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水电站泄流能力及消能方式研究
2012-09-27潘旭东
潘旭东,郭 宇
(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山口水电站工程位于新疆某河干流梯级开发的最末一级,工程任务为发电和上游梯级电站的发电反调节。工程采用混合坝,桩号0+000 m~0+496 m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段,桩号0+496 m~0+963.1 m为粘土心墙坝段,利用重力坝布置电站进水口、泄水建筑物,厂房位于坝后右岸阶地,尾水渠沿右岸阶地并向下游延伸887 m投入河道,最大坝高51 m,装机容量140MW,保证出力4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5.7×108kW·h,工程规模属大(2)型,工程等别为 Ⅱ等。校核洪水位914.5 m,总库容1.21×108m3,设计洪水位912 m,正常蓄水位912 m,死水位905 m,死库容0.55×108m3。
洪水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1]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2],经上游水库调蓄后,大坝、泄水建筑物、电站进水口设计洪水标准100 a一遇洪峰流量为1 563 m3/s,校核洪水标准2 000 a一遇洪峰流量为3 891 m3/s;导流标准:围堰挡水阶段P=10%全年洪水洪峰流量为800 m3/s,坝体度汛阶段P=5%全年洪水洪峰流量为1200 m3/s[1-2]。水文气象:工程区多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32.0℃,多年平均降水量334.02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961.04 mm,最大风速24.0 m/s,最大冻土深度80 cm。
泄水建筑物地质条件:坝线河谷呈不对称“U”型宽浅谷,左岸河谷自然坡度40°~50°,右岸阶地后缘45°~50°,河床宽237m,右岸Ⅱ级阶地宽600 m~700 m,泄水建筑物出口消能区左岸I级阶地覆盖层厚度一般为5.9m~7.4 m,自上而下覆盖层岩性为:坡洪积碎石土厚0~8 m,洪积低液限粉土厚0~1.6m,冲积低液限粉土厚0.8 m~2.8 m,冲积砂卵砾石层厚3.5 m~5 m;河床段覆盖层厚度一般为0.8 m~2.3 m,为冲积砂卵砾石层,基岩岩性为砂岩、砾岩和泥质粉砂岩互层抗冲刷能力弱,弱风化层按水流抗冲性能分类属Ⅲ类,基岩冲刷系数k=1.2~1.5,基岩抗冲流速为:强风化层抗冲流速0.3 m/s、弱风化上部抗冲流速2.5 m/s、弱风化下部抗冲流速2.8 m/s、新鲜基岩抗冲流速3.5 m/s。
近年来消能方式有了很多创新:如河北潘家口、辽宁白石水库分别采用了宽尾墩和异形宽尾墩挑流消能,安康、岩滩、五强溪等工程采用了宽尾墩(异形宽尾墩)—(底孔)—消力池(加T形墩)方式的组合消能[3]。本工程泄水建筑物具有大流量、低水头的特点,国内类似工程辽宁观音阁水库碾压混凝土重力最大坝高82m,12个溢流表孔、2个放水底孔均采用挑流消能;辽宁白石水库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47.3 m,11个溢流表孔、12个泄洪排沙底孔均采用挑流消能;因此原设计方案泄水建筑物出口采用挑流消能。
1 泄水建筑物
泄洪底孔坝段桩号0+090 m~0+111 m(6#坝段),坝段宽度21.0 m,由一孔永久泄洪底孔、一孔临时泄洪底孔组成。永久底孔进口设有一道平板事故门,孔口尺寸6.0 m×7.5 m,底板高程876.0 m。洞身段为矩型断面,长15.5 m,断面尺寸为6.0 m×7.5 m(宽×高)。出口压坡段长9.0 m,压坡坡度1∶6.0。出口设一道弧形工作门,孔口尺寸为6.0 m×6.0 m,底板高程876.0 m。出口闸井后接一20.0 m长的明渠段,下游采用挑流加护坦、防冲墙的消能方式,见图1。
表孔坝段布置在主河床靠左岸侧的12#、13#两个坝段内,坝段桩号为0+185 m~0+236 m,坝段总宽度51 m。溢流表孔设4孔,溢流堰顶高程902 m,每孔净宽8 m,每两孔一个坝段。出口消力池顺水流方向长82 m,底板高程867.0 m,消力池反弧后25 m处设置一条通长的消力坎。护坦段长20 m,宽70 m,在护坦末端及左右边侧均设有深齿墙,见图2。
图1 泄洪底孔体型图
图2 溢流表孔体型图
泄洪底孔和溢流表孔在各种工况下泄流量见表1。
表1 泄水建筑物泄量表
2 泄水建筑物的泄流能力及消能
本工程底孔和表孔泄流能力、水面线和消能首先通过分析计算,泄洪底孔泄流能力采用有压流的泄流公式计算,溢流表孔按WES堰堰流公式计算。底孔挑流消能和表孔底流消能采用《溢洪道设计规范》(SL 253-2000)附录A中的公式计算。
本工程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模型几何比尺为1∶50,按照重力相似准则,模型设计为正态模型。模型范围包括库区、泄水建筑物(4个表孔、两个底孔)、电站引水管道及下游河道800 m,选用有机玻璃为模型材料,泄水建筑物下游河床采用动床,根据河道地形图及基岩的抗冲流速,选择模型砂,铺设动床地形。
2.1 泄流能力
泄洪底孔采用1孔,事故门孔口尺寸为6.0 m×7.5 m,工作门孔口尺寸为6.0 m×6.0 m。泄流能力采用有压流的泄流公式[4]计算并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基本能满足设计要求,见表2。
溢流表孔设4孔,溢流堰顶高程902 m,每孔净宽8 m,按WES堰堰流公式[5]计算并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基本能满足设计要求,见表2。
表2 泄水建筑物设计泄量与模型试验实测泄量对比表
2.2 水流流态
2.2.1 泄洪底孔水流流态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底孔洞身各部位均未产生负压强,说明其体型和尺寸是合理的。
底孔出口泄槽水面线采用分段求和法逐段推算,模型试验结果与计算基本相同,见表3。
