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媒体如何在移动中发稿
2012-09-25李京波乔爱军
文 | 李京波 乔爱军
媒体是奥运会工作层面的最大客户群,仅按控制名额注册的媒体人数就达到18000人。奥运会筹备期间,为满足媒体报道奥运会的各种需求,国际奥委会也在绞尽脑汁从各个方面给组委会施压,其中使通信设施达到和符合媒体的工作要求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无论是媒体还是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提供的通信服务的要求首先是稳定,其次才是技术。换句话说,奥运会上为媒体提供的技术服务,可能不会体现更多新技术的应用,稳定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
纵观近几届奥运会为摄影媒体提供的通信传输手段(同样可以为文字稿件传输服务)不外乎:无线局域网(WLAN)、互联网宽带接入、有线专用虚拟局域网(VLAN),以及租用专线和移动电话通信服务(后两项不作为重点讨论)。在不断摸索和实践的基础上,WLAN、VLAN和宽带接入在不同时期都曾独领风骚。
WLAN服务跌宕沉浮
可以说WLAN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奥运会上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组委会对为媒体提供WLAN管理服务进行了最初尝试。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组委会并没有正式提供全面的WLAN应用服务,主要是对申请使用WLAN的媒体进行了分类,并对使用频率进行了分配管理。三大社作为国际奥委会最为依赖的国际性通讯社,享受着当时比较先进的IT设备普遍使用的802.11b的2.4G频段,其它媒体则只能使用802.11a的5G频段。一般来讲,媒体都希望通过采用WLAN技术提高发稿效率,特别是摄影记者,不用离开摄影场地就能通过WLAN将拍摄的照片点对点发给赛场内媒体看台上的摄影编辑,摄影编辑再将其转发给总部或直接发给用户,可以极大提高照片的传输效率。最初的尝试的确给摄影记者带来一阵欢欣,照片从拍摄到传送、发出,效率大大提高。雅典奥运会上,外通社在田径、游泳、跳水的遥控机位和个别赛场的高空机位架设配有无线传输功能的相机,利用WLAN传送技术,源源不断地将照片发送给编辑。新华社拍摄的中国代表团入场的照片通过架设在主体育场的WLAN不到5秒钟就传送到编辑系统,1分钟内就签发给用户。通过采用WLAN技术,新闻图片从拍摄到签发的时间缩短了几十倍成百倍。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越是重要、关键的时刻,照片的传送速度就越慢,有时照片没有传送到预定地点,却被其他媒体的同行接收到。
实际上,WLAN并不是一个通信级别的产品或服务,在一般性的、通信需求量不大的场合,它能够提供比较理想的服务,上网浏览、发送邮件均不成问题,比如在机场、餐厅、咖啡厅等一些公共场所。但在需求高度集中、传送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WLAN就很难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同时随着个人WLAN设备的增多,WLAN被干扰的情况不可避免。尤其在奥运会记者密集区,在一个小区域内通常会存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WLAN信号源,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公用WLAN就很难正常工作。
2006年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冬季奥运会期间,为迎合媒体的普遍需求,主办方为文字、摄影媒体提供了WLAN服务。由于需求踊跃,主办方缺乏经验,使原来预计只为1500个用户提供服务的系统,不得不为3000个用户提供服务。距奥运会开幕还有一周时间,WLAN就无法正常运行了。很多主要依靠WLAN发稿但没有预先订购其它通信服务的媒体(主要是在主新闻中心没有租用办公室的中小媒体),一下陷入无法向总部传送稿件的困境。他们愤怒地涌到主新闻中心服务台前,把一腔怒火发泄到工作人员身上。都灵的WLAN系统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对报道本届冬季奥运会的媒体造成很大不便。
按照奥运会惯常做法,大多数产品和服务只能通过预订获取,北京奥运会以前,互联网宽带接入服务不能临时购买和架设。而从北京奥运会开始,互联网宽带接入点已经布置到各场馆的媒体工作间,并能根据媒体事先提出的需求架设到场馆媒体看台的具体座位上。
