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武术视野中散打的发展

2012-09-20付植红谢先伟危常亮

中国体育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文化

刘 创,付植红,谢先伟,危常亮

论传统武术视野中散打的发展

刘 创,付植红,谢先伟,危常亮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田野调查、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从传统武术视野下审视散打的发展。研究发现,气、桩功、整劲、短打为传统武术的技法特征,与散打腿法具有很好的互补效应;提出了散打应从武术基本功、传统武术短打、传统武术拳理三方面入手改进的建议。通过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升华散打文化,有利于调节武术界长期对散打发展的诸多争议,促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功夫”,以浓郁的武术散打文化意蕴更好地传播于世界。

传统武术;散打;文化;拳理

进21世纪,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中国文化在全球繁荣发展的契机已经来临。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汲中国古代哲学融汇贯通,中国哲学的身体运动观(武术)具有世界传播的特质优势。当今武术长期存在着矛盾对立局面,一方面,官方竞技武术(以套路和散打为主)的大力推进,舍弃了民族文化向竞技体育蜕变;另一方面,武术学术界(主流)倡导武术要体现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间的“悖论”此起彼伏,同时都在努力探索但仍不尽人意(如奥运会“落榜”、传统武术“缺乏市场”),已成为武术自身发展及影响武术全球化推广的重要命题。

传承传统武术和发展竞技武术是业内从不同角度考察的两个焦点问题。笔者认为,两者不存在绝对的对立矛盾,本研究以“对称哲学”的观点对其进行探讨——矛盾的解决主要不是一方消灭一方而更多的是协调、整合、双赢和各得其所。据此,研究以散打未来发展为基点,通过对传统武术和散打的深入研究寻求二者的趋同与自洽,希望对散打文化的理论构建和技术发展有所裨益。

1 传统武术与散打概述

从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如今较为普及的传统拳种似乎都在这个时期相继产生和发展,笔者认为,明清时期是当今所言“传统武术”的成熟时期。名之“传统武术”是因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渗透,主要是针对当代竞技武术而言。走过巅峰期的传统武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基础、技术风格和训练方法的完整体系,用全盘否定的观点对待传统武术,既不尊重历史也不符合逻辑。综上分析,传统武术界定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明清时期流传和形成的拳种(器械)为主,其拳理明晰、风格独特的武术理论、训练和技术体系的总和。

作者单位:仙桃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室,湖北 仙桃433000
Xiantao Professional College,Xiantao 433000,China.

随着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武术对如何与世界搏击交流进行了探讨,在学习西方的浪潮中研究出中国武术简捷的搏击形式——武术散打。当时在中国经济、政治处于低迷的条件下,人们认为西方体育是“完美”的,武术要追求“完美”,走西方体育革新之路是武术改革的时代选择。散打试点参与者武汉体育学院曽于久教授在“武术散打运动30年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讲到:“虽然,武术在历史上有过不少关于‘打擂台’的记载与传说,但是,这些‘打擂台’与体育的性质毫无关联”[24]。可以看出,当年武术散打的试验把传统武术和体育已完全对立,武术“体育”性质的改造是其任务使然。

因此,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在擂台上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防守技法进行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现代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9]。毋庸置疑,武术散打经过30余年的发展日趋成熟,与世界各国搏击项目交流频繁,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使武术在世界范围得到了较广的传播,是当代武术发展的新形势。在肯定散打成绩的同时,人们对散打的不同观点仍然值得关注,一般认为:散打过于简单的代表着博大的武术,失去了中华民族特色和文化基因。至此,面对散打的成绩和缺失不由得发人深思!

2 传统武术与散打的技击特点比较

2.1 传统武术的技法特征

传统武术在中国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丰富的拳种,武术鼎盛时期究竟有多少拳种存在如今已很难定论。“据20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国大江南北、黄河内外,传统拳种套路有两千多种”[19]。而1983年至1986年国家体育总局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掘工作中,整理其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术已减至129种。今非昔比,传统武术日渐萎缩,从如今央视“武林大会”传统拳种的比赛来看,可以登台的传统拳种已屈指可数。传统武术的发展窘境长期困扰着武术界,顺应时代精神梳理传统武术价值,整合和创新传统武术是武术发展中迫切解决的具体课题。

