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创新中商业方法专利的应用现状与前景预测
2012-09-29王婷
王 婷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2.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
中国服务创新中商业方法专利的应用现状与前景预测
王 婷1,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2.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
商业方法专利是保护服务业知识产权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从理论研究出发,阐述服务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产权保护方法,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到的商业方法数据进行现状分析,利用趋势曲线模型预测法进行前景预测,最后用trend函数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应顺应趋势、与时俱进,通过专利法的及时修订,尽快将商业方法专利纳入到中国专利法的可专利主题范畴以及专利制度的保护框架之内。
商业方法专利;服务创新;现状;预测分析
1 研究背景
1998年7月23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对State Street Bank&Trust Co.v.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Fed.Cir.NO.96-1327)一案做出判决,明确了对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自此,专利领域长期以来“商业方法除外”的原则被打破,商业方法专利成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只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法律上承认并鼓励商业方法专利,其他国家态度尚不明显。
学术界对商业方法专利的研究主要涉及商业方法专利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层面商业方法专利的研究和基本理论探讨。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现状研究方面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应从产业政策角度在司法判例中对专利保护范围做出新的诠释,使专利保护配合市场需要,但对授权的范围和授予条件要给予更加严格的解释和限制[1-5];二是认为,商业方法专利不符合专利审查标准,不应该授予,盲目扩大对商业方法专利的授权,会对专利体系造成不良影响[6]。现有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其一,对于服务创新的内容模糊,商业方法专利在服务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位置含糊不清;其二,大部分研究以国外数据为依托,缺乏对国内的相关实证研究;其三,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过去的统计数据,对于未来的趋势预测缺乏。
本研究以实证数据为基础,分析服务创新的内容和知识产权保护方法,探究商业方法专利在服务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位置,明晰中国商业方法专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服务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服务业需要技术创新,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借助ICT等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在创新的投入上,服务创新更强调人力资本、组织等因素,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而不是实物资本的投入[7]。在传统的产品和过程创新方法之外,服务创新会更多的考虑组织创新,而创新的结果并不表现为有形“产品”,而是一种概念性、过程性的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无形性,因此,服务创新的新颖度范围更广,是可复制创新和解决特定顾客问题的不可复制创新的混合体[8]。技术标准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与技术本身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基本一致,标准创新在服务业中,特别是网络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显示出重要的地位。最后,商业模式创新属于企业最本源的创新。离开商业模式,其他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商业模式创新是促使服务或产品被传递出去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现将服务创新的内容概括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标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就是说,服务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不能单一依靠传统的工业知识产权。
对于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的关注开始于Andersen&Howells的研究,该研究首次突破了制造业中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框架的束缚,将研究的焦点转移到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上,并指出服务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与制造业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更指出商业秘密结合缩短的创新周期可能是服务企业最为理想的保护策略,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该研究对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特殊性的关注[9-10]。
Andersen&Howells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对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关注,随后在该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相关研究,突出了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服务业中的作用有限,服务企业很少采用这类方法保护知识产权;(2)服务企业普遍倾向于使用各种非法律、非正式的知识资产保护方法,如商业秘密、技术方法、客户关系管理、持续创新等等,这类手段的重要性往往远远高于知识产权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观点,本文总结服务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法体系,包括知识产权、合同及其他保护方法三个部分 (见图1)。
商业方法专利属于专利的一种,对于商业方法专利,如同商业方法一样也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定义。美国专利商标局 (USPTO)认为,商业方法专利实际上是一个通称的概念,用来描述许多与“过程”和“设备”发明相关的多种专利类型。欧洲专利局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给出的界定是:商业方法专利涉及的是那些借助数字化网络经营商业的、有创造性的商业方法。
一些学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着为商业方法专利界定一个较为准确的含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商业方法专利”一般是指将商业活动的一般经营、管理规则与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相结合申请的专利[11]。
图1 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法
