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原油期货上市意义重大
2012-09-20陈柳钦
■陈柳钦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733)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油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石油需求与供给严重不统一,油价经历多次大起大落,全球经济备受冲击。在遭遇数次石油危机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衍生工具的重要性,石油期货应运而生,并成为目前商品期货市场上最大的交易品种。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仍将是不可替代的能源,并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向。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创出新高,世界通胀局势日益加重。我国作为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经济发展与油价息息相关。原油是石油市场的核心,原油不仅是我国进口数量最大的石油品种,他更是许多其他石油产品的定价基础,原油期货是最基础的石油期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油期货发挥的保值功能也最大。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有4个:纽约商业交易所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新加坡交易所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它们在全球石油市场格局和价格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推进原油期货上市,争夺能源定价权,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意义重大。中国期货市场在八年前迎来燃料油期货后,并未改变中国石油消费居全球第二、在国际定价体系中连0.1%权重都没有的局面。2012年,对中国期货市场而言,是个不折不扣的创新大年。特别是作为商品龙头的原油期货,更令市场关注。作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体系中的王者,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重获新生,正是业内一直梦寐以求的。中国重新推出原油期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政府与企业的诉求,对保障中国能源的稳定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争取掌握原油全球定价权来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却无力制衡国际油价。要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来融入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原油期货是石油期货中最重要的品种,原油期货价格一般就被视为国际石油现货市场的参考价格,具有重要的价格导向功能。原油定价权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表现,定价权对国际油价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更好的反应其真实的石油商品供求关系。而原油期货由于其价格发现职能,越来越多的影响了国际原油的价格走势,改变了原油定价方式。原油定价权缺失给我国这样一个原油消费大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由于没有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因而在国际原油定价体系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进口油价受制于人。我国已经成为原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世界原油需求增量主要是由我国产生的,我国有必要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从1998年6月1日开始采用“与国际油价接轨”的价格机制,开始实行新的价格机制和流通体制,此后原油立即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成品油也已与国际市场实施价格联动。频繁大幅波动的国际油价让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渐进式改革捉襟见肘、疲于应付。一方面市场投机、惜售等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另一方面油价高企已经逐渐波及民生福利、也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国际原油市场早已经形成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而我国目前建立的原油价格机制,价格变化严重滞后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严重缺乏原油定价权,致使我国在国际原油进出口贸易中处于极度不利地位。
原油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先导,期货市场的话语权之争成为定价关键因素之一。要取得定价话语权,建立原油期货市场是必须的途径。通过推出原油期货合约来增强原油保障能力,平抑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影响。中国要掌握定价权,就需要推出交易活跃的原油期货市场。亚太范围来看,近年各国对亚太石油定价中心的争夺日益激烈,我国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亚洲最大的两个能源期货市场是日本石油期货市场和新加坡石油期货市场。我国大庆生产的原油挂靠印尼米纳斯原油(Minas)定价,胜利、大港原油挂靠印尼辛塔中质原油(Cinta)定价,渤海原油挂靠印尼杜里原油(Duri)定价。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但在世界原油定价机制中,中国还没有发言权。由于亚太地区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原油消费逐渐集中于亚太地区。尽管亚太地区拥有新加坡、东京等交易所上市交易原油期货品种,但由于这些地区的货币政策与美元联系紧密,导致东京和新加坡市场演变为变相的美元离岸市场,无法反映原油供需。目前亚太地区已有部分国家或地区推出了原油期货,但都属区域性市场。我国将继美国、英国后推出第三个全球性原油期货市场,以争夺原油定价权。不难看出,将要推出的原油期货已被贴上了“中国标签”,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也备受期待。未来中国原油期货的运作成功,有望成为中东原油输往亚洲的定价基准。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如果能够有效控制市场投机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与日本、新加坡市场形成区域集团效应,从而集中、真实地反映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倒逼欧美市场挤去原油价格中的投机泡沫,使价格更趋于回归理性。推进原油期货市场,通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套利机制影响国际油价,将我国的需求因素正确反映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中去,这对于我国争取国际原油定价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原油期货的新起点上,未来期货合约的成功上市无疑会大幅突破现有的期货市场限制,包括国际投资者的引入以及国际社会对国内价格的关注等必将大幅提升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因此,适时地推出国内原油期货交易,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争夺定价权,提高能源价格风险的应对能力,更能够配合石油战略储备,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能源安全体系,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2 利用原油期货市场的职能为石油石化企业提供保值避险工具
为了降低石油价格波动和高价带来的风险,人们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规避这种风险,建立原油期货市场、发行原油期货就是其中的一种。从国际成熟市场发展经验表明,期货市场每一次重大的改革创新都得益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推动。也就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到今天,如何进一步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利用期货市场这样一个避险工具,使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危机后,由于期货市场避险功能受到肯定,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市场规避风险,也使得国内期货交易价格的代表性进一步提升。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保证金存量达到了约2000亿元,客户总量则从金融危机前的50余万快速增长到140余万,相当于危机前的3倍。
