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体育发展与居民健身方式转型*——以珠三角为例
2012-10-08邱妙云李国岳
邱妙云,李国岳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更是强调社会结构在不断转换,社会机制在不断转轨,社会利益在不断调整,社会观念在不断转变,社会形态在不断变迁,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政策,正向更加重视社会、重视民生的方向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广东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调整中,率先完成了珠三角九个城市的绿道网络,在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体育运动、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生活空间,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成为当下建设“幸福广东”的普遍共识,人们参加健身活动的需求日益高涨,各种绿道运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全省各级体育部门争相成为绿道使用的主力军。人们在余暇时间以培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获得身心快乐为主要目的,根据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的绿道功能和地域特色,把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作为各种身体练习的场地,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绿道体育运动,以一种体育时尚的形式,一种表征生态价值的文化符号,深受人们的喜爱[1]。但是,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领域,珠三角绿道体育的发展有赖于我国全民健身实践的加速发展是显而易见。所以,在社会转型视野下,了解当前珠三角绿道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探讨绿道体育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意义,为绿道体育这个全民健身运动新载体的研究提供参考,既有利于绿道体育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有利于指导绿道体育健身潮流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珠三角地区的绿道爱好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主要在珠三角6条区域绿道节点上的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惠州市、肇庆市等6个地区随机抽取共600个样本总量进行调查,同时对体育局相关领导和主管负责人进行访问调查。从样本所在区域、年龄等情况粗略分析,样本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归纳分析等方法对转型期珠三角居民绿道体育情况进行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调查中发放问卷共 700份,回收 682份,回收率97.43%,其中有效问卷 600份,占回收问卷的90.63%,问卷的效度达90%,可涵盖研究主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珠三角居民绿道体育参与情况
2.1.1 运动时间选择上的变化
珠三角居民每周参加绿道体育运动的次数,从受访者的情况看,大多数人集中在每周1~2次之间,其中1次的为 28.0%,2次的为 30.8%,3次的占20.3%,4次的占14.7%,每周参加4次以上的比较少,占6.2%。从以上情况也可以看出,按照目前体育人口一周参加3次体育活动的标准衡量,珠三角体育人口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从绿道体育运动坚持情况来看(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接受调查访问的珠三角绿道体育爱好者当中,已经坚持两年以上绿道体育运动的占21.2%,坚持不到2年的占31.8%,超过1年的占19.3%,不到1年的占14.5%,半年以下的占13.2%。随着绿道的不断延伸和绿道体育的不断传播,珠三角居民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并且能够长期坚持,改变了以前偶尔利用节假日和民间节日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很少受心情、季节影响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珠三角居民体育运动时间相对零散、活动场地相对局限、运动规模相对较小的状况一去不复返。
表1 珠三角居民绿道体育运动时间选择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问者每次运动时间多集中在1h以内,其中每次运动0.5h以下的为24.0%,0.5h~1h的为 32.2%,1h~1.5h的为21.3%,1.5h~2h的为13.2%,2h以上的为9.3%,大多数居民活动时间比较集中,时间安排合理,有些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居民除锻炼外,还会与其他居民交流运动心得等,说明珠三角居民开始意识到绿道体育的乐趣,并且能够较好地参与。珠三角居民参加绿道体育活动的时间不一,根据调查了解到,早上、上午、下午都有人活动,有些人选择晚上参加绿道体育运动,选择中午活动的人数比较少,大多数珠三角居民选择活动时间主要根据自己的运动习惯、精神状态来决定。从时间选择上可以看出,珠三角居民的体育运动时间在发生变化,敞开式的绿道空间给居民提供了运动场所,均等化的绿道体育增强了居民体育运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居民不断参与其中增加了绿道体育运动的氛围,在调动珠三角居民运动积极性的同时大大促进了珠三角全民健身运动的向前发展。
2.1.2 运动项目选择上的变化
表2显示,珠三角居民在绿道建设前前六项体育运动项目中,棋牌排在所有项目的第一位,占27.0%,是珠三角居民闲暇开展最普遍的休闲体育项目;排在第二位的运动项目是羽毛球。棋牌和羽毛球在绿道建设后分别由排名第一二位排至第五和第四位,取而代之的是绿道上的健步走和自行车运动。广东绿道网络由珠三角向省内东西北地区延伸,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成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过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将具有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并配套以完善的设施,对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实施空间管制,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在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同时,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体育运动、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低碳体育空间[1]。因此,便于在绿道上进行的体育运动如健步走、暴走、自行车骑行、轮滑、跳绳、毽球等项目越来越受到珠三角居民的关注。