目前,由于商业方法专利大多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的,而计算机系统又都是现有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设备组成的,商业方法通常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表现和实现,所以,一般将这类与经济管理活动有关的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软件称为商业方法软件。商业方法专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属性:第一,与其他专利一样,受到专利制度的限制;第二,商业方法专利的对象具有较高的抽象性;第三,大多数的商业方法专利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关,是传统方法在网络经济和金融等活动中的新的“创造”。总之,商业方法专利需要硬性技术支撑的同时,还需要软性的解决经济管理活动或事物所采用的模式或规划,是硬性技术与软性管理的结合。
3 中国服务创新中的商业方法专利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没有专门针对商业方法专利的相关法律,但是通过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研究,仍然可以在相关法律中找到对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商业方法给予专利保护的“蛛丝马迹”,或者退一步说,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是给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2002年,为适应中国加入WTO的要求,《专利审查指南》再次修改,其中第九章专门规定了涉及计算机软件的发明专利申请审查的若干问题,基本保持原审查指南的立场。2004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 (试行)》,对于商业方法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商业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金融、保险、证券、租赁、拍卖、投资、营销、广告、旅游、娱乐、服务、房地产、医疗、教育、出版、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和实务安排等,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完成的商业方法为主题的发明专利申请。同时该规则指出: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是一种特殊性质的专利申请,既有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共性,又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商业活动和事务结合所带来的特殊性。在这份规则中规定了对这类特殊申请的一系列审查原则和范例,反映出商业方法相关发明的专利申请在中国获得授权的条件还是比较严格的。
在实务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不少国家的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在我国申请类似专利,2002年底、2003年初国家专利局已经批准了花旗银行等的商业方法专利,这说明商业方法专利在中国专利申请实务中已经获得承认。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制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而服务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关于创新模式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制约了服务创新的发展,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急需加强相关研究。
3.1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数据检索平台为:中国知识产权局“信息产品”中的“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检索日期是2011年3月28日。根据国际专利分类表第八版,其中商业方法专利的细分类别如表1。分别从数据总量、小类别数量、活跃个体和国内外在中国申请现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关于总量的数据可以检索到申请量和公开年,其余只能检索到申请量的数据,申请年说明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公开年说明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指标都能从某个方面说明问题。各个指标的分析均包含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
表1 商业方法专利的细分类别
3.2 现状分析
(1)国内情况。
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量,从2003年起迅速增长,并持续增长到2008年,2009年开始下降,2010年下降的速度更快。按专利公开年份看,从2005年起才有公开数量,而且至今数量还在不断增长,说明我国从2005年起开始重视商业方法专利,而发达国家那时已经申请了绝大部分商业方法专利。
虽然商业方法专利公开的数量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其增速远小于中国专利总量的增长速度,占专利总量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说明在中国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重视程度不高。
各类别申请量的发展情况与商业方法专利总体发展趋势相似,申请数量最多的是G06Q10类,最少的是G06Q99类。商业方法专利在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专门适用于特定经营部门的系统或方法专利保护意识较强。
从公开年份数据来看,G06Q10、G06Q40、G06Q50类处于上升趋势,G06Q20、G06Q30类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G06Q90、G06Q99类平稳发展中略有下降,即行政、金融、保险,专用于特定经营部门的公开量不断上升,应用较广泛。商业、支付方案、电子商务等方面先上升后下降。
综合各类别的申请量和公开量可以看出,中国商业方法专利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影响面越来越大。商业方法专利最早起源于买卖交易和金融服务等最为典型的商业领域,但是目前已经涉及诸如行政、管理、公用事业、信息咨询等非典型的商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国家、地区或企业在工商和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 (见图2-4)。
(2)国内外在中国申请现状对比。
从发展趋势来看,2005年以前,国内的申请量小于国外,差距逐渐缩小,从2006年起,国内数量超过国外,差距逐渐拉大。到2010年,国内申请量已占全国申请总量的97.37%。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商业方法专利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操作中允许了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 (见图5)。
图2 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年和公开年总量
图3 商业方法专利公开年走势及占中国公开专利总量的比例变化
图4 各小类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量的发展趋势
再看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申请商业方法专利的情况,排位靠前的国家中,美国、日本申请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台湾地区、韩国和德国 (见图6),这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商业方法发明的诞生和实施首先要依赖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和通信网络等技术手段和基础平台,因此,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促进商业方法发明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另外与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导向有关。商业方法起源于美国,目前也只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利法律体系中得到了认可。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为了避免在这个服务业领域失去竞争力,其大型的跨国企业纷纷在国外进行商业方法专利的抢注。信息技术发达和政策导向同样体现在商业方法专利在各小领域内数量的差异。
图5 国内外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量发展趋势对比
图6 主要国家和地区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量
4 中国服务创新中商业方法专利的前景预测
