推进西部地区发展。针对西部地区农业人才不足状况,农业部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004年以来“阳光工程”共培训西部农村劳动力521万人。2006年至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覆盖了西部地区558个县22750个示范村,培训专业农民90多万人。2006年以来“百万中专生计划”面向西部地区共招生10.4万人。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扎实推进,西部省区的一批优势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如新疆的啤酒花、枸杞、红花、番茄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50%、60%和90%以上。广西产糖量达93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484万吨的63.1%;蚕茧产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2007年蚕茧产量已占全国的26%,约占当年世界蚕茧总产量的18%,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此外,宁夏的枸杞、四川和贵州的茶叶、陕西的苹果、云南的烟草等,都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年,中央财政还安排5亿元资金,专门用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补助项目的实施区域是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明显向西部省区倾斜。
减免农业税、特产税和进行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是普惠式的补贴,这是中央财政反哺农业,洒向西部农民的甘露,对于改善民生,特别是广大西部农民来说,润物细无声。
新疆若羌:15年免费教育惠民生
2.教育:两免+一补+蛋奶工程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西部教育落后的局面在这十年得以打破。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使西部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突破。十年中,陕西、广西、内蒙古、重庆、宁夏、贵州、新疆已先后通过国家“两基”验收。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始终坚持重点向农村特别是向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增校舍面积近1200万平方米,免学费、免书本费、补助住宿学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广泛实施,每年让5000多万西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受益。2004年,温总理呼吁加强中小学生营养的“蛋奶工程”,也在广大西部地区推广开来。除过生活补贴外,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住宿学生,每天都能喝到一斤牛奶,吃到一颗鸡蛋。今年起,部分地方开始尝试为学生定制科学的“营养餐”。这些措施使广大西部农村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并“学得好”,保证入学率,减少辍学率,提高升学率。
过去十年间,中央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二期计划、“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都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加速发展。实施“西部一省一校工程”,带动了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此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显著提高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农牧区教师的素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和提升了西部青少年的受教育条件。
3.文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正比
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正式开展试点,这十年恰遇国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
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群众文化需求,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优质的文化服务享受。民族文化演艺业方面,云南以《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云南的响声》等为龙头,带动了全省演艺业的发展,涌现出《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印象丽江》等一批极富云南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这十年,电影业走出了徘徊不前的最低谷,不少人又开始走进影院,享受影视快乐,城市电影票房收入从2003年以前不到20亿元提升到去年的130亿元。
在图书出版领域,“十一五”时期,全国累计生产图书是“十五”时期的两倍,新闻出版全行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总利润均翻了一番。“抓产业链条的聚合,做强文化产业集团;抓重大项目的整合,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抓文化业态的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空间”。这是四川文化产业的“规模化”战略,推动着文化资源优化整合。这一战略的实施,加强和做大了四川文化产业的蛋糕,扩大了广播、电视、报刊等文化信息的覆盖面和传播量,也在提升着四川人民的文化素质。
2010年,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文化部制定了《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实施方案》,去年和今年,各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陆续免费开放,不设门槛地让群众享受文化服务。
正如2003年召开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所预言的,“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就越实在”,人民群众就越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重庆合川:全民免费体检
4.医疗: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13亿
这十年,医疗事业被推向市场后,“看病贵”让许多患者难以承受伤病之痛,新医改又再一次使其回归社会公益事业属性,即便在西部的偏远山区、海岛渔村、少数民族山寨,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扛”,正在实现“病有所医”梦想。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等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超过95%,全民医保制度框架全面建成。
医疗技术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青海省贵德县人民医院远程诊疗室,患者孟荣瑞足不出院,就享受到了北京知名专家的诊断服务。老人因肾脏不适收治入院,通过远程网络,按北京大学医院专家的建议对症治疗,很快痊愈。一次不到半小时的免费会诊,为孟荣瑞直接节约8702元费用。
不仅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且偏僻落后的西部乡村的陋习也改掉了。贵州省岑巩县凯本乡卫生院院长伍宏亮说,几年前,村里还有巫婆,村民有病痛通常先请巫婆看香、打卦、跳马脚,实在严重的病才会上医院。近年来,随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村民“信巫不信医”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2008年,国务院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说:“医改坚持从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出发,设计和实施方案,医改的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
3年来,中央到地方各项医改政策密集出台,西部不少县市取得了丰富的改革经验。陕西省神木、府谷、子长县积极探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子长县公立医院改变“以药养医”后,患者负担下降,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子长经验为全面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这次新医改加强了基层卫生组织建设。青海省海晏县甘子河乡俄日村卫生室面貌大变。为方便村医巡回上门服务,政府还统一配发了摩托车,37岁的俄日村村医罗藏银巴随叫随到。这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一则小例。青海省副省长马顺清曾感叹说:“虽然底子薄,但中央定下的事情要咬牙往前推,奋力一搏还是可以有所作为。”据了解,三年医改中,财政贫弱的青海共投入资金114.8亿元,超额完成国家规定任务37项。
5.社保:农村老人领上了养老金
2002年,“十六大”的政治报告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一年,城镇职工养老金开始社会化发放,中央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上《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都标志着社会保障的几个重头方面——养老、医疗、工伤、救助——在多管齐下地行进。