表2 珠三角居民前六项运动项目选择变化情况
2.1.3 运动场所选择上的变化
调查显示,在绿道建设前,受访者开展体育活动的地点依次为健身会馆、各类球馆和广场公园,其中选择健身会馆的受访者高达43.6%(见表3),但在绿道建设之后,各类健身会馆一时人员骤减,49.3%的受访者都愿意聚集在绿道上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受访者认为,在绿道上人员比较集中,有活动氛围,而且,基于低碳模式发展的绿道,在解决珠三角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缺失问题,满足城乡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扩内需促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珠三角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一体化建设的同时,确实为珠三角居民的体育健身提供了新的载体。原来很多选择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进行体育活动的人,也都纷纷走上绿道成为绿道使用的生力军。随着绿道各项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绿道体育运动的深入发展,绿道体育将很快变成珠三角居民体育健身的科学理念,积聚许许多多关于绿色、生态、和谐等的生活顿悟,成为珠三角全民健身亮丽的风景线。
表3 珠三角居民前三项运动场所选择变化情况
2.2 珠三角居民绿道体育消费情况
2.2.1 基本收入情况
根据2011年广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2](表4)显示,珠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广州由2000年的13621.83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58.49元,增幅为17036.66元,深圳由2000年的21577.24元增加到2010年的32380.86元,增幅为10803.62元,珠海由2000年的15375.90元增加到2010年的25381.58元,增幅为10005.68元,珠三角其它城市如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各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到2010年来,增幅最低的也将近万元;而珠三角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广州由2000年的10988.99元增加到2010年的25011.61元,增幅为14022.62元,深圳由2000年的18200.67元增加到2010年的22806.54元,增幅为4605.87元,珠海由2000年的12616.21元增加到2010年的25381.58元,增幅为12765.37元,珠三角其它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从2000年以来到2010年的10年间,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表4 珠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2.2.2 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享有更多锻炼的机会,以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实现自身健康与和谐发展。所以,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财富基石、一种基本权利,不仅与公民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发展密切联系,也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兴旺息息相关[3]。随着珠三角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其体育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根据表5珠三角居民家庭体育活动每月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月体育消费600元以上的家庭占调查总数的3.6%,家庭月体育消费500~600元之间的家庭占调查总数的5.2%,家庭月体育消费400~500元之间的家庭占调查总数的7.2%,家庭月体育消费300~400元之间的家庭占调查总数的11.5%,大部分家庭月体育消费在100~300元之间,这部分家庭占调查总数的51.3%,没有体育消费的家庭也有一部分,占调查总数的7.0%。受访者在调查中纷纷表示,其当前体育消费比绿道建设以前有一定的增幅,其中增幅高达40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1.5%,比绿道建设前增加体育消费50~150元的家庭占绝大多数,比例为43.2%,也还有14.3%的受访者表示其体育消费没有变化。
表5 珠三角居民家庭月体育消费水平及其变化情况
2.2.3 体育消费类型
珠三角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在绿道建设前后具有明显的变化(见表6),绿道建设以前,有27.0%受访者表示其体育消费主要为订购体育报刊,有18.8%受访者表示其体育消费主要为观看体育演出,有16.2%受访者表示其体育消费主要为购买体育器械,有38.0%受访者表示其体育消费主要为购买体育服装;绿道建设以后,由于绿道体育的不断发展,运动方式不断被大众所接受,受访者当中有12.7%的人表示有参加体育培训方面的消费,有9.7%的人表示有体育旅游探险方面的消费,有19.3%的人表示有购买体育装备方面的,说明体育消费类型随绿道体育发展不断增加。
表6 珠三角居民体育消费类型及其变化情况
2.3 珠三角居民绿道体育认知情况
2.3.1 珠三角居民的绿道体育文化认同
体育文化的世代延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社会转型时期,全民健身所处的环境已经大不同于以前,以生态模式为发展方向的休闲体育已经占据了场馆体育的大部分生存空间。在低碳生活全球化的语境下,绿道体育文化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处于一种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态势。作为低碳文化的重要载体,绿道体育的“发声”必然带来全民健身的新一轮发展,在“幸福广东”的建设大潮中,健身方式的现代转型成为必须。在绿道体育文化认识的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绿道体育是珠三角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调整中,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彰显幸福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工程;在绿道体育文化认同性的调查中,27.2%的人认为十分接受,33.5%的认为接受,21.8%的认为可有可无,17.5%认为没有必要。在绿道体育文化影响程度的调查中,33.5%的人认为影响很大,42.6%的人认为受到一定影响,23.9%的人认为没有受到影响。