随着商业方法专利影响面的不断扩大,及时对商业方法专利相关数据进行预测分析,能够反映出其在中国服务业创新成果保护方面的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及时调整提供依据。
4.1 趋势预测
趋势曲线模型预测法是长期趋势预测的主要方法。它是根据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配合适合的曲线模型,外推预测未来的趋势值。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在许多情况下,可用多项式曲线模型来表示。
将申请总量和各小产业类别数量的预测模型整理如表2所示。根据表2得出的模型进行计算,预测10年的数据 (见表3)。
表2 中国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总量及各类别申请数量预测
表3 中国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总量及各类别申请量预测结果
预测结果表明:除了G0690/00、G0699/00之外,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总量及各个类别均保持增长趋势,特别是行政管理,支付方案、体系结构或协议领域,资源或项目管理领域,专门适用于特定经营部门的系统或方法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
4.2 trend函数验证
为了检验预测结果的正确性,换用另一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然后用两种结果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较好检验方法。这里选择excel trend函数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其基本原理是对数据进行最佳直线拟合并求其预测值,所得结果见表4。
表4 利用trend函数得到的预测结果
将时间序列预测数值与利用excel trend函数进行预测分析的结论进行比较,结果相差不大,数据变化趋势相同。影响专利数量增长的因素众多,包括宏观经济的发展、专利所涉及的自身技术的发展、专利行政部门的专利审查态度以及司法机构的审判标准,难以获得精准数值,但对于商业方法专利在中国服务业中的运用前景的预测和把握,有助于企业及政府重视这一发展趋势,从而适时进行调整。
5 政策建议
在分析中国服务业创新商业方法专利的情况后,本文构建的多项式曲线模型预测及trend函数验证结果表明,除了G0690/00、G0699/00之外,此类专利的总量及各个类别均保持增长趋势,特别是行政管理,支付方案、体系结构或协议领域,资源或项目管理领域,专门适用于特定经营部门的系统或方法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服务企业在中国正在运用商业方法专利机制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且活动的积极性正在逐渐提高。
“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明确提出了推动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建设。完善服务业相应的专利法律也是非常重要的。授予商业方法专利,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各国专利立法的大势所趋。我国应该采取合理吸收的原则,加强研究和交流,借鉴、吸收美、日等国家在商业方法专利方面的立法及司法判例中的精华,通过专利法的及时修订,尽快将商业方法专利纳入到中国专利法的可专利主题范畴以及专利制度的保护框架之内,完善商业方法专利审查标准,提高商业方法专利的质量,建立一种科学、合理、公正的商业方法专利制度和机制。
[1]刘筠筠.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美、日、欧的实践及其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谢黎伟.从新近判例看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发展[J],电子知识产权,2009,(7):80-84.
[3]袁建中.欧洲专利局的软件专利审查变革[J].电子知识产权,2009,(8):76-81.
[4]Kathleen Mykytyn,Peter P.Mykytyn Jr.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cepts into MIS education:an empirical assessment.decision sciences[J].Journal of Innovation Education,2005,(1):1 -27.
[5]Nicholas Tyacke,Timothy Webb.Business method patents in Australia and the US:the difficulties continue[J].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World,2007,(19):8.
[6]张弘.电子商务环境下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J].电子知识产权,2009,(8):60-30.
[7]Tether B.S.The sources and aims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variety between and within sector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3,16:481 -506.
[8]Sundbo J.Standardisation vs.customization in service innovation[R].Service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Competences,Working Paper No.2,Danish SI4S WP3 -4 Report,Roskilde:Roskilde University,1998.
[9]Andersen B.,Howells J..Innovation dynamics in service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s indicators and shaping systems in innovation[J].CRIC Discussion Paper,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1998,8.
[10]Andersen B.&Howells J..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hap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J].2000.
[11]Robert L.Stoll.Business Method Patents:a United State Perspective[Z],USPTO,September2001.
(责任编辑 张九庆)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of Service Innovation in China
Wang Ting1,2
(1.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2.Insi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 100190,China)
Business method patent is a new for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service innovation.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ain elements of service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methods,uses the data from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China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business method patent.The paper uses the trend curve predict models to forecast,tests it with the trend fun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amend patent law timely and put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into the scope of patentable subject as soon as possible.
Business method patent;Service innovation;Current situation;Predictive analytics
F062.3
A
2011-10-10
王婷 (1983-),女,河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创新、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