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学习过程中“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2-09-22房丽薇

大庆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八度弹奏高原

房丽薇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学琴者在学习钢琴演奏技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演奏技能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现象,就是所谓的“高原现象”。出现此种现象后,很多学琴者会产生迷茫、焦虑的情绪,严重的甚至放弃学习钢琴,这对于个人发展及钢琴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高原现象”与人的生理极限不同,通过科学的方法完全可以克服这一障碍。

一、钢琴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一)什么是“高原现象”。“技能在练习的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现象’。它表现为曲线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在高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1]心理学中,将技能的形成过程以练习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练习曲线是技能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对练习曲线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了技能形成的各阶段的特点。以步枪射击的技能练习曲线(见图1)为例:

由图1可知,从第10个练习日到第18个练习日,从第20个练习日到第23个练习日,这两个线段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一条接近于水平或下降的线段。在这段时间内技能的形成出现了停顿或下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原现象”。

(二)钢琴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图1中步枪射击的练习曲线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练习曲线。各种技能的练习进程,都服从某些共同的规律。在钢琴演奏技能形成并提高的过程中,钢琴学习者一般都会遇到演奏技能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现象,这便是钢琴演奏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表现为某一技术难点持续的无法克服或手指灵活度下降等。例如演奏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时,不管如何练习总是不能以作品要求的速度完成“八度”等技术性强的乐段;在弹奏急板的作品,例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时,速度总会达不到要求,即使勉强达到了也坚持不到整首弹完,胳膊就已酸痛了,而且声音不匀也不好听,又缺少音乐的完整性;有的作品则要求用很弱的音色弹奏,不是弹的太强就是声音太虚。例如肖邦的《夜曲》,可以说有的部分不好表现又很难控制。

(三)“高原现象”的现实危害。“高原现象”的发生对钢琴学习百害无一利。首先,在心理上,学琴者会因为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对自己的能力逐渐产生怀疑而失去自信。直接导致学琴的热情与积极性明显下降;其次,在生理上,学琴者急于解决困扰他的技术难点,但由于长时间找不到科学的练习方法,往往运用不正确的方法盲目长久的练习,这样就会使肌肉负担加重从而抑制技术能力的提高,最后导致恶性循环。据调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着学习者钢琴演奏机能的提高。

二、钢琴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演奏技能模式陈旧。为了掌握一种新的方法,需要进行新的补充练习,加之从前固定下来的方法会妨碍新方法的学习,所以在改造的初期,练习成绩可能不再提高或反而稍有退步,因而会看到练习曲线保持固定的水平或暂时下降。钢琴的弹奏技能是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的,随着钢琴技术难度的增加、练习内容的扩大,之前掌握的技能不能胜任新的更高难度的演奏技能,“换言之:低一级的技能已发展到了最大限度,其旧的动作方法已经相当巩固,而高一级技能动作结构尚未形成或未巩固,两者之间相互干扰影响。”[2]例如在接触八度这一动作技巧时,在学习初期会从单手弹一个八度开始练习,此时的动作结构简单,容易掌握、巩固并提高。在难度逐渐加大到以十个八度为一组一次连续弹一组八度,甚至是双手同时弹一组八度或双手的反向弹奏时,弹一个八度巩固下来的动作便不能胜任一组八度连续弹奏的动作方式,需要手腕、力量、指尖等各方面相互协调,而这种协调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巩固。在练习中动作难点越来越大,动作结构越来越复杂时。如果学琴者不能及时进行新的补充练习对陈旧的动作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便很容易出现“高原现象”。

(二)演奏热情淡化。在学习初期,学琴者刚接触钢琴,内心充满了好奇,且学习的难度较简单,因此对钢琴充满热情。在这个时期,学习动机明确并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琴者的进步也较快。随着弹奏作品难度的增加,学琴者的热情便会降低。一些学琴者在接触难度较大且难以理解把握的作品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进行分析,且在认识不完全的前提下只顾着练习弹奏的熟练度,练熟后便不知道弹奏这首曲子的意义所在。没有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对所弹奏的作品做进一步的分析,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不能进一步提高,原地踏步的练习很容易让人枯燥和心烦。此外,一些学生每次练琴为了保证总体时间总是一次性练数个小时,但时间一长很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的疲劳,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使练琴效果得不到保证。长时间处于这些心理状态之下不去调整,会表现出烦躁、沮丧、失望、厌倦的情绪,逐渐失去学琴的兴趣及热情,导致“高原现象”的发生。

