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
2012-09-29李朝明刘静卜
李朝明,刘静卜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
李朝明,刘静卜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是企业提高动态能力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知识共享则是协同知识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成败的关键。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问题,结合协同管理理论和知识治理理论分析、探讨了知识共享的过程及其治理机制,进而构建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知识共享体系。
协同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共享治理;知识共享体系
1 引言
在知识经济和协同商务时代,协同知识创新活动成为企业提升动态能力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1]。但企业间进行协同知识创新面临诸多难题,如协同伙伴的搜索与选择、知识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等。其中,知识共享是协同知识创新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也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在分析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与知识共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特征,进而分析了知识共享的动机、影响因素及主要问题,并在协同管理思想和知识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知识共享体系,为我国企业提供参考模型。
2 知识共享和协同知识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2.1 知识共享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共享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4个方面:①知识共享的主体。学者们主要讨论了主体的共享动机、障碍和影响因素,识别了个体知识共享的 4种动机[2]和影响因素[3],并结合经济博弈理论为企业知识共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4-5]。②知识共享的对象 (即知识)。学者们在研究中认为,在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中,知识的隐含性、分散性和外部性等特性对知识共享的难度、途径和效果有重要影响[6]。③知识共享的障碍与手段。知识主体和知识本身的复杂性造成了知识的定价、检索和转移等方面的困难。尽管显性知识的编码和知识库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对隐性知识的分类、显性化和情境化的研究却不尽如人意[6]。④知识共享的治理。知识共享中的非技术问题,如知识主体的抵制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促使学者们转向从治理的视角研究知识共享活动[7-9],采用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机制来促进知识共享。
2.2 协同知识创新理论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是以动态能力为指导,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提高核心企业与协同链知识能力为目标,由多个相关企业或机构合作开展的知识创新活动,它强调通过协同行为实现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率的协同效应[10],其活动一般采用扩展的SECI模型建立跨企业的知识螺旋,并结合相应的机制设计和管理流程[11],利用群件和社会网络技术构建跨企业的知识网络。
目前关于协同知识创新的研究尚未完善,在关系到其成败的知识共享、利益协调机制和协同技术等方面仍需开展深入研究。而关于知识共享的动机、障碍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研究仍局限于企业内部或联盟企业之间,缺乏普遍适用性。在协同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亟须将知识共享行为扩展至整个协同链。因此,需从企业间协同知识创新的视角,对知识共享问题进行整体研究,并构建其知识共享体系。
3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问题分析
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过程中,无论是协同企业的搜寻、相关协议的内容,还是协同小组的构建,都须将知识共享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
3.1 知识共享的特征
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是一种以需求拉动或供给推动的互动行为,具有以下显著特征:①以知识创新为导向;②注重协同效应;③跨越企业边界;④知识共享惯例化;⑤发挥异质知识资源的互补性;⑥关注隐性知识。
3.2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1)知识层面。知识的隐含性、嵌入性、分散性、复杂性对知识共享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隐含性是指知识根植于人们的行动和联系中,它使知识难以通过编码化完整呈现,且其价值也不易于验证;嵌入性是指知识的产生和使用必须在相应的环境之中[13],而在协同知识创新中,不同组织的员工其知识结构、组织惯例和企业文化等情境差异较大,严重地影响了其知识共享;分散性是指知识存在于不同时期和地点的员工、组织和系统之中,它使在组织内或企业间确定“谁”知道“什么”变得困难,也使沟通成本急剧增多;复杂性是指知识一般需要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支撑,形成复杂的知识网络,它加大了知识共享和利用的难度。
(2)个体层面。个体包括知识的拥有者和需求者,他们是知识共享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受经济、交往、认知、利他动机和任务驱动而存在共享意愿,另一方面又面临知识表达能力、规章制度、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障碍而抗拒共享。个体是知识共享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核心层,是联系知识和企业的纽带。个体的知识能力,如对知识的吸收、表达和使用能力以及个体与组织的互动效果,对知识共享均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研究知识自身的属性和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治理,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促进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