表3 泄洪底孔设计与模型试验水面线对比表
2.2.2 溢流表孔水流流态
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和校核工况下,溢流表孔进口流态和过闸水流均较平顺。在门槽附近,沿闸墩有一定的侧收缩,从而使过水断面水流呈现中间高、闸墩壁附近水面低的现象。边墩的侧收缩要大于沿中墩的侧收缩。
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表孔设计工况下闸门全开时,堰面曲线堰顶桩号0-004 m和桩号0+007 m附近产生负压,但最大负压强值为-0.1 m(-0.000984 MPa),小于规范的规定[4]“设计洪水闸门全开时堰顶负压不得大于0.03 MPa”。校核工况下闸门全开时,堰面曲线堰顶桩号0-004 m~0+010m附近有一低压区,最大负压强值为-2.3 m(-0.022626 MPa),小于规范规定的“校核洪水闸门全开时堰顶负压不得大于0.06 MPa”[4]。其余部位均为正压。
采用分段求和法推求溢流坝面不掺气水面线,并与模型试验比较,见表4。
模型试验桩号0+000 m处水深,流速和掺气水深较接近,桩号0+018 m和桩号0+036 m处出入较大。分析原因,设计计算值未考虑消力坎的壅水作用和消力池水跃影响,故高程越低流速越大,水深越浅。但无论是模型试验实测值或设计计算掺气水深值,均比相应断面的闸墩高度低,即模型试验实测或设计计算水面线均低于相应断面的闸墩顶部高程,且有一定的安全超高。
表4 溢流表孔水工模型试验实测水面线与设计计算水面线对比表
2.3 出口消能
2.3.1 泄洪底孔出口消能
泄洪底孔出口采用挑流消能,校核洪水时计算总挑距为90.8 m,冲刷坑深度为25.1 m,原设计挑坎后护坦长20 m,护坦末端齿墙底高程为869.85 m。从模型试验的结果可看出由于岩体抗冲流速较低,水流回流对护坦两侧和边坡的冲刷严重,所以必须将防护工程保护至冲刷最深点,需在护坦周边增设防冲墙和左岸护岸及防冲墙[6-7]。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多种方案比选,沿护坦底板及岸坡防冲墙的冲刷,护坦齿墙垂直河道方向度汛期冲刷最低高程864.7 m,但校核洪水底孔参与泄洪时,其冲刷深度最低可达860.6 m高程,因此护坦防冲墙深度至860 m高程。左岸边坡在临时度汛901.0 m库水位时,最低冲刷到859.5 m高程,在校核洪水914.5 m库水位时,最低冲刷到867.0 m高程,因此左岸防护防冲墙最低深度至858 m高程。
最终确定的底孔下游防护方案如下:护坦长45.797 m,宽49.954 m,厚度为1.0 m。左岸采用混凝土护岸处理,长度为120 m,护岸底高程872.0 m,顶高程881.5 m,采用C25混凝土衬砌,厚度0.5 m~1.0 m。护坦及护岸外侧均布置槽孔混凝土防冲墙,厚度为0.8 m,防冲墙底高程867.00 m~858.00 m。见图3。
2.3.2 溢流表孔出口消能
原设计表孔出口采用挑流消能,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由于下游河床及岸坡岩体抗冲流速较小,并且挑流泄洪时回流流速较大,对下游冲刷严重,因此改为底流消能。
图3 泄水建筑物平面图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中反复调整,经多方案试验最终确定溢流表孔出口消能方案如下:消力池顺水流方向长82 m,底板高程867.0 m,消力池反弧后25 m处设置一条通长的消力坎,此坎顶高程871.5 m,消力池池深6 m,尾部消力坎坎顶高程873.0 m。消力池前部51.134 m长范围内底板横水流向净宽45 m,其后宽度扩至50 m,在护坦末端及左右边侧均设有深齿墙,齿墙底高程护坦末端865.5 m,右侧865.5 m,左侧867.0 m。该方案在校核洪水和设计洪水时,消能充分消能效果良好,动床试验结果为最大冲刷发生在校核洪水情况,沿护坦右侧冲刷最深至866.05 m高程、左侧最深至869.70 m高程。其它常遇洪水由于流量较小,故对下游冲刷影响很小。由于消力池内设置的是通长的消力坎,故避免了像设置消力墩可能产生的空蚀破坏,模型试验实测各工况下消力坎的压强均为正压,也说明不会出现空蚀破坏,见图3。
3 结 论
(1)本工程底孔和表孔泄流能力和流态设计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基本一致;但由于对河道覆盖层和基岩抗冲能力估计不足,消能工和下游防护都有较大的变化,最终通过水工模型试验调整。
(2)本工程开工后已于2008年12月通过蓄水安全鉴定和蓄水验收,目前已蓄水发电,泄洪底孔和溢流表孔均已泄水运行,运行安全正常。
(3)通过本工程泄水建筑物水力学问题研究为今后大流量、低水头、低抗冲流速河道修建消能工提供了经验和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GB50201-94.防洪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2]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SL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3]倪汉根.高效消能工[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主编.水力计算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5]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SL253-2000.溢洪道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6]向光红,李伟,刘 瑜.水布垭水电站消能区防护方案研究[J].人民长江,2007,38(4):43-44,52.
[7]王长欢,黄国兵,侯冬梅.水布垭水电站泄洪消能防冲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07,38(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