(三)音乐表现力匮乏。现今的钢琴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只关注钢琴技能的提高这种现象。在解决技能问题的同时,许多学生却忽视了对音乐内容的感知和体会,演奏时又不能完全倾注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音色缺少变化,在钢琴学习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许多关于钢琴教学方面的文章都指出了这一点。外国的钢琴家普遍觉得中国的学生手指灵活,技术扎实,但音乐表现平平。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学习钢琴的学生很努力,每天练数小时琴的也是普遍现象,但这样的拼命只表现在外,学生思想深处却没有被唤醒,他们只注重看得见的技能训练,却忽视了最应该提高的部分,即音乐表现力。雨果曾说过:“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与其坐在钢琴前机械地活动数个小时,不如拿出一半时间来思考,去领悟音乐,感受音乐深层的灵性。一味追求高难技巧使学生身心疲惫,甚至造成肌肉的过度紧张与疲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阻碍了钢琴学习的进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过分“炫技”反而会降低钢琴技术的提高。

三、克服“高原现象”的对策

(一)注重钢琴技能方式的调整。“复杂的技能动作可以分解为一些比较简单的局部动作。在练习初期,由于这些局部动作比较简单,而且又是单独地进行练习的,所以比较容易掌握,成绩提高较快。但是,复杂的技能动作并不是许多局部动作的简单组合。要把这些局部动作同时应用,就应该形成新的协调动作,而协调动作中的各个局部动作是相互制约的,每一局部动作的形式、力量和方向都有所改变,因此建立协调是比较困难的。在练习的后期,主要是建立复杂的协调动作的阶段,所以成绩提高缓慢。”[3]此时,为了避免“高原现象”,应提高和适应逐步复杂的动作结构,以及建立新的协调动作。例如前面提到的八度学习,当从弹一个八度发展到一组八度时,动作的复杂性提高了,此时不能只单纯的将弹奏一个八度的动作连续进行,忽视每个八度动作之间的协调。为了更好地练习手掌及1、5指的稳固性,通常会以断奏的形式练习一个八度的弹奏,此时手臂自然抬起,在手臂完全放松、重量自然下垂的前提下落键,手指触键的一瞬间除了手指各关节不能软和懈、掌关节支撑住以外,手腕和手臂的力量都要完全释放掉。但在练习八度动作的连接时,在下键的一瞬间还要去准备下一个八度的弹奏,因此手腕不能完全放松而是在换音时起上下带动调节的作用,力量也不是完全释放而是作为下一个八度动作的反弹力,使每个动作有序连贯的进行。在练习初期这种动作之间的协调会比较困难。但只要坚持用正确的方法练习,熟练后便会有效地促进和调高动作结构,从而顺利度过复杂技能动作的学习。

(二)激发钢琴演奏热情。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心情愉悦时人的感知能力比较敏锐,想象力比较活跃;反之,苦恼时则智力受阻、行为迟钝。因此,这种积极的情绪犹如一台发动机,对于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还将影响其潜在的素质和能力的发挥。但是,学习热情是不能完全自发产生的,需要进行诱发和培养。[4]在此环节上,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课上做学生的良师,鼓励肯定学生每个小小的进步,并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相信他自身存在的潜力和能力。课下做学生的益友和心灵按摩师,及时排解学生由于学琴产生的烦躁、疑惑、迷茫情绪,鼓励学生每一次的尝试,唤起学生学琴热情,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实施。首先,理解作品及作曲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要想使学琴者对所演奏的作品产生兴趣,产生将其完美诠释的热情和冲动,就要理解所弹作品。在分析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才会爱上音乐。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前提便是对作品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的掌握,运用作品本身的吸引力、感染力激发学琴的兴趣。其次,注重音像资料的辅助学习。学琴者失去练琴的热情多是因为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不能掌握作品中包含的情绪。对音像资料的学习,使钢琴学习更生动直观,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鉴赏音乐的能力,预防了错误诠释作品的可能性,而且使学琴者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注重音像资料在钢琴学习中的辅助作用,防止因演奏热情的消退而导致“高原现象”的发生。

