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2012-09-25李效筠
李效筠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李效筠 女,1966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及省情研究。
近 40年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献量的剧增,促进了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之间的互相交叉和相互渗透。从上世纪 70年代末至今,在我国图书馆界与科学情报界进行了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大讨论。争论导源于 1978年中科院图书情报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体制。时至今日,反对的观点、赞同的观点仍然在继续争论着。
笔者试图从回顾历史入手,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科学情报工作,特别是与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1 科学情报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的联系
科学情报工作派生于图书馆工作,同时它又是科学研究群体形成之后的衍生物。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情报工作逐渐脱离了图书馆工作的母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专业体系。它既有别于图书馆工作,又有别于科学的创造性研究工作,同时又与两者保持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科学情报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共性是十分明显的。究其要者,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历史的共源性联系
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世纪,甚至更早,它是伴随着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具有科学和专业意义上的图书馆工作,始于 17~18世纪的欧洲公共图书馆的普遍建立时期。作为图书馆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图书馆学的诞生,则是上个世纪的事情。1887年德国哥丁根大学开办图书馆学讲座,图书馆学才成为一个明确的学科。在 19世纪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同时,目录法(如 1841年的大英博物馆目录法)和分类法逐渐走向成熟。1876年美国的M·杜威创立了十进分类法,为后来的国际十进分类法(U.D.C)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情报工作,从严格意义讲,诞生于近代科学技术时期,即 15世纪至 19世纪末叶。这一时期作为科学研究突出标志的天体运行(哥白尼)、万有引力(牛顿)、电磁感应(法拉第)、蒸汽机(瓦特)、进化论(达尔文)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从古代包罗万象的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时期,如法学和政治学(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政治经济学(配第、亚当·斯密)、辩证法(康德、黑格尔)、社会学(孔德、斯宾塞)、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等。但是这一时期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自由的、松散的个体独立研究为主。当时的科学情报工作(严格说,应称之为文献资料工作)是由科学家们自己去完成的,或者是在图书馆的帮助下获得科学情报。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的关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工人状况的资料,使马克思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写下了恢宏巨著《资本论》。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科学情报工作是由图书馆和科学家们共同来完成的。科学家本人既是科学情报的创造者,又是情报的吸收者和传播者。虽然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团体(如学会)已经得到了发展,非正式的科学情报交流形式(如讲座、报告和口头交流)已经存在,但科学家们特别是社会科学家们获取情报的主要途径还是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应当说,由于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图书馆工作通过科学情报(或者称提供含科学情报的文献),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社会科学的兴起。还是在这一时期,科学和专业学会组织在西方各国迅速发展,在英国皇家学会( 1662)和美国波士顿哲学学会( 1683)成立之后,各种专业学会纷纷在欧美各国成立,到 19世纪,各学会主办的各种科学期刊剧增,加上这一时期的其他大量的科学文献,使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又要做科学情报的搜集与分析工作,显然已力难胜任。于是,标志着科学情报工作诞生的科学文摘出现了。1830年,《药学总览》(也就是以后的《化学文摘》)在德国创刊。从此,文摘、索引、综述类的出版物不断涌现。这说明人们开始了有组织的主动的科学情报传递工作,促使情报工作从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中分离出来。但是,这一时期的科学情报工作主要是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标志——文摘刊物的出现,大约比自然科学晚 100年。直到 1928年,社科文摘刊物《社会学文摘》才在美国创刊。在此之前以及在此以后,大量的社科情报资料工作仍然寓寄于图书馆工作的母体之中。一方面是由于作为总体上的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体产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比自然科学要晚得多,因而社会科学的文摘量增幅也大大低于自然科学。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仍然是个体的、零散的行为,图书馆工作基本上可以满足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对社科情报的需求。
至于对科学情报工作进行科学概括的理论体系,即对情报学的研究,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恰恰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在借鉴自然科学情报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图书馆工作中独立出来。对于社会科学情报学的研究,国外始于 20世纪 70年代,我国则是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的。
通过对图书情报工作的探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链式的结论:
