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
2012-09-25叶妮
叶妮
摘要:家庭是儿童教育最早、基本的执行者,父母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父母评价的认知、教养态度和文化程度分析父母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提出在家庭环境中有效干预学习不良儿童的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不良;父母因素;家庭干预;儿童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44-02
学习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一词于1958年由H.Thelander、J.Phelps和E.Kirk三人首次在《与轻微脑损伤有关的学习不良》提出。1963年,S.Kirk用它作为轻微脑功能障碍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的“标签”,从此这一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近年来大量研究不仅关注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技能,还从生态系统角度探讨学习不良学生与父母交往关系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
儿童的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儿童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获得最初的语言、生活经验和行为规范。本文通过分析父母因素,了解家庭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途径及结果,改善学习不良儿童的消极家庭因素,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
一、父母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中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对于学习不良儿童来说,父母的评价、教养方式、 文化程度等都将明显影响他们,促进或阻碍着他们学习的提高和社会化的进程。
(一)父母评价的影响
1.学习不良儿童对父母评价的认知。学习不良儿童对父母评价的认知总体上比非学习不良儿童消极,主要表现:(1)从父母经常、严厉的抱怨和责骂中推知,自己的学业能力在父母眼中很差。(2)从父母日常表现出的消极态度和评价使孩子推知,自己一般能力也被父母看的极差。(3)由于父母日常的种种的表现,学习不良学生认为在父母看来亲子关系并不好。(4)觉得自己的外貌在父母眼中也很差。
2.父母对学业不良儿童的评价。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几乎认为自己的孩子事事不如人:学业差,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低,怀疑孩子的一般能力和亲子关系,甚至对孩子的生理外貌的评价也很低。父母的这种消极态度会无意间反映到言行中,使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业和发展受到影响。
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评价是极重要的参照物,亲子关系的消极认知会引起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评价降低,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不利于其成长。
(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使儿童继承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鲍姆林特(Baumrind)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三种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鲍姆林特的标准,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介于专制型和权威型之间,更多倾向于专制型。中国儒家文化对传统家庭观的影响,以及社会激烈竞争造就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使其对子女的要求严格和苛刻。在此背景下,学习不良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能达到父母的渴望水平,往往会得到各种惩罚,更加剧了其对自身的消极评价,阻碍了发展。Michaels等人运用Olson的家庭适应性和亲密性评估量表施测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更可能是极端型,家庭的结构性和组织性较差,缺少沟通和交流。
1.对学业的影响。辛自强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家庭主要问题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的爱好和交友情况,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常常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许多学习不良儿童在学校里受到挫折,回到家里不仅得不到理解、支持,反而会遭受痛斥或漠不关心,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受挫。抑郁苦闷、焦虑不安的情绪会进一步分散注意力,削弱思考能力,降低学习动机。有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其认知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相关非常显著。学习效率的再次降低,学习成绩的再度恶化,势在必然。
2.对行为的影响。对儿童攻击性的研究证明,母亲教育方式中的拒绝性维度上的得分与儿童的攻击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张文新等,2006)。高拒绝性父母常常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或身体不适,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只是一味的拒绝,从而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引发其种种不良行为,如报复、攻击性行为等。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极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敌对、愤恨等消极情绪。这都是引发学习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导火索,极易使学生形成不良品德,对其成长、发展不利。
研究发现,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具有密切关系。也说明儿童消极行为特征有可能进一步强化母亲教养行为的消极倾向,而儿童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之间甚至可能形成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这在对学习不良儿童家庭教育的咨询与矫正工作中应特别引起重视。
3.对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多为放任型与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虽然会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压抑较少,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这一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严重者还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往往在孩子心灵里留下阴影,使其心理发生畸变,个性发展走入误区,言语行为失常,对教师、校方乃至社会怀有对抗情绪。
(三)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一般来说,父母的文化程度并不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但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的文化程度会直接或间接的发挥作用,尤其是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某些影响(忻仁娥,1989)。陶沙等人“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关颖、刘春芬进行的“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也表明了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的程度,是影响其选择教育方式的最主要因素。
父母的文化程度不仅通过对教育方式选择来对学习不良儿童施加间接影响,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俞国良等人的研究也论证了父母文化程度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焦虑感和违纪行为等问题行为有较密切的联系。
(四)家庭结构完整状况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家庭的完整性和非完整性(父母离婚、父或母死亡和由其他人抚养)对儿童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有研究指出,一般儿童的家庭完整性状况要优于学习不良儿童,且在P<0.001上达显著水平。即,一部分学习不良儿童很可能生活在有缺陷的家庭中,由于无法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与孩子处于不正常的沟通或无法沟通中,于是沦为学习不良儿童或加剧学习不良程度。家庭缺陷还包括:(1)父母尚未离婚,但分居;(2)父母长期因病无法照顾;(3)父母远隔两地工作,孩子由父或母一人抚养教育;(4)双职工家庭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教育放任不管;(5)家庭完整,但父或母因违法犯罪判刑入狱。
二、优化家庭功能,合理干预学习不良儿童行为
1.父母尊重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如给与孩子理解和关怀、家庭成员民主平等的关系、很好的沟通方式等,都将促进学习不良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家长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苦恼、委屈。同时家长更要改变认为自己的孩子事事不如人的想法,相信孩子的能力。学习不良儿童也是儿童,也渴望家长的宠爱与支持,虽然他们在学习成绩上不甚理想,但他们也有各自的优点,决不会一无是处,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2.更新父母教养观念。鲍姆林特对学前儿童的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林磊在2005年“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中也指出积极型的父母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经常采用说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学习不良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往往过于极端、过于专制,不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父母应该争取做“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既明确又严格,让孩子感到爱和关怀,在相互交流中给予子女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情绪稳定而乐观的孩子。同时,父母也应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只看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應重视孩子的个性、品德、气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起学习动机,提高适应能力。
3.提高自身素质,发挥榜样作用。家长的良好素质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的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就越强烈。从研究中我们看到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习不良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在学校中的各种表现、平时的学习辅导多由母亲承担。此外,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自身的品格都深深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因此,父母(特别是母亲),需要不断的充实、完善自我,不断提高教育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父母也应特别注意时时处处以勤奋精神、顽强毅力和乐观态度去影响子女,成为子女学习的楷模,激发起学习动机,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Cassidy J.Asher SR.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Young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1992,(63):350-365.
[2]雷雳.学习不良少年对父母评价的认知[J].心理学报,1998,(1).
[3][美]玛戈B,南婷.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早期[M].丁祖荫,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张登卯,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和家庭资源的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5]辛自强,陈诗芳,俞国良.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
[6]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
[7]刘迎杰,张小将.美国学习不良概念的发展、问题及对策[J].外国教育研究,2011,(11).[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