(3)企业层面。企业是知识共享的决策者和受益者,也是企业间知识共享行为的来源和归宿。该层面主要考虑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做出知识共享决策,主要考虑风险、成本和收益;二是通过知识管理与治理,实现知识共享目标。一些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间知识共享进行了博弈分析[12,14],认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知识共享的不足[15],而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还包括企业知识存量、吸收能力、未来价值的折现因子和新知识的价值。为了提高共享的效率,学者们还从知识治理入手,研究了组织结构和组织机制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7-9],包括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管理、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
(4)技术层面。技术层面的作用主要立足于尽可能地降低知识共享的成本,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协同与共享功能的完备性,如是否支持协同工作以及是否提供隐性知识的共享功能等;可用性,主要是技术上的可操作与可实现性;认可程度,即参与者对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意愿;使用成本,技术在促进知识共享时须考虑其成本,以免得不偿失。
3.3 知识共享的问题
(1)知识问题。①知识匮乏和知识泛滥同时困扰着企业和员工,而在协同知识创新中,由于知识量的剧增,使定位所需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变得十分困难。②在跨组织的知识共享中,知识情景差别较大,导致知识黏性增大,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③知识嵌入性和隐含性对知识吸收的影响使知识变得异常复杂,加大了跨企业共享知识吸收的难度。④知识流失问题。在协同知识创新中,核心知识或隐性知识随员工流动而流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2)个体问题。个体的主要问题是共享意愿和共享能力 (即“要不要”和“能不能”共享)的问题。可将个体知识共享问题划分为表1所示的4种类型。
表1 个体影响知识共享的问题分类
(3)组织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知识共享活动的管理和治理问题。前者包括协同知识共享机会识别、知识定价和交易、利益关系协调、知识协同能力培养、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知识共享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等问题;后者包括知识型组织管理和员工知识共享激励、开放与信任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间沟通与快速信任、组织知识共享囚徒困境预防等问题。
(4)技术问题。在知识共享中除了治理问题之外,其他的主要是技术问题。现有的技术条件尚未能完全解决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全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的还有分布式智能知识检索、隐性知识存储定位及情境转移、知识的个性化处理,以及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具等技术问题。
4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知识共享体系构建
构建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知识共享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知识共享的主体、对象和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为基础,从协同知识创新目标和知识共享流程出发,建立协同知识管理的支持平台。从知识共享的决策制定、治理、活动管理和技术实现等4个维度入手,提出了以企业决策为指导、以多种机制为辅助、以员工为核心和以协同知识管理平台为基础的知识共享体系 (见图1)。
图1 中部各指标熵值变动图
4.1 体系结构的概要说明
图1中的知识共享体系主要由以下3方面组成。
(1)知识共享的主体。主体包括企业和员工两个层次,处于体系的最外层,是知识共享的参与者和管理者。主体以其主观能动性打破共享的壁垒,解决共享的主观层次问题。其中,企业以知识创新为目标,通过分析利益关系制定跨企业知识共享的决策;员工从个人角度出发,从动机和障碍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并做出决策,包括何时、何地、与何人、以何种方式进行何种程度的知识共享。在企业决策中,一般需根据知识创新目标来识别协同机会,进而建立沟通渠道、共享协议和快速信任关系,为员工知识共享提供保障,使其能够得到组织、制度、渠道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共享的障碍。然而知识共享决策须建立在完备的共享协议之上,否则企业会因知识外溢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苹果公司在同微软进行协同知识创新 (为Mac电脑开发数据库和图形应用程序)时,因忽视知识外溢的影响,使微软在收购苹果GUI关键知识后迅速发展其操作系统,成为苹果难以对付的对手[14]。
(2)知识共享的客体。知识的多种特性及其与主体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复杂性,也是知识共享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构建企业知识共享体系时,不仅要加强企业对知识地位的理解和知识共享过程的管理,而且要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能力进行梳理,以提高员工对知识的贡献、获取、吸收和创造的能力,实现利用知识特性来提高共享效率的目的。例如,知识的嵌入性虽增加了其黏度以及转移的难度,但如果企业与员工之间已建立了强连接,嵌入性反而有利于知识的快速和高质量共享,因为它略去知识编码和认知的过程,减少了共享的噪音。
