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过程设计
2012-03-19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14021陆春芳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214021)陆春芳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和西欧的乳畜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该类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共性知识,使学生感悟和体会出其中蕴涵的人文地理原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及特点。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世界另一类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材内容包括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个部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农业的区位选择”“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学法指导和案例分析方法;启后——“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为学习工业区位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1)授课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智力素质很高,反应敏锐,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具有宽厚的知识水平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适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
(2)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及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基本技能水平较高,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优化问题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加大学生探究力度,发现案例背后蕴藏的地理原理,形成自我学习的方法,并最终应用实践,解决问题,提升认识。
4.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又一例举,教材对内容的描述和分析较为粗略,学生活动思考归纳的空间大大拓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是以学生既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来建构新知识的,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借助既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的。所以在学习新内容前,应激活学生先期的背景知识,回顾上一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探究内容及思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本节课要探究的中心问题及探究方法。依托图像、视频、文字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让学生主动获取和加工所需掌握的信息,自主探究案例——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和西欧乳畜业发展的条件、特点,然后由分析到综合,提炼总结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特点,进而对比分析不同地域畜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根据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人是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知识,并在认识和问题解决中发挥知识的作用的。鼓励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动态的、发展的视角看待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动态看待问题及动态观察世界的方法和思想。教学流程图如下:
教学流程图
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辅助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分析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归纳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一般特点及共同条件,进而类比迁移,比较分析不同地域畜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最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出决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方法;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形成动态看待问题及动态观察世界的方法和思想。
6.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难点:不同地域畜牧业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二、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世界不同地域的畜牧业景观图片。赏读图片,明确学习主题。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心理距离。展示主题温故知新展示学习主题: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设问:在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哪些内容?回忆前面所学内容。 在学习新内容前激活学生先期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和意义建构,也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知识。屏幕展示:学生倾听,回顾,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过渡呈现上一节课师生共同总结的有关农业地域的一般探究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的原理和规律进行实践应用。教师讲解思路图启发引导准备探究设问:由此推断,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将有?根据已学内容,学生很快提出学习的重点。由学生提出课堂要学习的核心内容,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供辅助信息,组织讨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生产的视频、分布图、潘帕斯草原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南美洲地形图、潘帕斯草原与江苏省的人口和面积对比表格、时事材料“2010年阿根廷斥资上百亿美元引进中国高铁技术”、“世博会上卖牛肉”、“阿根廷科学家对肉牛排放的废气的收集”。教师巡视,参与探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加强个别辅导和讲解。学生分成小组,观察视频,阅读所给的图文资料,思考、讨论、合作探究:1.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及有哪些?2.潘帕斯草原牧牛业有哪些主要的生产特点?学生代表回答,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出发,各组相互补充条件、完善语言表达。1.视频的播放,为学生提供直观动态的感知,其中暗藏了分析问题的线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缩短了对地理事象形成和发展的思维推导。2.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图表和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升探究能力。由“一”到“类”提炼归纳我们把这种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的畜牧业类型称为大牧场放牧业。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设问:综合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教师补充、完善角度。1.阅读图像,总结分布规律。2.通过个案的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地形、市场、交通、地价、科技等因素对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通过对案例的合作探究,强化了学生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案例学习能力。2.提高了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实现了重点知识的突破。观察类比独立探究屏幕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其上圈出潘帕斯草原和西欧的位置,配以英国的草场图片。设问:有大面积多汁牧草分布的西欧,畜牧业的发展与温带草原区的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相比,可能会有怎样的不同呢?指导阅读活动(教材第53页)设问: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优势。归纳:乳畜业形成的区位优势及生产特点。 学生认真、独立阅读四张图表,从气候、地形、市场和人们的饮食习惯等方面加以阐述。阐述时既注意了分析问题角度的全面性,又注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1.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对不同地域畜牧业发展优势条件差异的比较,自然过渡到乳畜业的学习。2.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更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3.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图文材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语言的表述能力也得到了锤炼。
比较分析深化认知回归总结同化升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屏幕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分布图。设问:比较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可从气候、草场、交通、市场等区位因素着手比较。让学生掌握、领悟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 实现难点知识的突破。屏幕展示:完成了探究的实践活动后,再现分析问题的思路,以使学生实现认识上的升华;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及时予以评价;让学生从新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主干知识,潜在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之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为进一步灵活应用知识提供保障。教师总结。设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精彩纷呈,如:我们可以从地形、气候、市场、技术、交通等因素对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进行分析;以后也可以通过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他产业进行分析,如工业、第三产业等。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也认识到,可以从改善区位因素入手,如交通、科技等,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们国家也可以向他国借鉴,不仅借鉴他国的农业,还可以是工商业等。屏幕展示:我国四大牧区分布图延续学生上述回答,追问:我国的牧区畜牧业在发展中可向潘帕斯草原借鉴哪些经验?课后,学生从网络等媒体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牧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的借鉴措施。在课堂的结尾,通过拓展性问题的提出来延伸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者思考离开课堂,关注生活、关注学习。
三、教学反思
1. 实现“用教材教”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在人文地理的编写中运用大量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原理和规律,这些案例为教师提供了素材。但由于人文地理知识富有极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教材中出现的案例有时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兴趣都难以就此类问题产生共鸣,而且教材内容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补充教学资源,引入反映时代特征的图文材料等作为辅助信息,根据教学实际,合理编排和加工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
2. 还给学生主动权
(1)讲解的主动权。处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是可以独立学习和解决的。如本节课中两个典型案例的讲解可由学生来完成,鼓励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
(2)思考的主动权。这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如何逐步解决,真正由学生引发出来,然后注重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解答,鼓励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注入了极大的乐趣和活力。
3.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呈现具体思维过程,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农业地域类型形成条件及特点的一般分析方法、探究思路,使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实现分析能力的迁移,为以后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4. 加大探究的力度
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学习的方法得到了普遍的采用,但大多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图一问”、“小幅渐进”,探究活动的空间有所局限,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束缚,很难放开手脚、驰骋思路。本节课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建构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探究案例时,教师通过提供综合信息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挖掘案例背后蕴藏的人文地理原理并加以实践运用,探究的力度加大,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从中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收获。在课堂的收尾环节对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的阐述展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体现了很强的发散思维能力,赢得了听课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掌声。
本节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上轻重缓急的节奏感还不够强,某些承转的环节还不够完善和流畅等,有待今后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