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践探析

2012-09-25陈玥衣蔡红建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践高校

陈玥衣 蔡红建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探索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对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坚定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55-02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本质特性的决定。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思想相区别的最根本标志。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从来不追求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真理,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赋予新的内容,更是在指导实践的现实过程中不断体现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在高校中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又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的实现。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思想政治价值由“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其实质就是客体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性活动,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如果忽视了实践性,往往就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理论内容,偏离人的需要,违背认识人、改造人、开发人的价值目标;如果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截然分开,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离,使思想政治教育被误认为仅仅是在理论上“说说而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角度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加强教育的实践性研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目标立足于实践,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3.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然要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决定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而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大学生在价值取向、目标选择、理想信念等方面呈现多样化。正是这些特点决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要加强实践研究,既要了解当前社会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又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又要不断创新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大学生从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同上升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4.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先进的理论为广大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运用,而不是少数专家或专业教师特有;是要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为了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改进单一的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教育方式,将教寓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当中,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同时,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进行探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也得到了提升与完善。

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践的路径

1.通过内容创新,增强内容时效性,使抽象的理论更加贴近生活。在高校开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其重点就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提升诠释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准确度和严肃性,又要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注意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知识性,增强吸引力说服力。比如,高校教师授课时,可以从青年学生期待的视角切入,加入时政性问题分析,改变理论空洞性说教的缺陷,不断增强理论论证的科学性和逻辑严密性,进而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并学会用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方法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现实问题,能够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认识社会主义,这样才能抵御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通过方式创新,注重语言转换,使抽象的理论更加通熟易懂。语言是理论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多数大学生并不能直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本语言,这样就需要将抽象的被少数人理解的话语转换为能够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话语,用具体的、通俗的、大众的语言来诠释抽象理论。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之所以为大家所喜爱,就在于把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群众接受的东西。由此可见,语言转换和方式创新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具体来说,高校可以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运用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生产生活的丰富经验,进行生动活泼的阐发、讲解,将抽象的理论观念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就能够使学生接受和思考,进而融会贯通,从而激励他们真信、真学、真用,发挥科學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载体,努力创造形式多样、富有自身特色(学术性、知识性、启发性)的教育活动。立足大学生的思维视角,把握大学生的精神诉求,用大学生熟悉的话语形式回答和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运用大学生自己习惯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形式,才能体现出宣传普及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并使大学生逐渐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兴趣和理论信仰,增强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

3.通过载体创新,优化教育环境,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广为传播。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要求高校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引导校园舆论氛围,运用多种有效载体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环境,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广为传播。具体来说,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做好发展党员推荐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组织活动;其次,通过学生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在了解国情、选择人生道路、认识自己历史责任的基础上,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把接受的思想吸收理解并外化为自觉的具体行动,回报和服务社会;再次,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这一重要教育渠道,使科学理论、主流声音在校园网络上形成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后,社会实践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社会实践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的重要纽带。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引导学生投身实践,知行结合,在实践中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4.通过机制创新,完善教育机构,使抽象的理论得以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在社会中不能孤立发展,必须与学校的其他系统相适应地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与教务处、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建立上下联动的教育工作机制,联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时代气息的形式和途径,在高校创造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氛围,形成特色鲜明、形式有效、内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环境。比如组织开展大学生“走近伟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熏陶,实现自我教育。此外,在全校范围举办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的演讲和辩论赛,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和切身体验,选择材料、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有助于澄清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上的一些模糊和错误的思想,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统一起来。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高校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高校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契机,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运用多种话语形式、利用多种教育渠道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坚定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3]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4]骆郁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5]李宪伦,等.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常规属性、边缘属性与哲学思维构建——步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啟示[J].广西

社会科学,2009,(7).

[6]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7]冯刚.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责任编辑 陈鹤]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践高校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