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微型学习—高职生非正式学习的新途径
2012-09-26夏海静
□夏海静
移动微型学习—高职生非正式学习的新途径
□夏海静
传统的正式学习方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生的学习需求,移动数字终端与微型内容相结合而产生的移动微型学习能够满足高职生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要求。从时间、学习资源、自愿学习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移动微型学习形态适合当代高职生的学习,并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设计方面对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
移动微型学习;高职生;非正式学习;泛在性
一、移动微型学习的概念和内涵
网络和通信技术飞快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媒体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学习已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之一。
随着WEB2.0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微内容资源的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设备的小型化、便携化,移动学习、微型学习等非正式数字化学习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移动特性可以满足处于动态中的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它的微型特性可以为学习者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便利,它的泛在性与交互性真正满足了人类按需学习的要求。
德耶认为,“移动学习是运用移动计算机设备的支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设备必须能呈现学习的内容并且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无线的双向交互。”[1]移动学习会经常发生在人们身边,比如遇到棘手的问题或者有问题要咨询时,都可以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从网络上、从异地的专家那里得到想要的信息。
移动微型学习是移动学习与微型学习互相结合的结果,是运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微型学习,它把学习场所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移动微型学习“不太适合运用于内容覆盖全部主题的学习情境,但在运用结构化的小信息片断去更新和补充现存知识时最为成功”[2]。
二、高职生的移动微型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生的学习时间特点
同学们从中学升入大学,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都被学校和老师安排好了,而对于高职生,自由支配的的时间明显增多,自觉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没有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学习氛围比较轻松,并且高职生都已经成为成年人,自觉学习和想要了解的知识领域很宽,对社会的很多领域都感兴趣。但是,高职生毕竟还是在校生,需要按照学校的安排修完所有课程,因此,大块的自由时间还是不多,但片段的学习时间比比皆是。
高职生还未走向社会,没有工作压力,没有照顾家庭的压力,因此学习目标不是特别单一,会对很多专业的领域知识感兴趣。跟职场人士比,零散时间和片段时间较长,注意力较集中,群体性较强。据调查,高职生每天自学时间平均为3.24小时,64%的同学参加了专业外学习和培训[3]。
(二)课堂内容满足不了高职生的求知欲
大学校园开展的教育,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都是公共课、专业课或者跟专业课内容相近的边缘课程。但是,现代社会很多领域、很多岗位需要的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适应和变通能力更强,很多高职生都认识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在学校里,由于课时限制,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远远不够,同学们为了把某门课程学深、学精,还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因此,传统的课堂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生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知识。
(三)移动微型学习的特点
移动微型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泛在性,表现为这种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比较灵活。传统的学习方式下,人们需要找到整块的学习时间和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而微型学习的内容是微小的学习组块,短小的学习内容能将学习嵌入到生活的各个片段中,能够充分利用人们的空闲时间。
第二个特点是交互性,表现在学习者和专家或网络服务器之间存在不断的信息交流,学习者可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移动微型学习比较开放,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第三个特点是个性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和方式,可以在很轻松的氛围下用很愉快的心情获取知识。
(四)移动微型学习模式适合高职生的学习
从时间角度看,高职生有很多片段时间,刚起床时在宿舍里,去教室的路上,在食堂里,快睡觉时在床铺上,排队的时候,等人的时候,这些时间片段都适合移动微型学习,并且他们总是想更快的获取答案,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微型学习的时间特点就是能将学习嵌入到生活的各个时间段中,同学们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随时都可以查询信息,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从学习资源角度看,社会发展很快,知识更新也很快,高职生要了解和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信息,而移动微型学习的内容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总是更新很快,这一特点正好迎合了高职生的要求。