(3)知识共享的过程。即指从知识共享需求开始,通过相应的组织结构,利用多种机制和技术对共享的主客体进行治理和管理,最终完成共享任务的整个过程。它将主体 (企业和员工)与客体紧密联系,成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知识共享过程包括知识共享的策略制定、活动管理、治理、安全保障措施和评价与反馈等环节。只有理清该过程,才能对它进行分析、优化和整体控制,并在动态分析中强化共享动机,破除共享障碍。日本本田株式会社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14]。本田精心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作为顶级合作伙伴并建立战略联盟,成立了专门的公司为各合作伙伴提供其所需的原始知识。在确定合作关系后,它要求其合作伙伴签署统一的采购销售协议,以确保质量和责任分担依据。它通过业绩报告密切监控供应商的资金、技术和发展计划,以确保企业发展不会出现重大失误而影响合作。在所推出的“客户工程师”计划中,它邀请供应商为其创新提出思路,并积极参与其中。它通过规范而合理的协同知识共享流程,提升了创新速度,保证了产品质量。
除上述3个方面之外,技术是整个知识共享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功能融合于体系中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体系中技术实现的分析,既可充分挖掘现有技术支持知识共享主体与过程的能力,又可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提供需求指导,避免陷入盲目的研究。
4.2 体系的主要内容及运行机制
(1)知识共享决策机制。博弈分析认为,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策略的最佳均衡结果是选择共享知识[15]。企业的知识共享决策机制为其知识共享提供高层支持和跨企业的信任、沟通与利益协调机制,可降低关系风险,为基层员工开展知识共享提供可靠保证。首先应根据知识共享需求选择协同伙伴,再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渠道建立企业间的信任机制,接着对知识共享的需求进行识别和模式分析,得出知识共享任务,最后构建协同知识创新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激励企业的知识共享。在共享过程中还要建立严密的安全保障机制,在增加互信的同时,预防机会主义行为。
(2)知识共享的治理。知识共享的第二步是组织以制度和文化等治理机制来促进跨企业共享。它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结构来优化知识共享的过程。现有竞争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从长期来看只会负面地影响知识的供给,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学者们提出自我效能、社区感和社会认同感等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内容,对主体的知识共享意图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6]。因此,只有根据需求理论提供个性化的激励机制,才能正向拉动知识共享。从知识治理的角度分析,知识共享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共享策略上按激励策略选择模型,为知识共享需求制定激励策略;在知识共享运行机制上建立宽松的知识交流机制、进行共享成果的申报与稽核、实行共享奖惩机制[17];在知识共享的支撑环境方面构建有利于共享的组织结构和开放信任的组织文化,培育强连接和实践社区[18]。
(3)知识共享活动的管理。知识共享的第三步是对共享活动进行管理,以降低绩效风险。具体内容包括发现共享机会、建立共享任务、跟踪共享活动和评价共享效果等。在协同知识创新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识共享的需求,但并非所有知识都要共享。一般要求通过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共享活动进行全程管理,内容包括:发现知识共享的推力和知识需求的拉力,并进行匹配;对跨企业的共享知识进行系统管理;根据安全保障制度对不同的知识采取双轨制[19]管理和共享;组建专业的知识共享管理组织,协调和促进跨企业的共享行为。
(4)知识共享的协同实现。知识共享的第四步是员工在透明的共享环境中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共享任务。一般认为,知识共享的协同实现方式可分为异步和同步两大类。如利用Email和网页对知识进行存储和再认识的协同方式即为异步协同,它有利于知识共享的规范化和显性化,但缺乏对隐性知识的处理能力;而视频会议、语音交流等通过双方即时互动方式进行的协同则为同步协同,它可以提高共享效果,但成本较高。目前,显性知识的背景相关知识的自动提取技术和隐性知识情境的存储与再认识等问题,已成为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最大挑战。而目前解决协同环境知识共享的方法仍多处于探讨和完善之中,例如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系统和基于P2P的知识共享社区等。
5 结论
(1)知识经济和协同商务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知识共享活动突破了企业和联盟的界限,企业须认真考虑并有效解决其在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问题,在知识共享策略上选择合作并共享知识,全面加强其在文化、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知识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提高其在协同知识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共享和吸收利用能力,才能促进其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
(2)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过程中,需关注知识、员工和企业这3个层面的特征。对知识属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应充分发挥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开发更加有效的协同知识管理系统;对员工的行为和需求的研究将有利于增进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治理和控制效果;对企业决策的方法、过程和思维方式进行持续改进,将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活动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包括协同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协同各方的快速信任机制和无障碍沟通机制等方面的机制。
