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2-09-25阳桂兰
阳桂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100)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0年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传媒类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项目编号:10YJ23)的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其典型的表现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首次将职业倦怠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后来,美国学者马勒诗(Maslach)等人对其进行了定义:“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里,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的症状。”[1]目前这一定义为各国学者所广泛应用。职业倦怠多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服务等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行业中。高校辅导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面对复杂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又不被人认同,职业倦怠情况显而易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长期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社会大众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得一系列消极的意识和行为方式。[2]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存在对社会、高校、学生及辅导员个人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来自长沙某传媒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共发放问卷46份,回收问卷38份,回收率82.6%;其中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94.7%。其中女性24人,男性12人。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采用李超平教授修订过的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共15个题目,包括:情绪耗竭共5题、去个性化共4题和职业效能共6题的三个维度。量表采用7点自评方式,计分方式为 0~6分,从不为0分,一年中有几次或更少为1分,一个月一次或更少为2分,一个月中有几次为3分,一个星期一次为4分,一个星期中有几次为5分,每天为 6分。测试结果如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得分越高,则倦怠程度越强,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弱;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弱,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强。由于采用7点计分方式,故三个维度总分的中数为15分、12分和18分,因此在情绪衰歇及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维度总分均数分别超过15分与12分则个体出现职业倦怠,个人成就感维度上总分均数低于18分则个体拥有职业倦怠感。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一是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丧失工作热情;二是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三是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表1结果显示,传媒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情感枯竭、去个性化、职业效能感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分别是20.89、14.08、23.03,本研究三个维度总分的中数为15分、12分和18分。结果表明传媒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情感枯竭、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存在职业倦怠,在职业效能感维度上职业倦怠感不明显,可见传媒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和激情。
从标准差SD在情感枯竭、去个性化、职业效能感三个维度上的数据6.140、4.292、7.770,可看出被试者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存在较大离散程度。
表1传媒类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三维度上的基本情况(n=36)
情感枯竭去个性化职业效能感M20.8914.0823.03SD6.1404.2927.770
三、传媒类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一)工作对象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多为艺术专业学生,更有自身特点。首先,艺术类学生追求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突出,他们更希望自己能管理自己、能够主宰自己,对学校、老师的管理比较反感。其次,艺术类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但政治理想与信仰比较模糊,诚信意识比较淡薄,社会责任感比较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最后,高职院校对艺术类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多样化,也不便于辅导员统一管理。同时,有少数家长认为对学生的管理应由学校全权负责,这也给辅导员增加了压力,并由此衍生出强烈的低成就感。
(二)工作定位模糊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在职业定位上,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师。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职院校沿用中职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视为“勤务兵”、“全职保姆”。辅导员在学生面前是教育者、引导者、组织者,对学生而言,辅导员要具有权威性,是值得学生尊敬的老师,又是平易近人的朋友。但事实上,在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很杂,他们既是学生的生活“保姆”,又是宿舍管理员,同时还要配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如教学安排、催缴学费、助学贷款、传达通知、会务接待等等。由于工作任务繁杂,也影响到辅导员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也存在着多种角色间的矛盾转化,既要为人师表,作为管理者树立威信,又要亲切平等,作为服务者与学生做朋友,此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增加了工作的难度,辅导员比其他教师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长期的心理疲惫和情感衰竭,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三)辅导员自身因素
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重要性仍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谁都能做辅导员,没有专业性。在高校人们谈到“专业”和“教师”时,往往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辅导员排除在外,不少人认为只有那些专业不对口、能力较低、没有合适工作岗位的人才去从事辅导员工作。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缺少自我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使他们对自身职业价值产生怀疑,对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是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数据分析表明,辅导员职业倦怠存在较大的离散程度,这说明辅导员自身的一些特征也是产生职业倦怠及程度高低的影响因素。首先,高校辅导员一般年龄在30岁以下,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学历较高,成就动机也较高,而学生工作又事无巨细,这些事情能让辅导员感觉有成就的则少之又少。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带着较高的目标和期望,对工作投入程度高,一旦期望值落空,便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其次,辅导员既要求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求具备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全面的知识素养。但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中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以至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这也是导致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于华林. 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 孙彬.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与对策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