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

2012-09-28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21周代许

地理教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材情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21)周代许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思想。[1]各个版本的新教材编写也秉承这个理念,把旧教材里大段的原理性文字删除,而是换上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地理情境案例,更添加了活动、阅读、案例研究等环节。此外,新课程更强调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大段结论性的文字删去,而留下材料与问题,供学生思考。从而让其主动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网。新高考试题也不断体现着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逐渐增加,结合生活现象与实际设置的情境题增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与技能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面对这样的改变,本文针对日常教学中的生活化地理教学开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以下经验与思考。

一、生活化地理教学素材的准备与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2]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电视、计算机网络、新闻报刊等媒体携带大量的地理现象与信息,都成为学生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基础,我们要在上面培养知识的生长点,不断发散、扩展,最终形成习惯思考、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整体性思维,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提升其对生活中地理现象与问题进行思考与运用的学科敏感度。如何收集生活化地理素材,并使之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问题,结合课堂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经验与思考: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地理兴趣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通过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还原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堂运用实例:利用旅游中自拍的照片与见闻(旅游景观的欣赏);天气系统来临,播报天气情况,电视新闻视频、报纸网络文字信息(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寒潮来临(不同地区、职业人员所面临的困难及措施);开心农场游戏体验(农业种植的产出与投入)等。

2.巧用生活实例,透析地理原理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对于地理原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可以借助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将复杂难懂的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课堂中运用生活现象解决教学难点。

课堂运用实例:洗衣机甩干衣服过程(台风眼的形成原理);学生活动演示三圈环流-分组传送书本(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空调、暖气安装位置(大气运动);洗手池里水流的旋转方向(地转偏向力的体现);当地气象谚语收集(天气状况)等。

3.借助乡土地理,丰富地理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名著 《帕夫雷什中学》中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重要源泉;从赞赏家乡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山川原野,这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皆是养心健身之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则是综合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生最初的地理认知便是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与接触,以乡土地理中的环境资源为基础,进行地理学习与能力训练,是让新知识快速构建的有效方法。

课堂运用实例:本地土特产及形成原因(土特产品种,上市时间及生长需要条件-农业生产活动);本地房屋建筑、服饰文化(乡土自然及人文环境);本地的旅游景点类型观赏(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形成);本地博物馆、科技馆等参观(了解自然、人文、科技文化)等。

4.联系社会热点,培养地理能力

与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实社会相比,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备课授课中,不拘泥于教材,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适当应用生活中材料,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地理教学增添新活力。关注新闻事件,积累新闻素材,形成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下列热点新闻:

课堂运用实例:新闻报道-2012太阳活动峰年可能影响(太阳活动);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视频播放-《日本海啸是如何形成的》(地震海啸);2011年月全食观测 (月相及观测);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气候变化);2012年广西水污染事件(环境污染)等。

5.运用多种素材,拓展地理视野

课堂教学材料多样化。据相关研究得出,按学生对学习材料感知的差异性可以将其分成五种学习类型:嗅觉学习型、味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触觉学习型、视觉学习型,还有部分属于混合学习型。具有不同学习型特点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媒体信息呈现的接受量存在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材料呈现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特点,并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素材,创建多样化的地理课堂,满足学习需求,扩展地理视野。

课堂运用实例:地理课前演讲-自我收集素材,讲解知识原理(包括旅游、宇宙等);报纸、书籍阅读分享交流(包括《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旅游类周刊等);网站媒体,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后天》、BBC纪录片及相关网站);新闻、热点问题分析等。

6.鼓励学以致用,实现地理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说明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地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最终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应结合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课堂运用实例:在课堂上动手绘制学校的平面图,以培养绘图能力(地图基础知识);肯德基分布调查(商业网点的布局);暑期夏令营的考察方案,包括目的、路线、景点概况、预算等,以培养考察能力(旅游活动);提供相关素材,让学生为不同企业布局,培养地理评价与决策能力(区位的选择)等。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构建初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本质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3]因此,要让学生进行主动地地理学习,并能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其前提是新知识本身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相联系起来,搭建知识停靠港湾。[4]为此,要实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育,必须建立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为学生搭建好联系新旧知识、地理与生活的桥梁,才能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地理教育目的。

