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纠正百年失误

2012-09-22张达明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12年9期
关键词:讣告米尔顿叔父

张达明

77岁的美国纽约市民丹尼尔·施文克是一名旧报纸收藏爱好者,他在美国海军服兵役时,无意间听上司谈过叔父米尔顿·K·施文克曾担任海军中将的辉煌战绩,便开始留意搜集有关叔父的一切资料,却始终沒有结果。

退役后,丹尼尔开了一个杂货店,闲暇时,就打听谁家有旧报纸,尤其留心有关叔父资料的报纸。为了收藏,他几乎花光了店里的收入,妻子和儿子为此没少和他吵嘴,但他仍乐此不疲。

2011年3月,丹尼尔开办了一次免费收藏展览。在展览入口处的招牌上写道:我的叔父米尔顿·K·施文克,曾担任过美国海军中将,因多种原因,我已与他的家人失去联系多年,如哪位好心人收藏有关于叔父的资料,我将高价购买,希望能成全我的愿望。

开展第8天,来了一位中年人,他拿着一张泛黄的旧报纸,对丹尼尔说:“这是我祖父生前遗留下的一张《纽约时报》,我隐约听祖父说过,他曾在你叔父手下当过10年兵,这张报纸上刊有你叔父去世的讣告,我愿意无偿送给你。”丹尼尔拿过报纸急切浏览起来,他看见,报纸的出版日期是1889年6月29日,在头版右下角,刊登着叔父去世的讣告。这一意外收获,让丹尼尔激动不已。

然而,当丹尼尔平静下来,在对叔父的讣告仔细阅读后,发现讣告一共有5段,却出现了不止一处错误。其中,叔父的名字“Milton”被错印成了“Melton”;他的家乡和所属的州被印错;就连他在美国海军服役的年份也被印错。

丹尼尔说:“虽然我发现这些错误有些晚,但我认为,还是应该给报社写信,希望错误能得到更正。”4月下旬,他抱着试试的态度,给《纽约时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信发出后,他开始后悔:“此事已经过去了122年,报社能答应自己的要求吗?”

令丹尼尔意外的是,《纽约时报》收到信后,很快与他取得了联系,表示在认真核查米尔顿·K·施文克的资料后立即更正。在此后近一个月时间里,报社指定专人对米尔顿·K·施文克的所有资料进行了认真查对,并与其他报纸刊登的讣告做了对比,又在一本书中查到了有关米尔顿·K·施文克家庭的资料,甚至还查出,米尔顿·K·施文克曾在1887年的一次战斗中受到枪伤,并因此结束了自己的海军生涯。

当一切核对无误后,《纽约时报》于5月22刊登了一则更正启事,并附了封道歉信:“我们对122年前发生的错误深表遗憾,虽然错误发生的时间已很久远,但这并不能说明时间的长河就可将我们的错误洗刷掉。我们除诚恳向米尔顿·K·施文克本人以及他的亲属郑重道歉外,并以最大的谦卑希望得到丹尼尔·施文克先生的谅解。”

事情的结果让丹尼尔很感动:“我只是举手之劳,没想到还真就‘开花结果了。更让我高兴的是,报社在调查过程中还找到了叔父的后人,我们已经取得了联系,不久便可见面。”

当错误发生后,一是不要因为错误而折磨自己,二是诚恳改正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看到新的契机,然后将错误转变为成功的希望。

谷春林摘自《扬子晚报》

【亮点旨趣】

哪句是记叙部分最重要的一笔?答曰“报社在调查过程中还找到了叔父的后人,我们已经取得了联系,不久便可见面”(倒数第2自然段)。因为,它是全文点睛之笔“看到新的契机,然后将错误转变为成功的希望” (倒数第1自然段)的植根点,它是点化题旨的凭借。

前面大段大段的记叙文字有何作用呢?答曰“入题”。此“入题”有两层含义,一是进入“纠正百年失误”之标题,二是提出“后人为什么‘纠正百年失误”之问题。

“后人(丹尼尔一方和《纽约时报》一方)为什么能团结一致‘纠正百年失误”?

“后人(丹尼尔一方和《纽约时报》一方)为什么要团结一致‘纠正百年失误”?

这两个问题答案,请到“龙”之“睛”中找。

【创意仿写】

以“契机”为题,写一个“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故事。

猜你喜欢

讣告米尔顿叔父
讣告:阅读生命
阿富汗人还在听讣告广播
谁认识的人多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准确预言
爱模仿的小老鼠
准确预言
生命的讣告
第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