从这个链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工作和科学情报工作有着历史性的共源关系。
1.2 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本质属性的一致
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属性可谓多矣。如“社会性”、“综合性”、“科学性”、“知识性”、“传递性”、“离散性”、“中介性”、“累积性”、“老化特性”、“载体的不可分割性”、“价值性”……
那么,何为社科情报工作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对社科情报工作本身的社会职能、情报机构的性质、服务的对象及方式、情报的内容及方法等均具有制约作用的一种属性,方可称之为社科情报工作的本质属性。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社科情报与情报工作的自身特点和特征以及其运行(传递)的机制和规律,我们就会发现,“中介性”是科学情报工作的本质属性。
我们说社科情报的社会性,是指社科情报源于人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活动,即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但仅就这一点,是不足以说明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本身的特质的。社科情报工作之所以能与社会发生联系,在于它作为中间介质能将社科情报从社会中搜集出来,并再传递到社会中去。失去这种中介性,社会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说,中介性是社科情报工作社会性的基础。
社科情报工作就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观点进行搜集、加工,在综合分析之后,再传播出去。在社科情报的传递过程中,社科情报工作的综合性也就寓于中介性之中了。
“科学性”不仅是指传递中的科学情报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而且是指社科情报工作本身也具有科学性,即将社科情报工作作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对待,它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根本上说,作为一个子系统,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否发挥得正常,皆有赖于其中介性的发挥。可以说,社科情报工作的科学性是以中介性为先决条件的,中介性无不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特性。离开了“中介性”,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再来分析图书馆工作的本质属性。吴慰慈认为:“中介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正是由于这个本质属性的存在,才派生出图书馆的社会性、依附性以及学术性等其他属性。中介性对图书馆的存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结论是非常明显的,社科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在本质属性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一方面是由于在两者之间有着亲缘性、历史性的联系,另一方面,也由于两者在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内在的工作流程上都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1.3 社科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在微观方面的关联性
由于历史上的共源性联系与两者在本质属性上的一致,导致两者的微观运行机制亦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
一是社科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都利用同一的物质条件——文献资料。我们知道,作为科学情报源,不仅仅是书刊资料,还包括非书的文献资料。自然科学情报源甚至还包括实验和计算的数据、材料及实物样品。除去科学家之间的直接交流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外,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正式情报源主要是正式出版的图书和期刊,其对图书的情报需求明显地高于自然科学。在津田良成编著的《图书馆情报学概论》中已有论述。其原因是社会科学原始文献的老化率低于自然科学,文献寿命长于自然科学。且不说历史学科对古籍文献的依赖性,就其他学科来说,图书、期刊依然是社会情报的主要来源。一部《资本论》已经被人们研究了 100余年,而且还将继续研究下去。这就使得社科情报工作所面临的加工对象和图书馆工作的加工对象基本上是相同的。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业图书馆,这种一致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是两者公用相通的技术方法。在回顾图书情报工作的历史时,我们提到,由于分类法、主题法和目录学的发展,不仅奠定了图书馆学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促使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情报工作的诞生。时至今日,图书馆工作中的具体技术方法也延用到社科情报工作中。这不仅表现在手工操作的技术和方法上两者基本相同,而且在现代科学技术介入图书馆工作和科学情报工作之后,如缩微技术、声像技术、电讯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两者又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三是两者的工作流程基本相同。从广义上说,图书馆工作和社科情报工作的对象都属于人们体外的知识信息范畴,都承担着对知识信息流加工整序的任务,它们的工作流程可由下式表达出来:
知识信息流的集纳→整序、加工、存储→输出
我们仔细考察分析图书馆工作和科学情报工作的具体工作环节后可知,上面这个流程式是成立的。
四是图书馆工作和社科情报工作的目的相同。两者都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成果,来扩展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社科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一样,其工作本身并不能增加其工作对象的知识含量,但他们都是以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从狭义上讲,社科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是社会科学各学科进行科研劳动的重要的前期手段;而科学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又成为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新的文献源和情报源。由此可见,图书、情报工作在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
2 社科情报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的区别
我们分析了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的关联性和共性,但不可否认,社科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也存在着区别和差异。
