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
2012-09-25杨普照
杨普照
摘要: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安教育基础人文教学的主干课程,是公安院校警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围绕开设《大学语文》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大学语文》在公安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大学语文》实践性教学方法、手段等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改变常态教学模式,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教学策略,开展公安特色实践性研究,为公安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提供可行性强的警察人文教育训练途径。
关键词:新疆;公安本科教育;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83-03
一、《大学语文》(本科)课程在公安警察院校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1981年在部分高校开设以来,历史较长,教材种类众多,教学经验丰富,人文素质教育作用集中,效果积极明显。在新世纪,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使命,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1]的教育,它的文化内涵,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尤其丰富,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公共必修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适应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进行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写作能力。通过学习综合各人文学科特点和积极作用和优势的《大学语文》课程,不断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积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大學语文》课程是公安警察院校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和警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西方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等较为完善的警察教育培训体系中都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2],认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警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执行能力。《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体现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课程,特别是其中的教化、陶冶、熏染作用最为重要和突出。
《大学语文》是公安警察院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基础课,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多种全国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从增加学生语文修养、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发展到培育学生人文情怀、辅翼学生精神成人。同时,在人文教育中结合专业领域,突出公安特色。
警察人文素质教育是警察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它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我校担负着新疆公安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由于新疆地区反恐维稳形势严峻,公安工作任务更加复杂艰巨,人民警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能力是对警察严格执法、良好服务的衡量标准。由于受传统公安职能论的影响,对警察工作应有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认识不足,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生人文底蕴不强,缺少公安执法工作中需要的人文关怀和人权理念,导致毕业生知识面及视野狭窄,发展后劲不足,人权观念淡薄,埋下了警民关系不和谐的隐患。
在我校完成升本之际,应通过本课程研究,改变教学策略,树立大视野和全局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有效改变我校学生人文素质差,理性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差等状况。
目前,公安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逐渐被认同,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来实现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已经取得共识。在公安部颁发并组织实施的《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被列为必修课,成为公安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先导性课程[3]。
二、《大学语文》(本科)课程设置在公安警察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公安教育改革的重点
公安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教育在新世纪、新阶段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领域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各种复杂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有组织的智能化犯罪大量出现、反恐维稳形势更加严峻,社会生活中部分领域道德整体滑坡等局面促使我们必须走“素质建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之路,同样,我们要通过警察人文素质基础教育,推动公安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为实现公安工作科学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展具有现代特点和理念的公安教育事业才能完成。
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大学语文》再次成为公安院校的基础课。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安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具有现代理念和时代特点的职业警察的基本途径
1.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特色。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体现了公安院校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作出新的探索和尝试,体现了公安院校对《大学语文》课人才教育与培养所发挥作用的思考与设想。综合考察中外教育史和现代教育理论,无论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倡导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都要求,不但授人以知识,而且要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关怀人的心灵世界,要全面塑造人、培养完整的人。所以,公安院校教育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传播文化精神,树立人文观念,培养道德人格,其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既有专门知识和技能,并有较全面素养、有崇高的道德感和美好情操的人。
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适应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的,既体现公安院校教育特点,又汇集中国文学一流作品,且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品课程”[4]。
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内容架构上体现人文性和公安特色及美育等原则。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公案文学和中国当代公安文学,积极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审视当今的法律实践,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文学性相融合,整体上与公安院校的主体知识相衔接[5]。
2.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促进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现代职业警察的重要作用。首先,是现代人文精神的培育。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和谐社会的建立,民生问题的关注,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应当成为警校大学生们经常关注的问题,将这些思考同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有助于扩大视野,树立远大目标,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其次,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中国的物质文明需要充分发展,“人”的作用很大,伟大的人格力量尤其不可忽视。见利不可忘义,金钱绝不是万能的。在现代社会中,警校大学生一方面应有某种专长,另一方面应当是具有多方面才智的通才,善于理解人,團结人,同周围各种人打交道,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要善于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再次,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最后,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提升精神境界,体验生命和社会人生,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对工作压力超乎寻常的警察来说,交替欣赏一些专业以外的高雅艺术品,往往能减轻压力,消解疲劳,得到一些轻松休息。