从高职生自愿学习的角度看,高职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有很强的求知欲,总会想方设法的找时间,找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并且对于朝气蓬勃的高职生来说,总会对先进的新生事物感兴趣,因此乐于尝试和接受移动微型学习这种新鲜的学习模式,并且会促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三、学习模式的探索
(一)学习方式
近年来,数字移动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移动学习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学习机、iPad、MP3、MP4、电子书、电子辞典等等,这些终端设备都呈现出微型化、便携式、价格越来越便宜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高职生越来越成为移动终端设备的重要消费群体,同时也方便了同学们进行微型学习,移动终端设备是高职生移动微型学习模式能否实现的重要基础。
根据移动终端设备的特点,微型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使用QQ,飞信,短消息,电子邮件等等。例如,可以根据外语单词、短语、短篇文章设计特殊的笔记本电脑屏保,当电脑闲置时,启动特殊的屏保程序,进行外语学习。再如手机阅读,具有超大数字图书平台,有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现代小说、杂志、漫画等等,有成千上万册的正版图书信息。图书信息每日更新,多样风格,想看什么就看什么,3G阅读自由畅享,学生族、背包族阅读随行,可以享受随身阅读乐趣,还可以随时升级版本、功能和速度,对爱书进行收藏,本本皆在掌中,这些特点可以满足高职生的各种需求。
从内容的呈现方式看,微型内容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文本、一个小动画、一段音频或视频,或者是一个链接。从内容来源看,微型内容可以来自一封电子邮件、一则新闻、一条短信、一篇微博,或是一个小游戏、一组微型测试题等等,这些微型内容可以是已有资源的直接或改造的利用,也可以是对巨型内容的分解或者抽取[4],还可以是由统一了消费者和生产者身份的特别用户通过各种媒介应用服务创建生成。
(二)学习资源设计
针对高职生群体进行学习资源设计,是高职生移动微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环节,是高职生能否轻轻松松实现学习愿望的基础。
1.结合高职生群体特征和微型学习的特点,基于实用性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所谓实用性,就是以高职生的实用为目的,解决平时课堂学习中的疑问或者设计高职生感兴趣的、形式多样的课外知识。
2.设计学习内容时,知识块要足够短小。学习者的注意状态是非连续的,短小的学习内容方便学习者随时随意学习,还要保证知识单元是自包含的,即提供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学习资源不宜设计太大,一方面是由移动终端设备的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能力造成的,另一方面,高职生进行微型学习的时间片段没有那么长。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小模块,不必短时间将所有内容记住,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学习记忆一个短小的内容片断。
3.学习资源时长不宜过长。高职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移动微型学习,微型学习充分填充了高职生的时间空隙。同学们总是想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更快地获取答案。如果学习者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避免被某些因素打断而重新进行学习,那么,无疑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5]。片段时间从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不等,因此根据时间长度可以把微型学习资源划分(表1),使微型学习资源更好地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障微型学习活动尽量不被打扰;方便学习者根据预期的空暇时间,选择特定时长的微型学习资源,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表1 学习资源设计实例
四、结语
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微型内容相结合,有效支持了高职生的课外学习、随意学习,移动微型学习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同时,高职生这种新的学习形态也会进一步促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微型资源的完善。
高职生移动微型学习未来发展走向以及对非正式学习有效支持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比如设计丰富的微型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自然发生并与学习者共同协调学习进程等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给予密切的关注与探索。
[1]Aleksander Dye.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DB/ OL].http://www.nettskolen.com/forskning/mobile-education.pdf. 2007(11).
[2]Gabriele Frankl.Mobile and motivating:How somethingvery small can become big[A].In:Microlearning Conference2006 [C].Australia,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6.
[3]郗杰英.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EB/OL].http://www. docin.com/p-5283652.html.
[4]胡通海.面向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0).
[5]Arnaud Leene.The MicroWeb-using microcontent in theory andpractice[DB/OL].http://www.microlearning.org/micropres 07/ml2006_presentation_leene.pdf.2007.09.
责任编辑 何颖萍
夏海静(1979-),女,河北故城人,衡水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及教学理论、教学技术。
G712
A
1001-7518(2012)20-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