在绿道体育文化建设方向的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在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绿道体育的发展需要的是一种自觉意识,在各种体育文化的比较中找出自身的长短,盲目自大或者过渡悲观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当前,不能因为绿道体育不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体系健全的体育体系,就用其它体育的做法和眼光来看待绿道体育,硬套其它体育模式和评价标准来衡量绿道体育。如果经过这样的框定、改铸、裁剪,其结果不仅会使绿道体育面目全非,而且会完全失去绿道体育自己所特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绿道体育的发展不能也不应该走模仿路线,不能丧失绿道体育的自信,改变绿道体育的初衷,而主要是认识本身存在的差距,有着知己知彼的发展策略,从而有选择的吸收,有目的的借鉴,在自觉中找到绿道体育自身发展的自信,才能使绿道体育与生俱来的生态特色与现代社会文明接轨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2.3.2 珠三角居民的体育运动动机变化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绿道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思路,发展绿道体育的重点回归到了绿道体育本身的发展,即锻炼和休闲相结合,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并重,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性认知。事实上,人的文化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着其生活方式而进行,绿道体育给了人们更多改变自我的机会。从表7的调查分析结果可知,受访者在参加绿道体育活动前的体育运动动机主要是为了舒缓精神压力、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培养体育技能、拓展业余爱好。在参加绿道体育活动后,其体育运动的目的增加了寻求群体归属、分享幸福体验、促进个体融合、传播体育时尚、实践科学发展、表达和谐愿望等动机因子[4]。通过验证,受访者以上运动动机因子载荷都在一个维度上,方差贡献率为61.291%,说明受访者的以上动机确实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而受访者参加绿道体育前后的动机因子变化表明,绿道体育发展中最核心的人本问题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维护,保证了绿道体育的创新性、稳定性和延续性,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原则,顺应了低碳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从不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用和政治目的,更不主张一阵风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踏踏实实融合现代人的诉求,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深刻地影响了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表7 珠三角居民参加绿道体育运动前后的动机因子变化情况
2.4 珠三角居民绿道体育评价情况
2.4.1 绿道体育功能因子
珠三角绿道体育承载着人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理想,促进着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是珠三角实践科学发展观表现出的体育元素,迅速以其内涵的文化合理性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发展[4]。珠三角绿道体育的发展使人们真切地感悟了低碳生活的生态意义,真正体验了“幸福广东”建设带给人们的实惠,这种孕育着思想、情感和信念的、全身心的幸福感受是深刻的,增强了人们当下的幸福认同。随着珠三角绿道体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必定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绿道体育功能作用的结果。如表8所示,绿道体育功能因子是一个综合性的构成,包括社交、健康、时尚、创新和亲善等林林总总的因素[4]。
表8 珠三角绿道体育功能因子载荷情况
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把研究中方差贡献率较高的功能因子,如56.623%的社交功能、62.216%的健康功能、58.917%的时尚功能、52.615%的创新功能和67.638%的亲善功能,再一次采用EFA分析和方差最大旋转方法,检验构成绿道体育功能因子的载荷量。结果发现,以上贡献率排前的功能因子,其载荷量在维度上与预期相一致,构成中的5个功能因子都载荷在一个维度中,载荷为.709-.851,因子结构具有高度内部一致性,说明被访者普遍认同绿道体育真正倡导着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认为绿道体育既反映了体育运动的一般性,又表现了诸如时尚、生态、和谐这些体育文化的特殊性,既注重低碳特质,又讲求生态法则,使人通过对绿道体育的理解和感受,产生富含价值判断的积极态度,形成丰富的、活跃的人生觉悟,从而引发生命意义的再思考,影响自主行为的再选择,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超越。
2.4.2 绿道体育功能评价
表9显示,对珠三角绿道体育功能的评价,研究中主要对因子结构具有高度内部一致性且方差贡献率较高的社交功能、健康功能、时尚功能、创新功能和亲善功能进行评价,分别对应为 X1、X2、X3、X4、X5 五个变项,以受访者给予8~10分为高评价,5~7分为中等评价,1~4分为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受访者对绿道体育的社交功能、健康功能、时尚功能、创新功能和亲善功能都给予了很高评价,除创新功能高评价占78.5%外,其它4个变项的高评价百分比均在82%以上,最高为健康功能评价(93.5%),表明珠三角绿道体育的发展受到居民的普遍认同,而且绿道体育功能的显现对促进珠三角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和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从总体上看,珠三角居民除了对绿道体育的上述五种功能作出了评价外,还对绿道体育的其它功能诸如经济、传播、观光等功能进行了一定的评价,有些评价比较客观,有些评价相对偏激,看法不尽相同,但都能凸显对绿道体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期待,反映了珠三角居民具有较强的科学发展意识,向往和谐、有序、平衡的生活方式,在真切的生态体验中成为绿道体育文化忠实的、主动的言说者、推行者和创造者,并不遗余力地使这种生活理想和文明实践提升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表9 珠三角绿道体育功能评价情况(N=600)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绿道体育作为“幸福广东”建设时期幸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提供了一种自由的、人性的、和谐的生活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幸福体验机会,给人和谐、有序的幸福感受和生态、平衡的幸福愿景,是创造幸福广东的巨大力量。