2.1 社科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是由不同学科理论指导下的不同的社会实践
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理论构架是情报学,或者称之为社会情报学。我国对社科情报学的研究是上世纪 80年代以后的事情。图书馆工作的理论构架是图书馆学。换一个角度来说,科学情报工作虽然是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从图书馆工作中分化出来的,但是科学情报工作随着整体的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显现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而社会科学情报学从科学情报中再划分出来,也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的高度分化特征。社会科学情报学即是对社科情报工作实践的规律性和特点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我们对社会科学情报学可作如下定义:它是研究有关社会科学情报产生、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同样,图书馆学产生于图书馆工作的实践,它随着图书馆工作及其相关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它不仅在图书馆工作的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成为指导图书馆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我们也可以为图书馆学下一个定义:即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尽管两个学科和两种不同的工作之间有着亲缘性关系和一些相同之处,但是我们只要对两个学科的定义进行比较之后,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2.2 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在社会职能上也存在着差别,亦即两者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工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历史赋予图书馆的基本社会职能之一就是搜集和保存文化遗产。现代图书馆几乎囊括了人类自有文字以来的 2000多门知识体系的全部知识。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科学讨论会总结上写道,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有4种: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②开展社会教育;③传递科学情报;④开发智力资源。由此可见,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虽然包含着传递科学情报的内容,但传递情报的职能仅仅是图书馆职能的一小部分。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现代图书馆,保存和搜集人类文化遗产和开展社会教育都是最重要的社会职能。
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则不然。传递社会科学情报信息是它最主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唯一性的社会职能。设想一下,离开了传递社科情报的职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还会存在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资料工作而已。对于两者来说,这种区别是不言自明的。
2.3 由于社会职能上的差异,导致了图书馆和社科情报机构在服务对象上的区别
我们承认,图书馆工作和社科情报工作的服务对象有一致的地方,即两者都面向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但是,图书馆工作的4种职能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它的读者群几乎可以包括现今社会从事各类职业的各种不同层次的人员;即使是现代图书馆的情报和咨询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有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者、教师和学生,从事各种经济工作的实际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普通情报需求者。而社科情报工作的情报需求群体则是专指性较强的特定的对象。这种在服务对象上的区别,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分工而导致的社会职能的质的界定,同时又反映了量的差异性。
2.4 不同需求群体又决定了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对文献源(或称情报源)采取不同的加工方式
之前的论述已经肯定了图书馆工作和社科情报工作在分编技术和检索方法上的一致性。但是,在具体加工处理文献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图书馆对文献的处理,较注重文献的外部特征,不要求深入到文献的具体内容之中去,因而我们称其为浅加工。社科情报工作则要求侧重于揭示文献中所包含的特定的知识信息,要深入到文献所涉及的每一个重要知识单元,因此我们称之为深加工。一方面是说明图书馆为适应广泛的社会上不同的读者而收入各种类型的文献,它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每一类文献都进行深加工;另一方面又说明社科情报工作所面对的文献源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自己特定的门类。
既然对文献的加工存在这种区别,那么,加工后的结果也必然存在差异。图书馆对文献加工处理所产生的是二次文献,文献本身保持着其原始特质,并存储在图书馆内被动地、静态地等待读者利用。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图书馆工作所实现的是藏书价值。社科情报工作对文献的加工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利用原始文献,生产三次文献,即对一次文献中所包含的情报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形成重新组合的文献形态。这种新的文献形态一旦形成,则会通过载体传输出去,所以它向情报需求者提供的是主动的、动态的服务。储存的目的则变得不甚重要,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社科情报工作所实现的是文献的科学情报价值。当然,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包含了科学情报职能,而且这种职能在我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情报职能对文献的加工方法与社科情报工作中所用的加工方法相同。但应当说,这是在对图书馆已经形成的二次文献进行再加工,而且是在入馆文献的有限范围中进行的。这显然与专业的社科情报工作仍有差别。
除上述几个主要方面之外,图书馆工作和社科情报工作之间还有其他相异的表现,如文献利用渠道、文件利用类型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3 社科情报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的一体化趋势
