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区分布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2012-09-25黄宁阳王浙勤
黄宁阳,王浙勤,马 强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湖北省农调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监测资料显示,1992~2001年湖北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8万人,年均递增5.9%。自2003年以来,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697 万人,省外转移587.2 万人,占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人数的75.1%。2006年湖北全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到807 万人,到省外务工的占69.2%,外出务工人数增长速度是本地非农就业人数增长速度的5 倍[1-4]。这表明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省外为主体,其转移的地区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并深刻地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1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规律
1.1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以向东部地区转移为主
如表1 所示,湖北省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东部地区,占转移比例的81.21%;其次是西部地区,占转移比例的9.95%;最后是自身所在的中部地区,占转移比例的8.84%。这与我国传统的人口迁移流向有一定的差距,但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相符: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对农村劳动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是吸收农村劳动力最多的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就业机会,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吸引力;中部经济衰落(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的衰落),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越来越弱[5-9]。这恰好反映了东西地区就业扩张与中部地区就业萎缩并存,从侧面反映了劳动力流动与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1.2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省际分布不均衡
表1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省际迁出数量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
从表2 中可知,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省际分布不均衡,且相对集中。迁入广东省最多,比重高达51.91%,其次是浙江、福建、新疆、江苏等省,合计占迁出的21%。迁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 个直辖市的也占有相当比重,合计为7.40%。这些省市较为集中,占迁移劳动力总量的75.39%。迁入较少的省份是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和四川等,合计占迁出总量的1.11%,其中西藏没有劳动力迁入。迁入广东省的人数约是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四川和西藏6 省的50 多倍。
表2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省际迁出数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地区的分布
1.3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主要向中等城市转移
从表3 中可知,湖北农村劳动力主要向中等城市转移,占转移比例的45.33%;其次是特大城市,占转移比例的25.72%;再次是超大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占转移比例的14.72%和12.17%;最后是小城市,占转移比例的2.06%。
表3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省际迁出数量在流入城市的分布
2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区分布的经济原因分析
2.1 省际经济水平差距使劳动力省际转移分布不均
2.1.1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省际迁出量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省际迁出量与省际GDP 紧密相关,从表4 中看出,广东省GDP 是26 204.47 亿元,迁入广东的湖北农村劳动力约146.3 万人,宁夏GDP 是710.76 亿元,迁入宁夏的湖北农村劳动力约0.2 万人,广东GDP 约为宁夏36.9 倍,湖北农村劳动力迁入广东的人数约为宁夏的707.4 倍,集聚效应使得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倍数远远超过两者之间GDP 的倍数。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对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7 个百分点,而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几乎没有影响。每年无论是普通民工,还是高素质人才都大量涌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单从劳动力投入方面就直接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10]。
表4 部分省的GDP 与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
2.1.2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省际迁出量集中乡镇企业单位个数多的省份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省际迁出量与省际乡镇企业单位个数紧密相关,从表5 中看出,湖北省乡镇企业的数量(99 个)少于沿海发达的山东(241.77 个)、广东(136.55 个)、浙江(107.32 个)和辽宁(107.93 个),也少于中部部分省份,如湖南(154 个)、河南(125.22 个)和河北(105.36 个)等,这是湖北农村劳动力主要不是省内转移的原因之一。
表5 部分省份的乡镇企业单位个数与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
2.2 东中西地区经济差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同
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14 967.38 元,占43.26%;中部地区为9 902.28 元,占28.62%;西部地区为9 728.45 元,占28.12%。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中,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地区的1.51 倍和西部地区的1.54 倍[11]。
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中东部地区是10 870.49 元,占42.40%;中部地区7 260.44 元,占28.32%;西部地区7 504.39 元,占29.28%。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中,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地区的1.50 倍和西部地区的1.45 倍。我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建筑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行业[12]。
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在建筑业总产值中,东部地区为19 736.0 亿元,占63.67%;中部地区为6 281.7 亿元,占20.26%;西部地区为4 980.7 亿元,占16.07%。在建筑业总产值中,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3.14 倍和4.0 倍。
