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奎:京城最老理发师
2012-09-22耀忠
耀忠
在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参赛影片《剃头匠》引起轰动,最终获得了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孔雀奖。片中主角靖奎老人赶到了现场领奖。近几年,靖奎老人仍在京城剃头理发,2011年国庆节前夕,现年98岁高龄的靖奎老人坐客北京电视台《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节目,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A: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是他最大的心愿
电影《剃头匠》讲述的是在北京胡同里,一位老剃头匠敬大爷的故事。这也是靖奎老人的真实生活故事。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位老人依然在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的老主顾们服务。眼看老主顾们越来越少,剃头匠敬大爷开始感觉到寂寞,免不了为自己的后事发愁。敬大爷从12岁学剃头,干了80年,这一年已经94岁了,孤身一人,仍然眼不花、手不抖,服务周到,深得老主顾们的喜爱。现在每天仍旧骑着三轮车上门给顾客理发,沿着一条单调平淡的轨迹生活。
电影里的敬大爷原名叫靖奎,一个耄耋老人,他有80多年的剃头经历,至今仍住在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过着北京城内最底层最普通也是最平淡的生活,他经常给老主顾们上门剃头、聊天,他希望每个人干干净净的来到人世,也希望人们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离去……
靖奎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打扰子女,不给他们添麻烦。
导演哈斯朝鲁说:“这大概是全世界目前最年长的非职业演员担纲一部电影的主角。其他大都由本人或从敬老院里选的非职业演员担任。但影片又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故事片,都是靖奎老人的日常生活故事。
靖奎老人经常骑着三轮车到老主顾们家给他们上门剃头、,每次只收取5块钱,即使别人多给的也不会接受。回家后,敬大爷会拨弄自己那座每天慢五分钟的老座钟,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用随身携带的小梳子梳理自己雪白的银发,因为靖奎老人希望每个人时常都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
靖奎老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他的老朋友,这是他一个人的秘密。他一面给老主顾剃头,一面观察人家的安排。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多年不照相了,至今还没有一张能够用作遗像的照片。于是,他开始悄悄地为自己准备。他发现,拍一张令自己满意的照片竟很不容易,还有一身体面的中山装,以及殡仪馆的告别仪式要用的500字生平简介等等。靖奎老人虽然生活俭朴,但是个十分讲究的人。
靖奎老人给人剃头时,将顾客的脸上涂满肥皂,一只手一刀一刀地伴着刺刺啦啦的声音将顾客脸上的胡须剃掉。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剃完头的靖奎老人抬起脸,容光焕发,长出了一口气,吐出京味十足的两个字:“舒服!”一天,老人的主顾米大爷去世了,他的那只黑猫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跟上了靖奎老人。在东方,黑猫意味着幽灵。事实上,对于靖奎這样的高龄老人来说,谁敢说死亡的幽灵不无时无刻地盯着他们呢,但是他却坦然自若,一丝不苟地继续着自己一如既往的生活。
导演哈斯朝鲁对演员不要求他们如何表演,也不要求他们死记硬背台词,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就让他们自己去发挥,为的就是达到影片所追求的原生态。令人可敬的是,尽管导演不要求他们死记台词,但靖奎老人还是很认真地对台词,很认真地演每场戏,就像他对待每个顾客的头发一样。开始老人入戏有些不自然,但由于我并不刻意要求他们去演,所以,很快他们就适应了,演得非常自然,非常得心应手。影片最近在北大、清华等许多高校放映后,反响非常好。
B:没人知道普普通通的老人当年是个大红人
2006年,一位叫白枫的酒吧老板发现了一个老人,老人住在北海附近的一个小胡同里。他银色头发,脚蹬三轮车,带着剃头的家什,每天穿梭在后海、鼓楼、地安门、德胜门一带,他就是当时的靖奎。于是,白枫跟随老人拍了50多个小时DV,记录老人的工作和生活。后来,他将这50多个小时的素材浓缩成一部50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
靖奎老人的女儿说:“这一年,老人已94岁高龄,但身体硬朗。老人从十几岁开始在北京后海边上一家理发店学习理发,到18岁出徒,如今已80年了。他的老顾客,如今还有10个左右,都是固定顾客,几乎都有病,靖奎老人就上门为他们理发。”
在这80年的理发生涯中,靖奎老人目睹了4个朝代的人来人往,从官员、走卒、贫农、车夫;他手中剃刀下的发式经历了清朝遗老遗少的大辫子、半截刷子、平头、背头、分头、光头,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头;他手中数过铜钱、银圆、金圆券、关金券、人民币,不下十几种钞票。