在现有条件下原油期货在中国推出后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是规避风险,即以原油或石油衍生品为原材料的企业通过原油期货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避免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生产成本飙升的风险。利用原油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可以帮助生产经营者规避现货市场的交割风险,达到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预期利润的目的,避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价格波动的干扰,保证生产活动的平稳进行。国际上大型石油相关企业均在原油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成本或利润。而国内由于政府管制和相关政策等原因,只有中石化、中石油等几家大企业可以在国际上参与期货交易,大部分的企业无法进行外盘交易,只能对价格的变动听之任之,即使能预见原油价格的变动也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和锁定利润。根据我国入世协议,外国企业获得与国内石油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外国企业带着价格制定优先权和石油套期保值的双重优势进入国内石油市场。如国内企业无法通过石油期货交易进行避险,就会处于更加被动和不利的境地。这会大大削弱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勒教授指出的“不参与期货交易是最大的投机”,也会完全将自己暴露于市场风险之下。而开展原油期货交易为我国的石油相关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套期保值工具。一方面国内市场的交易成本远低于欧美交易市场,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的价格波动更直接地受国内供需影响,价格波动与企业直接面对的市场状况相关性更高,因而有利于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更高的套保率,避免欧美市场投机性价格波动带来的额外风险。特别是随着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业务的不断深入,管理价格风险的需求也将更加强烈,但受制于国家政策和国有企业对海外业务监管的难度,通过参与境外石油衍生品交易来对冲风险还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无法满足企业对冲风险敞口的需要,进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由于我国国内的石油期货市场不完善,而企业参与境外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又面临着市场规则不透明、流动性差、产品结构复杂等不利因素,企业的风险比较大,不利于有效规避国际油价波动风险。在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内期货市场起到了很好的规避风险的作用,这说明对国内企业来说,国内期货市场的规则和监管以及产品更加适合需要,更有利于国内企业对成本和风险进行控制,相关政府部门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因此,抓住战略机遇,及时建立中国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让中国越来越庞大的市场需求及时反映到期货市场的价格涨落之中,将为石油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容易监控和参与的平台,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石油企业管理价格风险的能力,也有助于解决世界原油供应与中国巨大需求市场之间的不稳定性与不安全性。
3 利用原油期货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
原油期货市场本身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过程就是政府逐渐放开部分成品油价格控制的时候。自1998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经历了3次改革。2003年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后,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实现基础已经被摧毁,并呈现出难以适应的疲态。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从2009年5月正式实施,核心是,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我国现行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油价形成机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调价时间的滞后性。国内油价变化比国际油价滞后,不仅与市场当时的实际情况不一致,而且在接轨价格十分透明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的投机倾向十分明显,不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二是价格接轨的简单机械性,没有考虑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及消费季节等方面的差异,难以反映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硬生生把定价权让渡给了国外市场,在原油期货等市场立于必败之地。原油期货市场本身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过程就是政府逐渐放开部分成品油价格控制的时候。只有通过完善的原油期货市场才能充分真实的反应国内原油的供求状况,有利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油价,为国家制定符合我国供需关系的油价机制提供参考。在油价形成机制中与其被动地接受油价,不如主动利用原油期货,形成能够直接反应本国市场供求关系的油价。
国际原油价格风声鹤唳,国内成品油市场草木皆兵。从现行定价机制改革运行到现在,这已经是一个常态。我国成品油价格目前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原油期货推出后,是否将与中国原油期货价格挂钩?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呼吁推出新定价机制的声音不绝于耳。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重点提到:“要深化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择机推出改革方案。”此次调整,将主要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内容,进一步完善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使之更加市场化。无论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的角度,还是从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石油资源节约的角度,推进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都非常值得期待。而期货市场则是一个公开、集中、统一以及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能够形成直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石油价格。由于原油期货品种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品,它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迅速且独立地反映原油市场供需情况和原油基准价格,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其挂钩按每日进行调整,那就不需要国家发改委采用较为复杂的计算方法测算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时间、频率和幅度,从而对成品油价格改革形成倒逼机制。有了活跃的原油期货市场,有了众多的炼化、贸易企业,有了及时调整的油价,中国成品油定价体制才能既透明又神秘,获得与进口原油大国相称的话语权,实现国家能源安全。
4 利用原油期货市场弥补国家原油战略储备不足
原油战略储备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充足的原油储备是一个国家稳定物价水平、保持供需平衡、应对突发危机、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利手段。世界各国均把原油储备作为稳定原油供求关系的重要环节。在经历了三次原油危机后,为了保障市场稳定和国家安全,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并建立了本国的战略原油储备体系。美国的战略原油储备一般可以维持90天,最高为118天;日本的储备能力长达169天。如果不储存足够的原油,一旦原油通道或者石油供应发生问题,比如在霍尔木兹海峡发生战争,大量的原油供应就会被切断。目前,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一个方案就是建立四级储备,即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各个地方政府的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石油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的石油储备。然而建立这个庞大的石油储备体系耗资巨大,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才能建成,而期货市场作为市场发挥力量的场所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出原油期货交易,一方面利用期货的保证金制度,帮助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预买预卖,建立起稳定的远期供销关系,可以相对减少企业的原油现货库存和资金占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货原油储备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保税交割”上市原油期货,国际石油贸易商会在中国建立交割仓库以储存原油,大量原油将被运输和储存在中国,形成资源的社会储备,从而利用国际资金帮助我国储备原油。
另外,原油期货推出将会给期货市场带来多个方面的突破。对于期货业而言,在原油期货的新起点上,未来期货合约的成功上市无疑会大幅突破现有的期货市场限制,包括国际投资者的引入以及国际社会对国内价格的关注等必将大幅提升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国内期货市场发展遇到的外汇兑换、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市场、交割库设置、保税交割或离岸交割等问题,都会在成功运行原油期货这一目标的带动下获得解决,期货市场影响力有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