北大著名教授汤一介说,“我们的人文精神是什么?我想:就是要讲道德,讲学习,要是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6]作为人民警察来说,做一切事都应“以人为本”,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人的幸福,关怀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遵纪守法,约己爱人,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特别是警察院校大学生,要热爱生活,尊敬老师,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尊重生命,懂得感恩,正直诚实、善良质朴、忠勇报国。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具有健康的、高尚的、丰富的情感世界,积极培养审美评价能力、文化评价能力和人格理想。警察院校大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应当坚守信念,在物欲膨胀、声色犬马、鄙陋庸俗前保持警惕,铁肩担道义,不降志、不辱身,树立法治观念,献身崇高使命。提倡在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真诚服务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3.写作基础培养。在大学阶段,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要具备表达主体性认识结果的说理论证能力;本科阶段的大学教育要在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思维与表达能力;《大学语文》经典性文章能有效启发学生理性思维,为学生树立论说观点、阐述内容、辨析是非提供写作方法和范式。为学习《公安应用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申论》写作、《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言语理解和表达)》打下普通写作基本原理、写作表达方式与技巧的基础。
三、《大学语文》(本科)在公安警察本科院校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手段
《大学语文》课程自2002年在我校专科开设以来,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写作训练能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在教学科研方面积累一定经验,效果显著。
近年来,随着部分专业课程实训教学量的扩大和基础人文课程的弱化,《大学语文》课时不断减少,开设专业最后只限于法律事务、司法助理专业。2010年以来,学生中积累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学风不正,综合能力基础下降,人文素质差,理性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差,纪律涣散,甚至个别学生为非作歹,出现连续严重违纪等现象,在社会上和学校周边环境中造成不良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学校积极开展整顿纪律作风活动,更重要的是,狠抓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积极倡导人文素质教育,在部分公安、侦查专业恢复《公安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设置,开设《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等课程,对部分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积极开展研讨工作。
目前,在我校完成升本之际,通过人文素质基础课程建设研究,改变教学策略,改变常态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活动、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教学策略,是我校开展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和必经阶段。
(一)《大学语文》(本科)课程的性质
《大学语文》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对于高中毕业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应该继续进行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方面的教育,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财富,《大学语文》是一个极好的载体,也是一个极好的信息传输通道。因此,《大学语文》要继续教学生读书、写作,更要教学生传承文明,提高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大学语文》不仅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公安、法律类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性必修课程。
(二)《大学语文》(本科)课程定位和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精神为主,以提高理论水平为辅。同时,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训练。通过学习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现警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人文性,始终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7]。同时,《大学语文》是公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从公安实践性教学的角度积极促进人文(品质)、文化(思想)、文学(审美)、写作(能力)等四个方面学科的完备,提高公安警察院校学生的人文关怀、文化修养、文学审美、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习《公安应用写作》、《法律文书写作》、为以后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写作、《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言语理解和表达)》打下基础,对以后工作中人际沟通和积极应对、处理问题打下基础。
(三)积极开展《大学语文》(本科)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方法和形式,体现公安特色
1.专题讲座式的系统讲解 [8]。《大学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文学性、工具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趣味性、时代性、历史性、哲理性等多方面要求,如前所述,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文章分析鉴赏和师生讨论、互动为主开展系统性的专题讲解:体现人文关怀,用文化眼光关照文学现象,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验文学意境,用开展训练活动培养能力。以一带十,以约返博,以点带面。注意将学生在以往大量感悟式、习得式语文综合训练中得到的零散知识和人文思想整合,帮助学生获取更高层次的系统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注意根据警察院校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开展教学设计,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人生价值观的建立,都应当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以读写并重、强化能力训练为重点开展公安特色实践专项训练活动。要求在教学大纲、计划中安排约三分之一的课时以练带讲,互动为主。首先,阅读鉴赏方面。从接受性阅读到欣赏性阅读再到研究性阅读,结合教材文章开展阅读鉴赏,训练把握大意、提炼主旨,理清结构、探觅思路,揣摩表达、掌握特征,品味语言、审美鉴赏等方面能力。其次,书面表达方面。从基本方法到常用技巧再到实用写作,结合教材开展写作训练活动,训练观察生活、把握特征,选取材料、确立主旨,完善结构、综合表达等方面能力。开展部分课时的《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言语理解和表达部分)》写作、训练活动。再次,口语交际方面。从单项表达到双向沟通再到多向交流,结合教材开展诗文朗诵、即席演讲(3~5分钟)、模拟表演(戏剧或电影对白片段)、专题讨论、大型辩论赛、文艺演出活动。给警校大学生提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3.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为公安法律专业写作提供基础,对专业学习提供帮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个人成长。期望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努力实现本科课程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2]王彦吉.中外警察教育与培训[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86.
[3]张玲燕,程惠范.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
[4]郭文丽.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
[5]张玲燕,程惠范.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
[6]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7]潘桂云.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
[8]朱琳,吴伟凡.大学语文新教程 [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2.
[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