2.3.1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迁移量 林毅夫等认为,中国1985~1990年农村劳动力迁移对收入差距的弹性是0.197,1995~2000年上升到0.595。地区经济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迁移量。由表6 可知,我国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199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 838.9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 926.1 元,两者相差2 912.8 元,前者是后者的2.51 倍。到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 759.5 元,较1996年增加了14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 587.0 元,较1996年增加了86.2%。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多8 172.5 元,前者是后者的3.29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其收入提高的意愿相一致,农民在考虑就业的过程中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在给定的自身和制度约束下,选择给自身带来最大收入的就业地域。农户在进行决策中遵循的则是比较优势原则[13]。有关研究显示,农户参加农业劳动的时间对农户收入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时间每增加1 个单位,家庭纯收入将会减少4.73 元。非农业劳动却能显著地提高家庭收入,非农业劳动时间的单位增加会带来家庭收入5.2%的增长。因此,农民转移到城市选择非农就业能显著地提高其家庭收入。
2.3 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表6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2.3.2 农民迁移决策依据是其迁移成本和收益之比较 农村劳动力是理性经济人,其迁移决策依据是其迁移成本和收益之比较[14]。中等城市对农村劳动力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水平相适应的结果;其次,中等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较低。中等城市就业机会比小城市多,收入也比小城市多。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也较低,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弱,向小城市转移的较少。而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就业门槛比较高,虽然就业机会较多,劳动收入较高,但对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相应地生活成本也高,因而转移也较少。
2.3.3 城乡生活环境的差距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迁移量 城乡差距也反应在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上,它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一直小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此外,城乡生活环境的差距,城乡文、教、卫事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城乡之间机会成本差别都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15-16]。
3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农村劳动力有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量迁入的廉价农村劳动力对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企业多是乡镇企业,区域则是中等城市。因为综合收入与成本,这些行业或区域的转移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收益的最大化。
3.2 农民迁移决策是理性的,符合其收益的最大化
从部分省际迁移的GDP 比较,迁移广东的数量最多,广东的GDP 也最大;从迁移的东中西地区比较,东部地区的迁移数量最多,东部地区的人均收益和人均消费支出最大;从迁移的城市比较,城市比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小,城乡差距显著,中等城市的迁移数量最多。因为中等城市的生活成本低,符合其收益的最大化。
3.3 湖北农村劳动力以省外转移为主,湖北经济处于落后状态
湖北农村劳动力以省外转移为主从一个侧面反映湖北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大量廉价农村劳动力为外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湖北人力资源的损失。因此,湖北应从经济发展形势和自身经济基础出发,注重中小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增强湖北经济的实力和活力,为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在促进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实现城市经济繁荣,促进湖北省经济快速、和谐发展。
3.4 改善政策制度环境,促进湖北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建立健全湖北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信息传导机制、统筹城乡居民的管理机制等[17-18]。从政策宏观层面上,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全局意义。从政策微观层面上,消除各种歧视性政策,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门槛,将促进和加快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1]蔡 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陈吉元. 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3]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5-8.
[4]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李树茁,杨有社.我国的省间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J].人口与经济,1996,(5):41-46,54.
[6]王桂新.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关系之探讨[J].人口与经济,1993,(2):5-10.
[7]王桂新.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分析[J].人口研究,1996,(6):11-18.
[8]王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7,(1):50-56.
[9]严善平.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J].人口与经济,1998,(3):3-13.
[10]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1,(1):56-61.
[11]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hbsyny.gov.cn/Article/HTML/6709.html,2008-04-11.
[12]胡 枫.农民工汇款与家庭收入不平等:基于反事实收入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0,(3):91-102.
[13]汪孝宗.抢人! 中西部“民工荒”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11,(17):6,20-26.
[14]肖艳芬.城市化进程中的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15]张在金.湖北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转移特征——《湖北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转移问题研究》之一[EB/OL].http://www.sannong.gov.cn/fxyc/ldlzy/200510261202.htm,2005-08-05.
[16]张在金.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转移的预测与政策建议——《湖北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转移问题研究》之三[EB/OL].http://www.sannong.gov.cn/fxyc/ldlzy/200510261204.htm,200 5-08-05.
[17]屈 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8]汪法频.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新视角[EB/OL].http://www.gmw.cn/01gmrb/2009-08/08/content_960293.htm,200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