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几点思考
2012-09-20陈福刁
陈福刁
摘要:分析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现状及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认为需要从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表现形式、特征与价值等方面开展潮汕民俗体育实证研究,提出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科学化的发展模式;走进学校,探索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挖掘经济潜力,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市场化发展模式;树立品牌意识,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品牌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潮汕地区
中图分类号:K890;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121-04
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做出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在一些地区甚至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险。文化多元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的多元化是体育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因此,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应该引起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民俗体育受到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进行探讨,产生了颇具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而言,民俗体育应该具有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特征,不同地区民俗体育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为它与特定地区的民俗、民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民俗体育研究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民俗、民情的个案,通过对各地区不同特色的民俗体育进行挖掘与整理从而形成我国的民俗体育体系。潮汕文化是我国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潮汕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移民文化、凝聚力、记忆文化、商业精神、主动性等方面[1],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潮汕民俗体育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发展轨迹、表现形式和价值。
1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简介
对我国现有的民俗体育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是推进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重要前提。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自1991年至今的20年间,“民俗体育”的相关研究文献有240余篇。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内容:(1)民俗体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王俊奇[2]认为:民俗体育是指那些与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特点。王铁新等[3]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的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使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具有类型性、继承性、传布性和非官方、非正式特征的体育活动事象与活动。”李艳茹等[4]认为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活跃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我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提高”等社会功能。(2)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刘旻航[5]认为,必须认真研究民俗体育的认知过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民俗体育的发展规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知、了解民俗体育;才能够让民俗体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张国栋等[6]指出,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的结合,民俗体育发展道路越发宽广;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郎勇春等[7-8]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全面发挥多元功能、内容形式保持地域特色、科学传承并且和所依附的社会形态与时俱进。(3)区域民俗体育研究。如王俊奇等[9]的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此外还有浙江、湖北、天津、西藏、闽台、河洛等地区的民俗体育研究,各个地区的民俗体育均呈现出不同的特色。(4)民俗体育学研究。如柯玲等[10]指出,民俗体育学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和现实意义。王铁新等[3]也指出关于民俗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民俗体育研究的当务之急。此外,还有关于民俗体育资源开发、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当然,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如民俗体育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科学发展模式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民俗体育的经济效益开发及发展前景研究、民俗体育发展历程研究等比较缺乏。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尚未发现有关潮汕民俗体育的系统研究。为此,进一步深入了解以上的研究内容,增强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的理性认识,无疑将有助于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开展。
2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必要性
2.1有利于丰富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
潮汕地区主要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潮汕地区不仅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有“省尾国角”之称,在环山面海兼具封闭与开放的地理环境中,勤劳朴实的潮汕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尤其以潮汕饮食文化(潮州菜、功夫茶等)、潮汕戏剧文化、潮汕方言、潮州工艺美术等著称。潮汕民俗体育也别具一格,包括强体健身抗暴作用的武术、防病益寿作用的气功、南方水乡娱乐功能的龙舟、娱神娱人的节庆游行体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体式情绪广场体育舞蹈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共同构成了潮汕民俗体育文化体系。潮汕民俗体育文化既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是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潮汕民俗体育的整理与挖掘,有利于丰富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
2.2有利于潮汕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的冲击下,我国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着困境与危机,加上中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文化对乡村社会的辐射与渗透,民俗体育发展更是雪上加霜,前景堪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第7章(29条)指出,“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由此可见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学术界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此,积极开展潮汕民俗体育研究,有利于潮汕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2.3有利于促进潮汕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代体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毋庸置疑,体育产业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青睐,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与此同时,现代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民俗体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都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为此,潮汕民俗体育的研究可考虑结合潮汕地区的特色,利用潮汕地区作为著名旅游风景区的优势,努力将特色的潮汕民俗体育活动开发成旅游产品,将潮汕地区打造成体育旅游的知名旅游区,挖掘其经济价值,发挥其经济功能,为潮汕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此外,通过潮汕民俗体育的研究,提炼潮汕民俗体育的优秀文化精髓,积极发掘其社会功能,使其成为增强凝聚力、振奋精神、进行社会控制的一个有效手段,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3潮汕民俗体育发展的实证研究
3.1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不难发现,民俗体育发展历程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被许多学者所忽视,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研究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是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历史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体育的过去,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体育现状,认清体育发展的未来,以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11]。因此,对潮汕民俗体育发展历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厘清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寻其发展规律,还有助于对其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潮汕民俗体育发展历程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并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1)潮汕民俗体育的起源;(2)潮汕民俗体育发展的阶段划分;(3)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特征及模式;(4)从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中探寻其发展规律。