总结了都灵奥运会的经验和教训,北京奥组委对媒体通信服务设施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作为无线通信服务的赞助商和运营商的中国移动公司,为了保证为媒体提供一个高品质的WLAN网络,进行了大量试验和实地测试,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由于WLAN的运行质量与并发用户数量(瞬间用户密集度)直接相关,谁都没有把握完全保证在使用高峰时段不出差错。在一些重点场合和地点,如主新闻中心、鸟巢和篮球馆配置了密集的热点分布(hotspot),配备了专人进行技术支持。同时制定了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系统负担过重情况,立即进行疏导。各路专家、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保证了在最高峰时段媒体用户的正常使用。为此,北京奥运会及其合作伙伴中国移动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VLAN成为大通讯社的宠儿
采访报道奥运会的记者要把新闻稿件尽快传到用户手中,无论是发给编辑还是直接发给用户,必须要解决好传输问题。而摄影记者和图片新闻则需要更加可靠、速度更快的传输途径。
附图说明:摄影记者在都灵冬奥会颁奖仪式上摄影采访,采访后要将硬盘送到新闻中心发稿。
2007年年初,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美联、路透、法新三家媒体加上国际奥委会合作多年的盖蒂图像,向国际奥委会及北京奥组委提出要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使用虚拟局域网(VLAN)加无线局域网(WLAN)的组合传输网络,在奥运赛场传送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这个需求是三家通讯社在总结2006年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图片报道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按照柏林世界杯模式,这个要求的苛刻之处在于,三家通讯社占据WLAN频率之后,为了避免干扰,保证使用效果,便不能允许其它媒体使用WLAN。北京奥组委认为,三家通讯社是国际奥委会依赖的重点合作伙伴,但奥运会毕竟是世界各个国家的奥运会,不能因为三家通讯社而使其他媒体报道奥运会受到严重影响。据理力争之下,国际奥委会同意WLAN仍向所有媒体开放,而三家通讯社和盖蒂只能通过组委会建设独立的VLAN,在网络接入点的设置和布局上多下一些功夫,弥补缺少WLAN移动性造成的不足。
接着,三家通讯社和盖蒂图像为在北京奥运会上建设和使用VLAN与组委会就费用和设备配置问题发生了激烈和持久的纠纷。新华社以北京奥运会东道主通讯社的身份加入到“特权用户”当中,分摊了VLAN的使用成本,最后加上国际奥委会在费用方面做出了承诺,VLAN工程才得以向前推进。
由于VLAN是有线连接,安全性、可靠性、传输速度都大大高于WLAN,实际使用效果很好,五家特殊媒体用户(三家通讯社、盖蒂图像和新华社)、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皆大欢喜。两年之后的温哥华冬季奥运会,组委会和几家媒体如法炮制,再次建设和提供了VLAN服务。
有线宽带成为伦敦奥运的主打服务
2012年伦敦奥运会,组委会对几个网络的配置比重进行了较大调整:将为少数用户服务的VLAN的接入点直接设置在摄影位置旁;没有使用VLAN的一般用户可以选择宽带服务,接入点同样也设置在摄影位置旁边,使用户倍感方便。吸取了前面几届奥运会的经验,同时考虑到成本因素,伦敦奥组委没有提供单纯的WLAN互联网接入服务,而是参照北京奥运会的无线INFO服务方式,将奥林匹克信息系统(Myinfo)和WLAN服务附加在互联网接入服务上组成了一个套餐服务。WLAN网络覆盖局限在新闻发布厅和媒体休息室。在媒体的其它工作场所,如各个场馆的媒体工作间、媒体看台、主新闻中心媒体工作平面全部安装了有线宽带接入点,保证媒体能够获得稳定可靠的上网服务,使大部分媒体不再把WLAN当作发稿的主要依赖手段。
奥运会媒体移动发稿方式总结归纳
综上所述,奥运会为帮助媒体在流动中发稿提供的通信服务主要有三项:1,VLAN,解决“少数特权”媒体现场传送图片的技术需求。特点:量身定制,稳定性可靠性高,因此费用也较高;2,有线宽带互联网接入,为大多数报道奥运会的媒体提供服务。特点:与无线相比稳定、可靠,价格适中;3,WLAN天生不足的特性使它不适合为要求较高的场合提供服务,但在一般要求不高、压力较小的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实用的。因此,在伦敦奥运会上WLAN的服务规模已经大大缩小,覆盖范围仅局限在媒体休息区和新闻发布厅。由于其服务规模减小,能够满足一般少数媒体在上述两个区域的上网发稿需求,但不可被当作一个完善、可靠的发稿解决方案。此外,记者通过选择使用移动手机服务商提供的3G服务,也可以满足部分新闻传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