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输血方向教学与实践探析
2012-09-28郭松佳刘荣臻
郭松佳 刘荣臻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检验系 山西汾阳 032200)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输血方向教学与实践探析
郭松佳 刘荣臻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检验系 山西汾阳 032200)
医学检验 输血方向 实践教学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用血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保障人民群众临床用血安全,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有关血站献血专业执业的政策法规,充分显示了输血医学的重要性。输血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致使输血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路径不清晰,反过来又制约了输血医学的进展。20世纪后半叶,随着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输血医学也获得了蓬勃生机。
1 输血医学现状
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输血医学教育,建立了与医学教育相匹配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使之从此逐渐走向正轨。发达国家重视开展输血医学教育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解决输血医学专业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问题,在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开设输血医学专业及许多专门的与输血医学相关的必修课程,进而形成了各自输血医学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输血服务机构或血液中心90%以上的医务人员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持有PhD或M.D学位,甚至二者兼有,而且这些人还在不断接受各类输血医学的继续教育。例如,德国血站工作标准中明确规定“输血相关高级专业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输血技术知识”。这些接受了正规教育的专业人员对患者是否需要输血、如何输血具有决定权,从而奠定了他们在医院中的重要地位。我国输血医学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上升阶段,但差距依然很大,而且与当代医学整体进展潮流相比也有一定距离[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输血工作从业者中第一学历为中专者占了80%,最终学历为本科的约为20%左右,具有硕、博士学位者不足2%[2]。
目前我国已有各级血液中心、血站600余个,输血科、血库将近2万个,我省各地市均设有中心血站约20余个,但是采供血机构数量仍然不足,且分布不均,而且现有血站条件简陋,仪器设备严重缺乏,专业人员素质低,检测手段十分落后,不符合国家颁布的血站基本标准,影响了我国血站的发展及采供血工作的质量和标准,在血液安全上存有隐患。鉴于此种情况,也为了拓展我们的办学方向,我校于2001开始调研、筹划,用几年的时间做了精心的准备,于2005年开始招收3年制输血方向专科生,由于输血医学未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 ,所以申报的是“医学检验临床输血方向”。专业方向申请获批后,我们的输血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基本要求、什么样的课程设置来完成这个计划等,这都是我们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 我院输血医学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思考
2.1 培养方案
2.1.1 正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指导思想。我国卫生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贯彻新时期科技和卫生工作总方针,紧紧围绕卫生改革和发展大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人才培养,以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卫生科技与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实现卫生科技与医学教育以带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此,我们大量查阅资料,广泛借鉴国内外医学教学经验,同时在部分采供血机构如血液中心、医院输血科、输血医学科研院所、采浆站点以及与血液制品相关企业的进行调查研究,还对输血专家进行了走访和咨询,我们根据我国输血医学的现状和输血医学专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了完整的“输血方向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其内容包括总体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基本学制、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成绩考核与毕业、必修课教学进度表、选修课教学进度表、实践教学进度表11个部分。
我们通过社会调研组织相关专家对输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不断地进行论证,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输血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适合在各级医院输血科、血库、各级血站、各级综合性医院检验科、各级科研及教学单位从事采供血、成分血制备、临床检验、实验室及教学工作。
2.1.2 合理的课程计划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考虑到从事医学检验大领域的就业与适应,我们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具备全能,突出专能”的原则去设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人文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医学检验课程;输血专业课程;实习。与医学检验专业相比,该课程设置有以下2个特点:①在专业课程我们开设了“免疫血液学”、“血液制品学”、“输血技术学”、“临床输血学”和“输血管理学”4门专业主干课程,计200学时,占总学时的11.6%,其中实验学时为48学时,保证了教学重点在血液的成分及制品、献血服务、输血与检验的技术、输血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临床合理用血指导等进行系统化地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②具有扎实的检验医学基础和技能。我们是在检验医学专业下的临床输血方向,检验医学的教育是重点内容。我们开设了“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及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寄生虫及检验”6门检验专业课程,共384学时,占所有课程22.3%,保证学生有较宽的就业方向。
2.2 学制 医学检验(输血方向)专科,学制3年。
2.3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包括5部分内容,人文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输血医学。主要课程:医学文献检索、体育、英语、计算机基础、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概要、临床检验学基础、血液学及检验、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临床免疫学及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输血技术学、血液制品学、输血管理学、临床输血学等。我院还适当地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在限选课和任选课方面,增加开设范围和种类,给学生提供比较宽泛的选课余地,使学生可根据专业需求、个人的基础和特长、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性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方案。
2.4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2.4.1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专业开办以来,我们一直积极地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研究性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上,实行“学讨式”、“学导式”、“以问题为中心”[3],“以学生为中心”,“病历讨论”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
2.4.2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试验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开展一些综合性、设计性试验[4]。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整合了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输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临床实习采用分科轮转的形式,毕业生缺乏综合学科实习机会,所以我们在《临床输血学》授课过程中尽量将相关的临床医学的内容整合进来,并在实习课上选择性地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临床疾病的病历资料,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地利用血液制品,减少资源浪费和输血不良反应。同时利用学院、附属医院及中心血站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设贴近临床和血站工作实际的“一站式”实用性综合实验,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以提升。
2.4.3 实习管理及实习监控系统的建立。实习是输血方向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实习是完成他们由学生到输血专门人才转变的重要一步,实习效果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专业定位、后续发展密切相关。输血方向学生实习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实习大纲、精心筛选的实习内容、行之有效的实习安排、完善的实习基地建设、严密的实习监控体系、规范的实习带教和考核制度。我们通过对采供血机构、医院输血科、输血医学科研院所、采浆站点以及与血液制品相关企业等输血专家调查、咨询和讨论,制定了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合理的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大纲规定了1年的实习期,根据大纲要求精心筛选了实习内容,主要的实习场所为采供血机构、医院输血科、医院部分临床科室、采浆站点等,并根据实习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时间分配,见表1。
表1 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方向学生实习进度表
实习基地筛选了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城市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及三级甲等医院的输血科、部分临床科室,实习带教老师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为了保证实习质量,我们设置了严密的实习检查监控系统,组成了实习检查专家组,采取了“实习前培训、实习出科考试、实习中期检查、实习后技能考核”等多项培训和监管措施,对实习质量进行控制,确保实习计划的顺利完成。
2.5 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及测评纳入毕业生成绩体系 输血专业学生作为具有广泛医学知识和良好检验和输血技术的未来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事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兴衰,因此,其培养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的做法是,从大一学生开始着手,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培养,每块内容都涵盖了活动和学习,均以学生为主体,带教老师起引导和服务作用,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出设想和规划;职业素质培养也仿照学分制的做法,将综合素质测评作为毕业生参考指标列入成绩体系。
我院输血医学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起步晚,培养方案仍需逐步完善,在师资、条件、学科建设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我校确立了与血液中心和临床医院联合办学、合作研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输血医学学科发展策略。同时倡导政府、行业与社会力量支持输血医学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
[1] 陈方祥,姬军生.更新观念,提高临床输血水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5):498
[2] 胡兴斌,穆士杰,张献清.我国输血医学教育现状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84
[3] 胡兴斌.医学研究生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可行性[J].军队医学教育,2004,2:6
[4] 杨立红,张秀敏,刘运德,等.新形势下高等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61
(2011-12-20 收稿)(王一伊 编辑)
R 446.11
C
2095-2694(2012)03-4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