靖奎老人常骄傲地说:“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都剃死了。”靖奎老人的女儿说:“在公私合营后这40多年中,我父亲也有四五百个顾客先后去世了,他的20多个徒弟也只剩下了2个,我父亲常说:‘我是理发界最老的人,也是活干得最久的人。”
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靖奎做了一个理发的小学徒。学徒的日常生活是劳碌而没有规律的,“吃饭吃到一半,来活了,就得做活去,一顿饭吃三回。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你说能好吗?你不听话,掌柜不要你了。18岁出师后,靖奎到别的店里成了理发师傅。靖奎老人说:“我做买卖把规矩给改过来了,徒弟我不打,吃饭赶紧吃,让顾客等会儿或者我替你做去。”日本人进入北京那一年,靖奎在地安门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他的顾客里日本人多了起来。
靖奎老人的女儿说:“老人18岁出徒后,自己先后开了两家店,一家在地安门,一家在清华附近,地安门的是一座两层小楼,下面做店铺,上面住人,生意非常好,在老北京非常有名。那时,一些官员、名角都是他的老主顾,从傅作义、马占山到梅兰芳以及清华、燕京的教授,不曾料想的是,这位貌似再普通不过的靖奎老人当年可是个大红人!这些名人都对靖奎老人的手艺青睐有加,靖奎老人都为他们理过发,但老人不势利,不论是当官的、名人,还是穷朋友,顾客来了,他都一样的沏茶倒水,一样的热情招待。靖奎老人不仅理发的手艺好,还会按摩,那时,他身体很棒,白天在店里给顾客理一天发,晚上还要到啡咖馆或者澡堂子去为顾客按摩,虽然很辛苦,但收入颇丰。解放后,公司合营,不论老板、师傅,还是徒弟,都成了劳动人民,但一家只有一个留在店里当工人的名额,靖奎就把名额给了老伴儿,他自己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剃头生涯。主顾都是熟悉的老主顾,他一家一家登门服务,自然深受欢迎。就这样,40多年过去,老主顾一个个变老又离去,靖奎越来越孤单。
他剃头80余年,看着老主顾们越来越少,开始感觉寂寞,也免不了为后事发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世,不给子女添麻烦。
时间慢慢过去,生活平静,日复一日;每天靖奎老人照例清早出门,为安排好的老主顾逐个理发、剃头、刮脸、剪鼻须、按摩。一边天南海北的聊天或者打麻将……某个早晨,米大爷病逝了;又一天赵大爷被儿子接走了。敬大爷觉得越发孤独。一天,他忽然昏倒在大街上,生命如灵魂出壳离他而去,可是一切都还没安排好呢。
C:演电影获奖是他剃头人生外的又一个收获
“每天晚上关了灯,一闭眼,还不知道第二天早上去了哪儿呢。”或许这是很多耄耋之年的老人嘴边上的话吧。面对死亡,他们都显得十分淡定。虽然自己的生命已经快到终点,但他们都十分积极地过着每一天,做着每一件事。
靖奎老人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给自己准备好了遗像与寿衣。为了照片上的自己体面些,他第一次自己给自己理了发,这不由得想到了《八月照相馆》里面那个穿得很漂亮来照遗像的老奶奶。这是怎样一种心情啊,死亡在他们眼中只是有一天安静地躺下,或许只有到了那个年纪,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
从此,他加快了准备工作的速度,去照相馆、服装店……终于,一切就绪,他可以安心睡觉了。
还有一双眼,不能忽略的。导演哈斯朝鲁,他居然敢让随时面临着疾病和死亡的一位94岁老人和几位80岁左右的老人们自己演自己。
导演哈斯朝鲁说到一个片场细节,也是触动他内心最柔软处的一件事。在拍摄即将结束的前一天的下午,拍摄敬大爷面对自己遺像的那场戏。靖奎老人突然感觉不适,坐在监视器前的导演,听到此事,噌地就串了出去,冲到了靖奎老人休息的小屋里,安排车送靖奎老人上医院,每个人都在为靖奎老人担心,全组笼罩着紧张之气,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拍摄就要结束,可是靖奎老人弓着背低头坐在那张铁床上,无语。过了片刻,才看到导演助理,在将纸巾递到导演手中,要知道,导演一直是个霸气十足的铮铮男儿,吃得尽千般苦的一个蒙古汉子,却在这个时候落泪了,人们能体会他宽厚善良的内心此刻充满了对靖奎老人的关切和负疚感,人们为导演的男儿泪而感动,更为靖奎94岁高龄的老人,能静静地注视着自己面对死亡的全过程,并用最真实的状态将它表现在荧幕上的勇气而落泪。当然靖奎老人当晚安康地回到剧组驻地,有惊无险。
在组里,善良、可亲的靖奎老人给人留下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是他的敬业,一个是他的悟性。他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一闲下来就不辞辛苦地去背台词,希望自己能在戏中有个很好的状态,他最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我怕给你们添麻烦”。一开始靖奎老人的表演还有些不上道,略有紧张,到拍摄的后半段,他的入戏状态,就是一般人难比的了。记得,他在鼓楼后,靠墙坐着的那场戏,卷缩着身体,靖奎老人坐在那里的神态,俨然是没有任何表演的表演,让人内心充满怜惜。不动声色的叙事,是导演哈斯朝鲁的追求,可爱可敬的靖奎老人,是这种追求的最好载体!
当问起靖奎老人自己的人生和长寿秘诀时,老人大声说:“我就是想得开,怎么都行。你说我,我不言语;你骂我,我听不见。我就是不和你逗气。”这也许就是老人一辈子面对五行八作的各色顾客,学会的圆熟的人生哲学和平和的生活态度。
靖奎老人的女儿说:“现在老人演的电影得奖后,他很高兴。他说,没想到,晚年上了电视,还演了电影,这也是他剃头人生外的又一个意外收获吧!”
今年已98岁高龄的靖奎老人,喜欢回忆影片里那座停了摆的老座钟,他蹬着三轮消失在胡同口。我想,那座几十年的老钟依然会走下去,这位老人也会像这钟一样,平淡而又坚强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