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播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2012-09-25陈留根赵田芬曹晓利沈庆雷袁晓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积温全生育期生育期

杜 斌,陈留根,赵田芬,曹晓利,张 平,张 军,沈庆雷,,袁晓明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2.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3.上海海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江苏 大丰 224153)

淮北稻区是我国黄淮海平原重要的稻作区,随着农田灌溉条件的改善、高效除草剂的推广应用、早熟高产新品种的育成和直播稻所具备的省工、省力、节本、高效等优点,直播稻在淮北地区得到快速发展。但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着品种与播期不配套等问题,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出现和播种技术的改进,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直播稻品种进行进一步系统研究[1-3]。试验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不同品种水稻的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找到淮北稻区较适宜直播的水稻品种类型及播种日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8~2009年在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核心试验示范区——江苏省东海县平明镇试验基地进行,前茬小麦,土壤地力中等。供试品种:常规稻早熟中粳盐粳204;常规稻中熟中粳徐稻3 号、连粳6 号;常规稻迟熟中粳淮稻9 号、W010;杂交稻迟熟中粳徐优631、徐优733、9 优418。

1.2 试验设计

设置6月3日、6月10日、6月17日、6月24日、7月1日共5 个播期。试验随机区组排列,共80个小区,每小区10 m2,重复2 次,。各试验处理分别于设置的播期日进行人工划行均匀播种(芽谷),播种量折干种45 kg/hm2,播种行距为26.4 cm,播种出苗后于3 叶一心期进行人工定苗,定植密度为90 万株/hm2,杂交稻为60 万株/hm2。

主要生育期记载,产量构成因素测定,气象资料收集与效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直播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全生育期的影响

水稻能否安全齐穗成熟主要取决其生育期的长短和气候生态条件等影响因素[4]。从表1 中看出,不同直播播期对全生育期有一定影响。不同类型品种均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全生育期变短。同一播期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的全生育期也有差异。据张洪程等[5]研究,一般生育期每缩短1 d,理论上少产稻谷4 kg/667m2,即使在正常年景,大面积直播稻也要比正常生产的移栽稻减产50 kg/667m2以上,而且生育期缩短会导致米质下降。试验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的全生育期变幅为12~20 d,这也是导致播期推迟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表1 直播播期对水稻不同类型品种全生育期的影响(d)

2.2 直播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抽穗前生育期天数的影响

表2 可知,直播播期对水稻不同类型品种抽穗至成熟天数几乎没有影响,而对抽穗前生育期的天数有影响,其影响趋势与全生育期一致。可见直播稻全生育期差异,是由抽穗前生育期天数长短确定的。表2 还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随直播播期推迟,抽穗期延迟,全生育期变短。因此在确定直播播期时不仅要考虑群体质量,还要考虑安全抽穗期。

表2 直播播期对水稻不同类型品种抽穗前生育期天数的影响

2.3 直播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积温的影响

从表3 中可知,播期对生育期积温的影响主要是在播种—抽穗阶段的积温,各类型供试品种均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积温有明显的减少,全生育期的积温也相应地呈现依次递减,但对抽穗—成熟阶段的积温影响不大,各类型品种的变化一般在100℃左右。可以认为,各类型供试品种在抽穗之前的积温受播期影响较大,播期推迟,积温相应减少。而抽穗之后积温稳定在974~1 154℃范围之内。

2.4 直播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产量的影响

若以试验首播期6月3日为零点,其它播期距零点的天数(t)为自变量,不同品种类型的产量(Y)为依变量,根据表4 内有关数据,可以拟合出Y 与t的统计关系方程:Y=a+bt,结果见表5。

从表5 中可以看出,早熟中粳产量潜力相对较低,6月17~24日播种产量最高,试验播期内,产量潜力实现率可达85%左右;中熟中粳产量潜力高,6月3日播种产量最高,试验播期内,产量潜力实现率可达83%左右;迟熟中粳6月3日播种产量最高,播期推迟产量下降明显,产量潜力实现率仅为79%左右;杂交迟熟中粳产量潜力高,也表现出最耐迟播,产量潜力实现率可达84%左右。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均与播期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均达显著或极显著)。