2004年,企业年金开始试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发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实行。2006年,15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加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颁布,意味着更大范围的工作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视野。2007年开始,社会保障建设各项工作表现出明显的加速倾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关于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在短短几个月内密集出台,宣告了新社保体系几大核心中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建设阶段。2008年,《残疾人保障法》通过并实施,2009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公布……这一年真正标志性的事件,则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启动,实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合龙。
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分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这意味着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这一举措,对于相对贫困的西部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短短的十年间,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6.就业:城镇就业增加1亿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年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艰巨得多。十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超过1亿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21万人。
对于西部来说,最实在的是就业不用去沿海发达地区了,“在家门口能打上工。”国家实施产业转移战略,西部各地纷纷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业招入西部地区,另一方面积极吸引西部人才、资金回乡创业。
7.移民:改善生活条件 缩小城乡差距
西部省份有很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是享受国家“生态移民”政策的主要地区,“生态移民”是我国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和顺新村是宁夏35万“生态移民”安置点之一,主要的搬迁移民来自彭阳县小岔乡卷槽村和柳湾村。彭阳县位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那里自然条件恶劣,197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按照宁夏的部署,2010年到2015年要完成搬迁中南部地区7.88万户34.6万人到近水、沿路、靠城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
“十一五”期间,甘肃全省贫困地区共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1500多个村社,安置人口45万余人。据甘肃省有关部门对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移民的调查统计,这些移民人均纯收入普遍比原居住地高出一倍以上。同时,通过移民搬迁,甘肃省深山区伐薪烧炭、开垦山荒地等破坏生态的现象明显减少,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生态恶性循环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在西藏,安居工程则大大改善了藏族农牧民的生活。目前,全藏区安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9.27亿元,改善了35.05万户农牧民的生活条件。
而重庆113.8万三峡移民,在渐已熟悉的移民新居地上,绝大多数已扎根当地并开辟出了崭新的生活。据重庆市移民局2008年底统计,为服务移民,重庆已累计建设了医院、学校、公路等项目1165个,受益移民达39万人。
为了让山区、库区农民脱贫致富,重庆在2008年又提出再次移民230万人。这次移民,“其实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形象地被称为“洗脚进城”。城市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曾经公开过一笔账:“抛开基础设施不算,第二、三产业带动一个人正常就业需要投资30万元。”根据普遍测算,把一个农民变为城市人口,需要配套的保障资金保守估计为20万。重庆这一举措,足见政府民生投入的决心!
8.扶贫:专项扶贫 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确定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中,西部的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就占到六个,它们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4省藏区、新疆南疆3地州,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十年来,西部大开发安排的水利、交通、退耕还林、资源开发等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地区布局。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省藏区以及新疆、广西、重庆、宁夏、内蒙古等地经济社会发展,并把农村扶贫开发作为重点加以推进。
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编制专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十年来,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房外下大雨,房内下小雨,出门路难走,进城走一天。这是云南省景洪市嘎洒镇曼典村村民2007年以前的生活写照。2008年后,水泥路修进村,国家帮助盖起新民居,接通自来水,电视、电冰箱、饮水机等现代家电进了家门。这些变化,正是专项扶贫结的硕果。
另外,东部15个经济较发达省份,与西部11个省份结对,形成了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为主的扶贫基本工作框架。从2003年到2010年,东部到西部挂职的干部有2592人次,西部到东部挂职的干部有3610人次;东部向西部提供政府援助资金44.4亿元,实际投资2497.6亿元,社会捐助14.2亿元。
9.水利:大力推进民生水利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水利部门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谱写了水利改革发展新篇章。
水利促发展,水利惠民生。2000年至2011年,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46亿亩增加到4.3亿亩,其中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0.88亿亩增加到1.87亿亩。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在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72亿亩,粮食总产量增加了5000多亿斤。
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被视作“民心工程”。2005年,党中央提出要用两个五年计划时间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时期,中央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补助资金590亿元,新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2万处,让2.1亿农村居民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
10.交通:村村通公路
十年前,贵州农村公路交通发展任务繁重——不通路或水泥路的县超过30%,有27个;不通公路的乡镇3.3 %,有52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数以万计!截至2010年底,贵州省共申请中央投资63.4亿元,完成总投资为72.7亿元,建设通村公路102870公里,实现了全省95%的建制村通公路。今年底,将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
“十一五”期间,新疆公路建设投入超过550亿元,高速公路、快速路总里程4.2万公里。目前,全疆14个地州市的中心城市全部通上了二级以上公路,88个县市通上了三级以上公路,95%以上的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上了公路。全疆公路总里程达到14.7万公里。
十年中,西部交通发展最大的成就当数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火车通车后,由于票价低,大大方便了沿线藏民到拉萨朝佛、探亲,也方便了藏民出藏远行。交通状况的改善,特别是青藏铁路和林芝机场建成通航,对西藏旅游业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西藏立体交通网络的建成促使西藏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越来越多的高原特色产品通过铁路走出高原,打入国内市场。
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超350万公里,西部省区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公路总里程由176.52万公里增长到410.6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猛增至8.4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十年间,我国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一个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