生活化素材的运用如此重要,但如何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学模式,而不仅仅是昙花一现或是公开课的点缀,真正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落实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一线教师感到迷惑的问题。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具体课堂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探究:

1.教材知识生活化——现象递推模式

课堂不应该仅仅是为了灌输、讲解教材内容,更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让其主动学习。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与问题入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为化解教材知识中概念理解困难、原理规律枯燥、难懂的问题,可将教材知识生活化。如何从地理教材中引出生活现象,将教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是实现生活化课堂的难点之一。结合实际,提出教材生活化处理一般模式,如图1。

图1 现象递推模式

课堂运用实例:地理公转的地理意义内容-部分教师会考虑直接讲授课本知识与规律,对此学生兴趣往往不高,概念理解困难,易产生学习压力。针对教材中地理概念、规律专业性过强,难度过大等实际情况,可考虑结合生活经验与情境,铺设生活知识与经验基础,为课本知识创建生活化情境,进行逆向推导,如图2。

图2 公转与季节

学生对于身边四季现象与差异较为熟悉,对热量在时间上的分布差异也有体会。因此,可以从四季热量差异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原因。在教师引导和现象对比分析上得出,日照时间长短和太阳辐射强弱是影响热量差异的两大因素,继而讲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专业概念、规律。这样就利用生活经验与场景,对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了生活化处理,降低了理解难度,概念与规律掌握也更为有效,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

地理知识往往蕴含于地理现象之中,教材是将地理知识及原理从现象中剖析出来,进行学科知识系统化。地理现象是生动、形象的,而地理原理则是专业性语句。若直接讲解,学生难以拥有探究的机会,未经过自我探究的规律,距离感往往太强,不易接受。因此,如何将课本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促进过程性知识的形成,是地理课堂需要关注的问题。教师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搭建教材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桥梁,为学生创设情境,最终运用生活现象突破难点,增强趣味性与应用性,实现教材知识生活化处理。

2.生活知识原理化——实际问题解决模式

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情境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来揭示矛盾,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疑惑,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并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美国教学家杜威提出五个重要的教学步骤:设计问题情境、产生真实问题、占有资料、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或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创新问题情境的创设,近年来也成为考试命题的方向。因此,课堂中利用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素材收集与整理,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学科性知识,为考试中新情境的出现打下良好基础。

图3 问题解决模式

课堂运用实例:如太阳高度角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生活情景:看房时,阳光充足,但几个月后入住却发现光照不足,可能的原因是?应该选择何时去看房子,才能保证一年中房子所得光照不会不足?通过讨论及对当地纬度、季节等资料的掌握,可以总结出纬度位置与房间距的关系等地理知识。

因此,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产生真实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资料,进行原因分析与规律总结,最终形成地理知识、规律。本文第一部分列出的生活化素材搜集中,大部分都蕴含相应的教学知识与原理,如能恰当运用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学科知识,将丰富地理课堂,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生活、课堂一体化——延伸课堂模式

课堂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最终应将课堂内容回归生活。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均可利用生活化素材,创设问题,供学生比较分析。结合本节课内容完成实际问题的解决,起到延伸课堂的作用,为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打下基础。

课堂运用实例:运用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变化知识,拓展讲解学校里旗杆影子变化规律,天安门升旗的时间变化、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问题等实际问题拓展。运用洋流知识分析新闻报道:日本冲绳的海上保安总部1月31日发布消息称:中国浙江省石浦的居民将倡导保护海洋环境的条子放进瓶里然后放流大海,这些漂流瓶已在1月中旬抵达冲绳县津坚岛附近。

要实现综合运用,教师平时需要注意关注生活,建立自我生活化素材资料库,不断补充与完善,犹如活水,随时添加与运用。多思考,多尝试,建立教材、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地理课堂开放化、生活化、高效化目标。

三、结论与反思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其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则是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地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深刻了解。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到亲切、形象,可感触,可理解,可应用。要实现生活化教育,素材的收集是前提,模式的探究与有效利用是关键与最终目的,对于这方面内容,值得进一步探究与深化。

生活化课堂教学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认清所学知识的价值,获得学习的动力,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为学生架构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得到扩充。运用生活化的情景、材料,把生活化的课堂带给学生,做一名生活化的地理教师,最终让学生、教师共同享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3]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潘竹娟.构建“认知停靠港”实现“有意义学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6):20-21.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材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