表3 不同播期处理下水稻生育期间积温与日照时数的变化

表4 不同直播播期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

2.5 直播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的影响

从表6 中看出,在试验播期范围内,播期变化对产量构成各因素均产生明显影响,其中播期对穗数的影响相对其它因素而言较小。在淮北地区,播期推迟,水稻抽穗偏迟,而导致开花授精以及灌浆温度偏低,影响正常的结实与充实过程,使结实率与千粒重显著下降。播期对每穗粒数的影响也很大(显著或极显著),选择大穗品种易获高产。

表5 播期与不同品种类型的关系

表6 播期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

3 结论与讨论

3.1 淮北稻区适宜的直播稻品种的选择

王夫玉[1]等认为,淮北稻区宜推广应用中熟中粳品种,可以使用迟熟中粳品种,谨慎使用早熟中粳品种,决不能用中熟晚粳品种。试验中,在产量最高的首播期(6月3日)处理中,表现出中熟中粳品种产量最高,具体品种为连粳6 号和徐稻3 号,与上述结论一致。黄礼庆等[6]在盐城地区所做的试验表明,直播水稻在品种选择上,以大穗和早熟性作为主要指标。试验中,6月17日(与当地生产上播期相近)播种条件下,早熟中粳品种表现出产量最高。因此,早熟品种在茬口时间紧的情况下有一定产量优势。卢燕等[2]指出,直播稻选用杂交组合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试验中,在产量最低的最迟播期(7月1日)处理,表现出杂交迟熟中粳品种产量最高,也反应出杂交组合的高产潜力。

3.2 根据不同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是直播稻高产的关键

研究表明,随着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缩短或播期的推迟,影响最大的是结实率和千粒重,再次是每穗粒数,而穗数受影响最小。因此,适期播种是直播稻高产的关键。近几年来,麦茬直播稻在江苏呈加快发展的趋势,但在江苏南北之间纬度、温光条件变化较大[7],且生产上茬口时间短而紧,容易导致整地、浸种等准备工作质量跟不上。在东海地区直播稻一般在6月15日左右播种,部分田块播种期甚至推迟至6月下旬,播种期比移栽水稻迟很多,营养生长期大为缩短,生殖生长期亦有所缩短,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明显缩短,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稻季及其温光资源,难以获得高产。面对这些复杂的实际情况,迄今直播稻的播期效应规律及播期的合理确定仍不清楚,尤其是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角度来研究直播稻播期问题更为缺乏[8-10]。所以,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3.3 关于播期对水稻生育期积温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水稻生育期的天数、积温及其利用率不仅在不同品种间表现出差异,而且播期对其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11-12]。在正常年份情况下,不同生育类型品种的生育期天数与积温受播期的影响效应与积温利用率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在生产实践中,可以依据水稻品种积温及其利用率和气象部门对未来气候的预测来准确估算水稻当年的积温与生育期,从而为当年的水稻品种布局和栽培措施提供指导。

[1]王夫玉,张洪程.播期对淮北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19(3):212-215.

[2]卢 燕,王小军,张洪程,等.不同品种不同密度水直播稻的高产机理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1):18-20.

[3]周林杰,罗兵前.江苏省直播稻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8,(3):16-18.

[4]杨海生.播期对江苏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2000.15-16.

[5]张洪程.直播稻种植科学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5.

[6]黄礼庆,宋光锋,杨 松,等.偏早熟水稻品种进行直播种植适应性及播期的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2):12-14.

[7]张洪程,黄以澄.麦茬机械少免耕旱直播稻产量形成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8,9(4):21-26.

[8]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等.偏迟熟水稻北移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6,17(3):51-56.

[9]李秀芬,贾 燕,黄元才,等.播栽期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4,23(5):98-100.

[10]秦 阳,王伯伦,王 术,等.播期对水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垦殖与稻作,2003,(3):17-19.

[11]盛 婧,陈留根,朱普平,等.不同水稻品种抽穗期对高温的响应及避热的调控措施[J].江苏农业学报,2006,22(4):325-330.

[12]吴锦文.秀水09 作单季直播晚稻适宜播期播量的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1,(5):23-25.

猜你喜欢

积温全生育期生育期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石河子地区近50年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
1960—2013年中国≥10 ℃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分析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湖南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4)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烤烟干物质积累与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基于作物生育期的潜在蒸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及R/S 分析
黄骅市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