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功游:曾为首长选片子
2012-09-27赵艳张冬伟
文/赵艳、张冬伟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说起邵老来,上点年纪的人都能说起他的事儿来。如果说他为中国电影资料的收藏立下汗马功劳,没有第二个人有疑义。采访邵老的时候,他的听力和记忆力消退了很多,以至于每个问题,他能回答的也是寥寥数语。幸好,在本文写作中,陈墨先生的“口述历史项目”提供了宝贵的采访资料。沿着我们两次采访的思路,结合着电影资料馆的“大事记”,并在邵老的夫人的共同回忆中,完成对这个老电影收藏工作者的点滴描述。
参建第一个国家片库
1960年,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困难时期。国家的各项基本建设压缩到最低限度,很多项目下马。但为了国家文化财富的长久保存,电影资料馆需及时兴建国家影片保存库。经文化部报请周恩来最后批准,终于下达了1400平方米的建库任务(外加200平方米附属用房建筑),邵功游担任临时基建组组长,并负责片库的建设。
在国家困难时期,资料馆将原计划的编制人员减少一半,人手实在不够,所有的材料,都是邵功游带着工人们亲自去装卸,磨得身上都起了泡。“当时能批下这笔钱盖这个片库是真不容易,所以再苦再累都得坚持。建库时,大家的粮食定量跟以前坐办公室是一样的,虽然都吃不饱,但是热情很高。”经过艰苦奋战,1962年,第一个国家影片保存库——北苑片库终于建成。该库可容影片80000本,温度17度、湿度70%,这在当时是较好的片库。
但电影资料馆建立较晚,而且有些单位的原拷贝迟迟不交,或根本不交,所以,从建国后到“文革”前,国产故事片虽然已经生产了近600部,但资料馆仅有300多部,而且,每部多为一个拷贝。发行的外国故事片也缺少半数。
1972年,为了进一步丰富库存,补齐缺少的大量中外影片节目和拷贝资料,电影资料馆的资料组决定从封存的影片中挑选拷贝,留作资料。“文革”期间,各个电影公司的电影胶片又被封存起来,不许私自放映,此时的拷贝被称为“封存片”。2月伊始,邵功游便带着自己的同事赵章云和吴鹤岗等人组成挑选影片小组,前往山东、安徽、上海、浙江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电影发行公司,从封存影片中挑选拷贝,逐本检查影片成份。
这次的出差一共是三个多月,被选定的大量拷贝分别运往北京和西安628库,最后共搜集各类拷贝 3976 个。
为首长选片子
1974年2月,辽宁营口等地区地震后不久的一个深夜,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李兆铭来到中影公司(“文革”后期,电影资料馆建制被取消,被划入中国电影公司),他对正在值班的邵功游说:“总理要看外国有关地震的纪录片资料,请给调看”。于是邵功游就将库存日本、苏联的地震纪录片给总理调看了。李兆铭在送还影片时说:“总理看后说有参考作用,就是这类片子收藏的少了一些。”后来,周恩来病重住院期间,让秘书给邵功游所在的资料组打电话,询问资料组编印的内部期刊《国外参考影讯》的情况:“总理问你们办的那个《国外参考影讯》还出不出?总理很喜欢看,好久没收到这份刊物了,如还编印,希望给总理寄来。”邵功游惭愧地答复说:“因近来突击编写《库存影片目录》等工作,《国外参考影讯》就暂缓编印了。近日编印出刊后,当即给总理送上。”
1976年3月,为了给毛泽东选看一些影片,经政治局决定从国外和香港进口娱乐性影片。这项任务交给了文化部,在中影公司内设立供片小组。小组的七个成员从文化部和中影公司抽调,担任副组长的便是邵功游。
为了做好主席的看片工作,邵功游等人还被公司党委叫去谈话,进行了思想上的培训。供片小组主要是从香港进片,广东省委专派二人驻在香港新华社分社联系购买影片,航运北京。现在的资料馆库存的香港长城、凤凰、新联影业公司于七十年代拍摄的彩色故事片,就是那时购买的。另据不完全统计,从1976年3月到9月,邵功游等人从世界各地共进口二百余部影片。供片小组结束后,1978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致函文化部:“你部为毛泽东选片,尚存中南海的影片和存在钓鱼台‘四人帮’住处的影片,一并退还你部。”后来,中南海放映科长于其海说:“为毛泽东选片确实有其事,毛泽东是看了,但没看那么多。”邵功游,男,1928 年生,黑龙江省宾县人。1946 年开始在“东影”工作,1949年3 月任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发行课长。1957—1987 年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先后任资料组(处)长,馆办公室主任等职。1988 年离休后被电影局党史办聘为副主任,参加编写《中国电影编年纪事》等。
摄于60年代末,右3邵功游
1966年、我馆工作人员参加“四清”工作队时的合影,前左2邵功游
两场电影保卫战
邵老打过两次电影保卫战。
第一场是“文革”期间。“破四旧”与“封资修”,电影行业首当其中。在一段时间内,电影资料馆被打被抄的达十余人,社会上的一些“造反派”随时都可能到资料馆来打砸抢,为了保证自己亲手收集回来的影片资料不被破坏,邵功游想到请解放军来保护电影资料库的办法,于是执笔给北京卫戍区领导写信求助,很快,卫戍区就派来军队把库和办公室都保卫起来,使电影资料免遭毁损。
邵功游打的第二场保卫战是在“文革”之后。1978 年秋,文化部领导到北京电影资料库视察,座谈期间,曾有人提出因战备建的三线库(注:“文革”期间,为了避免新的战争爆发而使胶片遇难,江青等人为电影资料馆在偏僻的西安临潼又建了资料库,并把部分电影资料转移到了那里。)应该被撤销,原底片等素材退回各制片厂。对此,邵功游非常担心,“国家珍贵的电影资料和电影档案,如高度集中一处,万一发生自然等灾害,毁于一旦,那可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再说,国家投入巨款建成完好的西安库,不去利用,轻易撤销,是不对的”。在座谈会上,他再三请领导慎重处理这一问题。会后,邵功游又以学习体会的名义执笔写了不同意撤销西安库的理由,报送文化部,经文化部再三调研,最后决定:西安库不予撤销。由此,一场惊心动魄的资料库保卫战再次以胜利告终。朱天纬,1946年生于北京,满族,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馆员,电影史研究学者,30多年的中国电影研究工作让她对中国电影了如指掌,与中国电影人之间有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