(三)推进音乐与技术有机结合。音乐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中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音乐感觉非常好,但钢琴技术平平,往往心中有的很美妙的音乐感觉却不能用自己的双手恰当的表达出来;而有的学生技术层面完美,但对音乐却没有自己的想法,与作品不能产生共鸣,尽管手指灵活跑得快,但他的音乐缺乏灵性与感动。“我们的教学实践曾经历过不同阶段,存在过不同倾向,也曾对技术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对来看,好像更注意音乐表现。由于注意到技术上的问题,又提出‘要摘掉技术落后的帽子’的口号。注意纠正弹奏上各种不正确的方法,水平有所提高。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却又出现了忽视音乐的倾向。”[5]学者曹日昌在《普通心理学》一书中讲到:“要有很好的音乐理解能力,高度的音乐敏感性,有很好的逻辑思维和组织结构的能力。其次还要有很好的控制键盘的能力——技术,才能准确干净、毫无负担地有把握地把所理解的音乐内容体现出来,这就是音乐和技术高度结合的关系。”[5]例如在练习钢琴曲《野蜂飞舞》时,不要单纯的把它当成半音阶的快速练习,每天机械地弹奏,技术上的提高会十分缓慢。应结合音乐形象将作品中音阶的快速跑动想象成沙皇萨尔坦的儿子变成黄蜂后急速飞过大海的形象,将演奏的注意力集中在情绪的表现上,曲子有种紧迫感,表现的是王子一方面盼望见到父亲,另一方面又带有怒气的情绪。而不是只看重弹奏的速度,要知道音乐表现更能带动技术的提高,使弹奏更轻松。因此,音乐与技术的结合,使钢琴学习更丰富生动,从而激发了学琴者的表演欲望而快速突破“高原现象”。

(四)掌握科学正确的练琴方法。科学的练习方法应从练习目的和练习方式两方面入手。首先,练琴目的要明确。“有无明确的目的与要求,是区别练习和简单重复的基本特征。练习虽然是多次地完成某一种动作,但并不是同一动作的机械重复。练习乃是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而‘重复’本身没有改进动作方式的目的。”[6]每次练习都要像演奏一样,尽管是重复练习每一遍都要给自己设定不同的任务,要用耳聆听,绝不要只动手而不用脑思考。每练习一遍就要用听觉来判断,客观地评价练习的效果。其次,练琴方式要多样。要想避免“高原现象”,就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全方位的解决技术难点。练琴的手段有许多种,例如变换重音的练习、装饰音的练习、变换节奏的练习、八度的练习等等。结合自身的学琴经历,并通过看书学习别人的经验,再运用到自己练琴的实践中,我觉得有两种有效且科学实用的练琴手段对提高钢琴技术有很大帮助,对“高原现象”的解决也非常有帮助。第一种,运用节拍器的辅助练习。“节拍器是我每日练习时必定使用的工具,音乐的均衡度和音乐的结构是一体的两面。在音乐的表达上做到均衡掌握,对一位钢琴家而言,是最困难的事,也是最基本的要求。”[7]在练习一首乐曲时,可以先从很慢的速度开始,比如节拍器上60的速度,然后以62—64—66的进程逐渐的加快。掌握好这样的速度变化以后再从60开始,以63—66—69的“3”的进度练习。以此类推逐渐的调整速度的间隔。第二种是快慢结合的练习。在节拍器的练习基础上,一定要尽量放慢速度多练习。在接触一首新作品时,由于技术动作的不熟练则会产生许多多余动作来阻碍技术的提高,这时若只一味地追求进度而草草练习,便会形成许多不必要的多余动作,这些多余动作反过来又阻碍了速度的提高。因此慢速练习不仅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成为解决困难症结的有效手段;不仅能牢固地掌握困难的技术,也是今后快速弹奏的基础。

必须看到,“高原现象”与生理的限度是完全不相同的。从一般人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不能轻易说某人的技能水平已经达到生理限度,不可能再进步了。一个人掌握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水平与他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说,生理限度是不可否认的。但实际上,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提升技能的潜力。而过分夸大生理限度,对于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是无益的。也就是说,在钢琴技能的学习中,只有通过计划性和科学性的合理练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善于总结经验,方能顺利突破甚至避免“高原现象”,使钢琴技能有所提升。

[1]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0.

[2]秦效原.论如何对待演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J].音乐学刊,1998,(3).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20.

[4]黄佩莹.爱学·能学·会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4):54-55.

[5]童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82、183.

[6]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24.

[7][美]露丝·史兰倩丝卡.指尖下的音乐[M].王润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

猜你喜欢

八度弹奏高原
弹 奏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探究李斯特钢琴曲《魔王》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