1978年中国科学院提出图书情报“一体化”之后,引发了图书情报界持续 10余年的争论。随着中科院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实际步骤——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成立,1981年教育部下文要求全国各高校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各省(市)的地方社科院也先后开始实施了图书情报一体化。对于实施之后的效果如何,在图书馆和情报学界见仁见智,发表了许多议论。应该肯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看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将国家图书馆赋予国家文献情报中心的职能,代表了一种趋势,即科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化趋势,也就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界所称的“一体化”趋势。那么,什么是这种趋势的导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1 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为图书情报工作的综合化奠定了基础
自从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之后,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NOTS)图书馆第一次将计算机应用于图书情报工作之中,但检索的结果仅是文献号码。虽然这仅仅是开始,但它很快地为图书馆工作和科学情报工作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之后,电子计算机迅速地在美国的图书馆和情报检索工作中得到应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从 1965年开始研究MARC机读目录。1968年MARCⅡ型(LCMARC)机读目录正式发行,立即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图书、情报业务所采用。MARC目录的问世和联机检索软件(如ORBIT系统的RECON等)的研制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网络系统和情报系统开展联机编目和联机检索成为可能。例如,美国的俄亥俄联机编目图书馆中心的OCLC系统就包括了美国 80%的大学图书馆、50%的公共图书馆和 100%的研究图书馆,OCLC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对象包括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 6000多个图书馆和情报中心,该系统的LC/MARC目录可以向用户提供 2000多万条书目记录。可以这样概括,现代情报中心及现代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介入下的产物。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工作和科学情报工作的本质属性——“中介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无数终端形成了无数的中介面,使文献信息和情报信息在前所未有的更广阔的时空内得到传输,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3.2 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教育的融合为图书馆工作和科学情报工作的综合化提供了人才准备
美国是较早建立情报学并开展情报学教育的国家。1955年,美国西部预备大学试验应用计算机进行情报检索的可能性,率先在所属的图书馆学院讲授情报学课程。1964年,美国匹兹堡大学首先将所属的图书馆学院改称为图书馆情报学院。继美国之后,其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学院(系)也将情报学作为重要的科目进行教授。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美国的情报学教育与计算机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几乎是同步的。因而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教学中,又很自然地增加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课程。这种综合性的教育,为图书情报工作的综合化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图书情报部门的推广应用奠定了人才基础。
3.3 各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综合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有关国家对建立国家情报系统所采取的政策和做法促进了国家文献和情报中心的综合化,在这个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调查了世界性科学情报系统的可能性,根据这个调查,在 1971年的政府间联合会上,通过了世界科技情报系统(UNISIST)计划,并于 1972年开始实施。197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国际图联、国际文献联合会、国际档案馆委员会的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国家情报系统(NATIS)的提案。1977年,该组织的世界科技情报系统提出了对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之间进行协调,进而建立国家情报系统的综合情报计划。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进书目情报处理的标准化、情报检索的自动化和联机网络化方面,以及开展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综合化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现代科学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决定了图书馆工作和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分化和区别,同时也使图书馆工作和社科情报工作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1] 王知津,徐芳.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的进展与趋势——《情报资料工作》实例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6):14-22.
[2] 党跃臣.中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5):29-32.
[3] 严怡民.情报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7.
[4]《科技情报工作概论》编写组.科技情报工作概论[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4.
[5] [日]津田良成编;楚日辉,毕汉忠译.图书馆情报学概论[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6.
[6] 吴慰慈,邵魏.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