(3)所构建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知识共享体系融合了知识共享的主体、客体、过程和技术实现,明确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突出了协同的特征,同时为主体通过对知识和知识共享过程的优化提供了参考路径和改进方向,从而为我国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活动提供了参考模型。
[1]李朝明,黄利萍.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持续竞争力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19-21.
[2]文鹏,廖建桥.国外知识共享动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1):92-96.
[3]赵书松,廖建桥,张可军.个体知识共享动机:国外研究综述与本土化的理论拓展[J].情报杂志,2010,29(1):114-122.
[4]翁莉,仲伟俊,鲁芳.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09,6(12):1648-1652.
[5]陈夏生,李朝明.产业集群企业间知识共享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0(1):51-53.
[6]王娟茹,赵嵩正,杨瑾.试论知识特性与企业知识共享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3):16-20,31.
[7]Nicolai J.Foss.The emerging knowledge governance approach:Challenges and characteristics[J].Organization,2007,14(1):29 -52.
[8]Bruce Strong,Thomas H.Davenport,Laurence Prusak.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8,15(2):150 -157.
[9]任志安.超越知识管理:知识治理理论的概念、框架及应用[J].科研管理,2007,28(1):20-26,52.
[10]周佩莹,袁国栋,肖洋.竞争优势与协同知识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软科学,2006,20(2):114-118.
[11]刘炜,徐升华.协同知识创新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9,28(9):131 -134,163.
[12]S.Samaddar,S.S.Kadiyala.An analysi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decisions i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re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0(1):192 -210.
[13]赵书松,廖建桥.知识嵌入性视角的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4):112-118.
[14]X.Ding,R.Huang.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on inter-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decision i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re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1(3):949 -959.
[15]黄利萍,李朝明.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8):115-118.
[16]C.M.Chiu,M.H.Hsu,E.T.G.Wan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3):1872 -1888.
[17]张玉华.学习型企业知识共享模型与运行机制探析 [J].中国科技论坛,2007,23(5):59-61,137.
[18]Li Y.M.,Jhang Li,J.H.Knowledge sharing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7:1052-1064.
[19]王国保,宝贡敏.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维度与测量 [J].现代管理科学,2010,29(3):16-18.
(责任编辑 胡琼静)
Knowledge Sharing of the Enterprises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Innovation
Li Chaoming,Liu Jingbo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
Enterprises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ir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btain thei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o carry out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innovation activities,and is also the key to make a success of it.By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innovation.Combined with the theories of co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governance,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es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sharing,and then establishes the knowledge sharing system of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innovation;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Knowledge sharing governance;Knowledge sharing system
F270
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研究”(09BTQ021)。
2011-09-27
李朝明 (1961-),男,福建惠安人,工学学士,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知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