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生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012-09-28王晓菡柳炳康

关键词:纵筋梁端核心区

王晓菡, 柳炳康, 胡 波, 吴 童

(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江南大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再生混凝土是将废弃混凝土块体经过回收、破碎、筛分后,按一定的比例与级配混合形成再生骨料,它可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混凝土[1]。再生混凝土循环利用,既能解决开山采石对天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又能减少城市废弃物的填埋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2],可发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符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往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大多为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垫层等非结构件中[3],为了探讨再生混凝土技术推广应用于抗震设防地区承重结构的可行性,需要开展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等基本构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本文通过2榀再生混凝土框架边节点试件拟静力试验研究,了解节点的受力状态和破坏过程,分析纵筋和箍筋应力、应变分布以及延性、耗能能力等。基于ABAQUS软件建立节点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将2榀试件的混凝土以及钢筋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进行比较。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设计

本文研究对象是再生混凝土框架边节点,再生骨料取代率均为100%,试件根据文献[4]进行设计。试验主要变化参数为节点核心区配箍率、梁端纵筋配筋率和试验轴压比。本次试验共制作2榀试件,试件SEJ-1设计为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梁端配筋较强,节点配筋薄弱,梁端配有322受力纵筋,核心区只配有16箍筋,用以了解节点核心区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试件SEJ-2设计为梁端弯曲破坏,梁端配筋较弱,节点配筋较强,梁端配有316受力纵筋,核心区配有36箍筋,用以了解梁端承载能力和延性指标。试件编号、试件尺寸及配筋,如图1所示。

图1 试件尺寸及配筋图

1.2 材料性能与试验装置

利用正交试验对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按水泥、黄沙、再生骨料、水取1∶0.917∶1.95∶0.42。试件同批次浇筑再生混凝土,制作6个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块,混凝土试块实测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6.5MPa,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5.3MPa,抗拉强度标准值为2.43MPa。钢筋实测力学性能见表1所列。试验设计为固定柱的上下端,梁端通过MTS电液压伺服作动器加载。首先通过液压千斤顶对柱上端施加稳定的竖向轴力,然后在梁端施加低周反复荷载。试件SEJ-1柱的轴压比为0.2;SEJ-2轴压比为0。

试验的加载装置如图2所示。

表1 实测钢筋力学性能 MPa

图2 试验加载装置

1.3 加载方案

根据文献[5],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案,在梁端施加上下反复荷载。采用荷载和位移双控制方法,具体过程如下:试件屈服以前按照荷载值控制加载,首次加载为预估屈服荷载的20%,之后每级递增预估屈服荷载的10%,每级荷载循环1次。如果发现受拉纵向钢筋应变达到或超过屈服应变,即停止加载,并记录相应的屈服位移和屈服荷载。试件屈服后加载改为位移控制阶段,位移加载循环按照5mm递增,每个循环重复3次进入下一个循环,直到试件破坏终止。

1.4 量测内容及量测设备

梁端反复荷载是通过MTS作动器施加的,实验过程中所施加的荷载及对应的位移值由计算机及伺服控制系统同步自动记录。在试件梁柱端部纵筋和核心区箍筋上分别粘贴电阻应变片,用以量测钢筋应变。试件节点核心区采用混凝土应变花量测混凝土最大主应变,并在试件节点核心区的另一侧面对角线方向布置位移计,用以量测核心区剪切变形。利用靠近节点的梁端上下设置的位移计测量梁端塑性铰区域的转角。实验过程观察梁端和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开裂、裂缝宽度与分布。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破坏形态

试件SEJ-1呈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再生混凝土试件从加载到破坏节点核心区经历了弹性阶段、开裂阶段、通裂阶段和破坏阶段[6],通裂时试件节点核心区的裂缝分布形态如图3a所示。初裂荷载约为极限荷载的50%,裂缝宽度很小,卸载后裂缝闭合。随着反复荷载的施加,裂缝宽度加大,裂缝数量增多,通裂荷载约为极限荷载的80%,核心区裂缝宽度达到0.5mm左右,混凝土保护层起壳并脱落,核心区箍筋屈服。继续加载,核心区混凝土大块脱落,承载能力下降为极限荷载的70%左右,试验结束。

图3 试件破坏时裂缝形态图

试件SEJ-2呈梁端弯曲破坏,初裂荷载约为极限荷载的40%,初始裂缝出现在梁端,宽度约为0.1mm,当裂缝宽度增大到0.6mm左右时梁端纵筋屈服,屈服荷载约为极限荷载的80%,此时核心区出现微裂缝,梁端破坏形态如图3b所示。继续施加反复荷载,梁端到达极限状态,受压区混凝土剥落,承载能力下降到极限荷载的60%左右,试验结束。

2.2 钢筋应变滞回曲线

试件SEJ-1梁端上、下部的纵筋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荷载-应变滞回曲线如图4a、图4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加载至纵筋屈服前,钢筋应变随荷载正负交替呈直线变化,钢筋受拉应变明显大于受压应变,这是因为梁端混凝土开裂后,受拉区纵筋应力可以充分发挥,而受压区纵筋受到混凝土压应变限制应力较小。加载至最大荷载120kN时,节点核心区达到极限状态,此时拉区钢筋应变达到2500×10-6,纵筋屈服。继续加载位移增加,承载力明显下降,钢筋应力随之下降。梁端卸载为0时,钢筋应变不能恢复为0,这是由于卸载后梁端位移不能完全恢复,钢筋仍存在残余拉压力。