幸福的标志并不是高耸入云的大厦和油光可鉴的马路,而是大众乐此不疲的健康文化和愿意为之不懈努力的生态文明。绿道体育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鲜活的现实性,代表了许多人性化的诉求,促进了人现代性发展的延伸,为新文化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是一种符号的、持续的、积累的和谐进步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3.1.2 绿道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新载体和新模式,深受珠三角居民的喜爱。随着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逐步加强,健身方式不断改进,锻炼频度日趋合理,绿道体育消费不断增加。从活动的内容看,珠三角居民的体育健身由原来过多依赖场地器械转变为多采用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绿道体育运动,如健步走、暴走、慢跑、散步、太极拳、柔力球、自行车骑行等项目;从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看,珠三角居民的体育活动由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零散型向自觉组织自觉参与型的高组织化程度转变。从参与绿道体育运动的频度看,大多数珠三角居民逐步把绿道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健身爱好者不仅集中在冬夏锻炼,一年四季经常参加绿道体育锻炼的男女老少不断增加,居民正在养成春夏秋冬持之以恒锻炼身体的习惯。珠三角绿道体育正朝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标杆发展。
3.1.3 绿道体育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内容,既是生态意义上的个体追求环境效用最大化的表现,也是促进科学发展文化自觉的媒介。学术界已经开始对绿道体育的概念、方式、内容、结构规模及其对GDP影响等方面有专题的研究,不仅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有宣传报道,而且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对绿道体育的发展进行了专门规划。绿道与绿道体育、绿道体育与和谐社会、绿道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陆续推出,绿道体育发展理论正在进一步构建、拓展、完善和大众化。
3.2 建议
3.2.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当今我国正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所表现的主要特征是新的东西尚待建立,而旧的东西已经打破,容易产生由旧向新过渡这种转型时期的浮躁。就绿道体育而言,所有项目的开发不能过份追求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既不能忽略绿道体育本身的发展更不能抛开全民健身的需求。绿道体育作为幸福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增长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确实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对吸引游客,增添欢乐气息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这不能成为重经济轻民生的理由,更多的要宣传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绿道体育搭台,生态文明唱戏,这才是绿道体育谋求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发展方式和发展智慧。
3.2.2 绿道体育作为幸福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全民健身文化的延续,彰显了幸福广东的建设成效,其重要特征是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人们各种志趣。生态文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追求规一、整齐的同时使人们看到了自我个性的迷失,更多的人不再被动地接受千篇一律的生活观念,不再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变成一种没有创造性的社会大模仿。为此,绿道体育一方面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另一方面要坚持鲜明的区域特色、彰显多元的体育个性、弘扬和谐的生态文化,不以金牌思维表达绿道运动发展的意义,而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个性选择脱颖而出。
3.2.3 绿道体育是科学发展语境下最富有创造性的全民健身运动。在此背景下,提高对绿道体育和低碳文化之间的联系、绿道体育发展对生态战略的意义、绿道体育发展的低碳示范和载体功能、绿道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影响、绿道体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等方面的认识和引导,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搭建理论框架,从绿道体育及其低碳文化内涵的发展角度,打造低碳内涵的体育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区域特色的绿道体育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构建高附加值的绿道体育消费文化,通过绿道体育带动传统体育的低碳化革新,树立绿道体育运动的低碳文化标杆形象,倡导绿道体育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现、提炼和传播绿道体育的生态意义,发掘、总结和植入绿道体育的生态内涵,积聚绿道体育的发展人才,构建有利于绿道体育发展的制度、支撑、服务等体系。
[1]李国岳,宋文利.珠三角绿道体育对青年低碳观念的影响[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1):1 -4
[2]广东统计信息网.广东统计年鉴2011[EB/OL].http://www.gdstats.gov.cn
[3]刘鹏.保障公民体育健身权益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212048/n1213375/1222576.html
[4]李国岳,陈丹丹,邱妙云.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4):23-25
[5]新华网.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 -09/29/content_10133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