3.2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
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研究是目前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重点,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潮汕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是确定其未来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在研究方法上,可考虑通过实地考察进行个案研究,也可考虑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研究内容可考虑:(1)政府对民俗体育的重视程度及相关政策;(2)潮汕民俗体育的演进模式;(3)潮汕民俗体育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民俗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民俗体育活动组织情况;(4)民众参与民俗体育现状,包括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情感及参与状况;(5)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探讨制约潮汕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等。
3.3潮汕民俗体育的表现形式、特征与价值研究
民俗体育的形式与特征是凸显其个性与特色的关键所在,是民俗体育文化的精髓,也是彰显其价值的重要载体,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运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或是个案调查等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整理。根据我们的调查,潮汕民俗体育的表现形式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强体健身抗暴作用的武术(潮汕地区习武民众众多,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武术有南枝拳、刘氏拳、厚枷拳、李家教拳、朱家教拳、连城拳、刘凤山拳、徐派拳、五梅拳、猛虎出洞拳、象形拳、醉拳、地躺拳等);(2)具有防病益寿作用的气功;(3)具有南方水乡娱乐功能的龙舟;(4)具有娱神娱人的节庆游行体育,如扮涂戏、潮州大锣鼓和乡社游神赛会;(5)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体式情绪广场体育舞蹈,如英歌舞、舞龙、舞狮、舞虎狮、蜈蚣舞、双鹅舞、鳌鱼舞、骆驼舞、麒麟舞、龙灯舞、鲤鱼舞和布马舞等。每一种民俗体育形式都具有与其相对应的特征与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潮汕民俗体育的总体特征与价值,为丰富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
4潮汕民俗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4.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科学化的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的整体发展理念,是统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此,潮汕民俗体育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科学化的发展模式。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科学化的发展模式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体现体育人文价值观,即“在体育活动中实施人文关怀,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作为体育的根本目标”[12]。而这正是传承与发展潮汕民俗体育的根本出发点。(2)促进民俗体育与潮汕体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促进民俗体育自身的科学发展。一方面应该注重自身的协调发展,包括潮汕民俗体育的城乡协调发展及潮汕民俗体育各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并注重与潮汕文化的耦合;另一方面需要增添科学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淘汰或变革一些不合时宜的、落后的民俗体育项目,实现科学化发展。
4.2走进学校,探索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我国已有学者提出了将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观点,如赵妤等[13]指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刘小平等[14]通过调查研究也提出“江苏省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引进民俗体育是可行的”。应该说,学校是体育传播与发展的最好途径,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据此,我们认为潮汕民俗体育要走进学校,探索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学校这一大平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需要赢得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以及体育教师和学生们的认同,这是潮汕民俗体育进入学校的必要前提条件。(2)请相关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并非所有民俗体育项目都适宜进入学校,必须选择一些优秀、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学校。(3)组织专家学者将经过甄选的民俗体育项目编写成潮汕民俗体育教材,促进民俗体育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4)可先在个别学校进行试点,总结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经验,以逐步推广。
4.3挖掘经济潜力,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市场化发展模式
体育市场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也应该探索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民俗体育所蕴含的经济潜力,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包括创业、融资、税收、用地等政策。(2)培育民俗体育市场主体,市场化初期可以整合健身企业、旅游企业等力量,并逐步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民俗体育行业。(3)因地制宜开发民俗体育产品,结合潮汕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潮汕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民俗体育产品,并逐渐形成核心产品、延伸产品等的民俗体育产品体系。(4)研究潮汕民俗体育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尤其是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
4.4树立品牌意识,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品牌化发展模式
品牌是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象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又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反映[15]87。也有学者提出“城市体育品牌”的概念,并认为“它是城市视觉的窗口,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16]。能否将潮汕民俗体育打造成潮汕地区的体育品牌呢?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淀,这应该是有可能的。因此,有必要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品牌化发展模式:(1)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形成打造潮汕民俗体育品牌的社会氛围。(2)根据其他地区打造体育品牌的经验,选择1~2个有特色的优势潮汕民俗体育项目重点培养,通过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媒体传播等手段予以重点保障,尤其需要围绕既定的品牌项目开发区域性的品牌赛事,逐步扩大其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3)研究制定潮汕民俗体育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围绕产品的品牌所制定的一系列长期性的、带有根本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大概包括品牌架构组合、品牌定位以及相应的品牌个性设计[15]84等。潮汕地区民俗体育品牌化发展同样需要制定品牌战略,对未来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1] 张颐武. 潮汕文化的独特性[N]. 南方日报,2009-11-18.
[2] 王俊奇. 也谈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J]. 体育学刊,2008,15(9):101-104.
[3] 王铁新,常乃军. 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33-139.
[4] 李艳茹,汪普健,张黎.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7(7):88-91.
[5] 刘旻航,付玉坤. 民俗体育认知研究[J]. 体育学刊,2010,17(1):84-87.
[6] 张国栋,刘坚,李运,等.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4-7.
[7] 郎勇春,李刚,李伟艳. 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演进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165-167.
[8] 郎勇春.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流变——以江西永新盾牌舞为例[J]. 体育学刊,2009,16(12):96-100.
[9] 王俊奇,邹国平,余龙生,等. 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J]. 体育学刊,2004,11(2):72-74.
[10] 柯玲,邵荣. 中国民俗体育学探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60-762.
[11] 谭华. 体育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12] 胡小明. 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34-137.
[13] 赵妤,雷世平.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5):104-108.
[14] 刘小平,陈红新. 江苏省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引进民俗体育的可行性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2):91-94.
[15] 余明阳,杨芳平. 品牌学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6] 曾秀霞,周进国. 论城市体育品牌及广州城市体育品牌的确定[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