图4c所示为SEJ-1核心区箍筋的荷载-应变滞回曲线,由图可知,荷载循环初期节点尚未开裂,节点剪力主要由核心区混凝土承担,箍筋应力很小。加载至核心区出现通长裂缝,与裂缝相交的箍筋应变达1520×10-6,箍筋达屈服应力。随加载循环的增加,梁端卸载为0时,箍筋应变不能回到0点,说明箍筋为约束节点核芯区混凝土的横向膨胀产生了拉力[7]。

图4 试件SEJ-1钢筋荷载-应变滞回曲线

试件SEJ-2梁端上、下部的纵筋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荷载-应变滞回曲线如图5a、图5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加载至最大荷载60kN时,梁上部受拉区纵筋应变达到4000×10-6左右,钢筋屈服应变片损坏。梁下部受拉区纵筋应变达到2800×10-6时,钢筋屈服应变突增至4000×10-6,随着加载数值变化,钢筋应变稳定在4000×10-6左右,说明纵筋屈服后残余应变无法恢复。

图5c所示为SEJ-2核心区箍筋的荷载-应变滞回曲线,由图可知,在加载初期节点核心区处于弹性阶段,核心区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箍筋应力几乎为0。随着荷载的增大箍筋应变逐渐增大。加载至最大荷载60kN时,箍筋的最大应变没有超过1600×10-6,说明箍筋没有屈服,这一现象与试验观测到的宏观裂缝发展形态吻合。梁端卸载为0时,箍筋应变不能回到0点,说明节点核芯区混凝土也存在横向膨胀,导致箍筋产生了拉力。

图5 试件SEJ-2钢筋荷载-应变滞回曲线

3 有限元数值模拟

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节点有限元模型,再生混凝土采用20节点六面体2次完全积分单元,钢筋采用T3D2单元,通过在主体单元中定义嵌入单元的方式来模拟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关系[8]。

根据实验加载实际状况,在柱上、下端施加3个方向的位移约束和3个方向的转动约束,在梁上设置刚性垫块,在刚性垫块上施加正反两向荷载与位移,采用正向单调加载和反向单调加载的方法近似模拟试件的受力状况。

试件SEJ-1混凝土的Mises应力图如图6a、图6b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核心区混凝土最大主应力已经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度,与试验过程中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开裂现象一致。试件SEJ-1钢筋的Mises应力图如图6c、图6d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核心区仅有的1根箍筋最大应力已经达到屈服强度,梁端纵筋尚未完全屈服,说明构件率先发生核心区剪切破坏。

试件SEJ-2中混凝土的 Mises应力图如图7a、图7b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梁上、下两端压区混凝土的最大应力都已达到或大于混凝土极限压应力,说明压区混凝土已被压碎破坏。试件SEJ-2钢筋的Mises应力图如图7c、图7d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核心区设置的3根箍筋的最大应力未达到屈服强度,梁端纵筋出现超过屈服强度的最大拉应力,说明构件率先发生梁端弯曲破坏。

图6 试件SEJ-1混凝土和钢筋Mises应力分布

图7 试件SEJ-2再生混凝土和钢筋Mises应力分析结果

上述2榀试件的有限元数值模拟较好地反映了试件实际破坏情况,混凝土及钢筋应力应变分布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采用ABAQUS软件计算了梁端极限荷载,见表2所列。从表2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计算极限荷载与试验值吻合较好,相差仅在1.3%~10.3%之间。

表2 试件梁端极限荷载试验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4 结 论

(1)通过2榀再生混凝土框架边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了解了再生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和梁端弯曲破坏形态,节点核心区破坏可以分为初裂、通裂、极限、破坏4个阶段,与普通混凝土节点核心区破坏形态基本相同,但是破坏时核心区混凝土表现出较明显脆裂特征。

(2)试件梁端上、下部的纵筋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应变随荷载正负交替呈直线变化,钢筋受拉应变明显大于受压应变,这是因为受压区纵筋受到混凝土压应变限制应力不能充分发挥。加载至极限荷载后,梁端卸载为0时,梁端位移不能完全恢复,钢筋仍存在残余拉压力。

(3)循环加载初期节点核心区处于弹性阶段,节点剪力主要由核心区混凝土承担,箍筋应力很小。加载至核心区出现通长裂缝,与裂缝相交的箍筋达屈服应力。随加载循环的增加,梁端卸载为0时,核心区箍筋应变不能回到0点,说明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存在横向膨胀,导致箍筋产生了拉力。

(4)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节点有限元模型,采用正向单调加载和反向单调加载的方法近似模拟试件的受力状况。2榀试件的混凝土以及钢筋应力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梁端极限荷载计算值与试验值相差仅在1.3%~10.3%之间。

[1]孙跃东,肖建庄.再生混凝土骨料[J].混凝土,2004(6):33-36.

[2]肖建庄,李佳彬,兰 阳.再生混凝土技术最新研究进展与评述[J].混凝土,2003(10):17-20.

[3]肖建庄,杜 睿,王长青,等.灾后重建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和设计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Z1):1-6.

[4]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5]JG J101-96,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

[6]唐九如.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80-98.

[7]柳炳康,黄慎江,周 安,等.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偏心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9,20(5):50-58.

[8]庄 茁,张 帆,芩 松,等.ABAQU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纵筋梁端核心区
纵筋配筋率对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的影响研究
市域铁路无砟轨道梁端转角限值研究
钢筋锈蚀再生混凝土梁刚度退化规律及计算方法研究*
纵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一种混凝土框架节点内钢筋的(抗震)锚固的设计与应用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一种新的斜拉桥梁端预埋管填充防腐方法
大跨度钢桥梁端无砟轨道结构受力计算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