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阳光行驶的竹子
2012-09-22张达明
张达明
美国人克雷格·卡尔菲非常喜欢自行车,上高中时,就利用假期做兼职邮递员,每天骑车穿街过巷。进入布鲁克林的普拉特学院后,当同学们都在谈论汽车时,他依然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1989年大学毕业后,卡尔菲拿着借来的一万美元,在加州旧金山创办了“碳车架”自行车制造公司。当年便造出了第一辆轻便碳纤维自行车,然后请职业或业余赛车手免费试骑,根据车手反馈的建议,在做进一步改进后,他又参加了在拉斯韦加斯举办的国际自行车博览会,轻便碳纤维自行车吸引了大批订单。环法自行车赛冠军格雷格·莱蒙德非常感兴趣,一下买了18辆。卡尔菲从中捕捉到了商机,在与莱蒙德沟通后,将轻便碳纤维自行车命名为“莱蒙德”牌。
莱蒙德骑着卡尔菲制造的自行车,在1991年的环法自行车赛中多次夺得黄色领骑衫,让“莱蒙德”牌自行车声名远远扬,CNN、美联社等都做了报道。卡尔菲也因此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4年,卡尔菲将公司总部搬到了旧金山以南200公里的圣克鲁兹,在“碳车架”自行车基础上,他又研发了职业比赛使用的“艺术级”自行车。虽然生意如日中天,但“碳车架”自行车昂贵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何才能降低成本,造出物美价廉、大众都能接受的“低碳自行车”?这一难题让卡尔菲深感困惑。1995年的一天下午,他无意发现自己的宠物犬“卢娜”在玩一截竹子。在卡尔菲看来,“卢娜”凭着强劲有力的牙齿,咬断那截竹子轻而易举。令卡尔菲意外的是,一个小时过去后,任凭“卢娜”再怎么用力,也只是在竹子上留了几个不明显的牙印。
卡尔菲没有想到,竹子竟会如此坚固!一个计划顿在脑海形成:何不用竹子制造自行车呢?当他将想法告诉机械师时,对方却疑虑重重:“竹子能有碳纤维那样结实吗?”他鼓励机械师:“如果成功,我们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即使失败,我们也不会损失什么,你就放手干吧!”
为防止竹子在受到压力时产生裂缝,卡尔菲对竹子做了热处理。在车架的接合处用碳纤维或麻纤维固定,以保持竹子天然的外形。而传动系统的链条使用碳纤维,车架表面则涂上桐油密封层。
经过一年多反复试验,卡尔菲终于在1997年制造出了第一辆竹子自行车。该车的车架仅有1.5公斤重,韧性和强度都比“碳车架”更佳,减震效果也大大好于碳纤维,更有利于长途骑乘,而且维修和保养更为简单,只需用布在竹制车架上擦拭即可。
一个电影导演听说了竹制自行车后,便想买几辆作为道具,却又担心车架不结实,要求做“压力测试”。他找来3名重约一百八十斤的大汉同时坐上一辆竹制自行车,结果表明,除车胎被压爆外,竹制车价毫发未损。导演见状连连称道:“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卡尔菲赠送给导演5辆竹制自行车,说:“权当免费为我们公司做广告了。”
1998年夏天,卡尔菲一举向市场推出15万辆竹制自行车,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仅售价50美元的一辆竹制自行车,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行车革命”,不到一个月,15万辆竹制自行车便销售一空,随之而来的是雪片般的订单。卡尔菲在大赚了一把后,也为公司做大做强奠定了牢固基础。
卡尔菲又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能否让竹制自行车在全球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于是,他从1984年开始,先后去了肯尼亚、加纳和乌干达进行考察。他惊喜地发现,那里遍地都是竹子,当地人也喜欢用自行车托运东西,但自行车却少得可怜。而当地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廉价劳动力,更让卡尔菲意识到竹制自行车潜在的无限商机。他果断出手,立即与上述三国贸易产业部取得联系。经过艰难谈判,终在2007年取得了上述三国的开发制造权。随后,他又与当地竹子供应商、环氧树脂、松脂和剑麻供应商会谈,以最低价格获取了原材料,在不使用电动工具的情况下生产出大批竹制自行车,最大限度降低了每辆车的成本。
现在,每辆售价仅50美元的竹制自行车,在肯尼亚、加纳和乌干达等非洲国家的销量与日俱增,深受当地人的喜欢,而农民则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他们用竹制自行车把农副产品运到市场上销售,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现年49岁的卡尔菲说:“不可否认,竹制自行车让我赚到了数亿美元,但我不会盲目乐观。我要在未来十几年里,将这项产业推广到整个非洲大陆乃至全世界,让竹制自行车迎着阳光不断提速行驶,直至达到既定目标,对此我充满信心。”
摘自《山东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