表1 部分传统拳种技法特征一览表Table 1 The Investigation of Some Traditional Boxing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

因此,本研究对部分传统拳种的拳理和技法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传统武术之规律。由于传统武术拳种丰富,只能从传统武术中选出代表进行论证。诸传统拳种同出于中华文化大背景中,理清传统武术的理论基础和普遍技法规律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传统武术本质。“易之阴阳、老子刚柔、儒家中庸、兵家虚实、道家练气、中医经络、诸家之动静[19]”。诸多经典理论融汇贯通于传统武术之中,形成了特有的理论深度和运动形式,在各传统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趋于大同。研究对一些传统武术拳理、要诀进行了收集、论证和考察,发现传统武术可归纳为气、桩功、整(合)劲、短打4个技法特征(表1)。

2.1.1 气与丹田

“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与其他文化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凝结而成具体的事物、气散而物亡,复归于太虚之气”[16]。“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是传统哲学乃至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孟子》:“气者,体之充也。”气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古代先哲圣贤对气有着深刻的认识。以至,导引、吐纳术把气的功能发挥地淋漓尽致,同时也对传统武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武术通常讲:气沉丹田、气贯丹田(通常指下丹田)。丹田是中医的概念,《医心方》卷二十七:“脐下三寸为命门宫,此下丹田也。”传统武术家历来重视(下)丹田,有“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性命之根本”等称号。在传统武术中,丹田是气的重要蓄所,气也展现了丹田的重要功用。表1例举的传统拳中,气或丹田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拳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是传统武术内功(内气)修炼的核心。

“以气摧力,以声助威,气贯丹田,内外合一”,气在体内有着枢纽、引导、防护、运动脏腑、增长劲力等作用。气通过与意念功法、桩功练习的密切配合,达到内气统领全身、节节贯穿、一身备五弓、全身皆是拳的理想境界。其实,气在各运动项目中自觉不自觉的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比如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过头顶后将屏住呼吸使全身紧张支撑杠铃,气若守不住将劲力松散、功亏一篑。

曾经与一位传统拳师交流中谈到抗击打能力,拳师让我出拳击其胸部,拳触其肌肉时即感有反弹力,渗之不进。拳师讲:肌肉硬度再好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传统拳练气可以形成“气”之弹力——护身。事后明白其实道理很简单,如对墙踢球时力量越大反弹力量也就越大,而气的存在是主要原因。这种由气护身的抗击打能力似乎阐述着“牛顿力学三定律”中“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学原理。

2.1.2 桩功——中国武术的特色

站桩在劲力训练中有着其他训练形式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各派武术均对此极为重视,几乎所有拳种都将它列为入门功法或高级功法[21]。《中国武术大辞典》:“桩功,基本功之一类。用于锻炼腿部力量和步型之稳固。主要有马步桩和虚步桩。”广义的桩功可以分为动桩和静桩,动桩为武术套路中步型相互转换的动态练功方法;静桩是保持静站姿势,进行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促力的练功方法。具体来讲桩功有无极桩、太极桩、两仪桩、浑圆桩、三体式、开合桩、动式八桩、行桩、马步桩、弓步桩、虚步桩、仆步桩、骑龙桩等可谓丰富多彩。

笔者认为,桩功是指武术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进行内外兼修的步型练功方法,即包括站桩和套路。桩功蕴含在套路中,套路是桩功的动态形式,从起势到收势由桩(步型)贯穿着整个套路。桩功形成了中国武术独特的练功方法,传统武术十分注重桩功的练习,所以有“站桩为诸拳之基”、“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之说。通过桩功练习可使腿力充实、下盘稳固、精神内敛、调节身心,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促力、内强外壮、内外合一之境界。桩功是传统武术“打练合一”练功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练(桩)是武术的基础,打是升华,两者缺一不可,打是世界搏击项目共有的属性,桩功是中国武术所特有。

2.1.3 传统武术之整(合)劲

整即一体,合即合力。“整”的水平体现“合”的境界,没有“合”就无从谈“整”,通常讲: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为外三合,通过内、外三合达到内外合一、周身整劲的功效。整与合在传统武术“劲”中密切相连,传统武术通常称为“整劲”(以下“整(合)劲”简称“整劲”)。

整劲是指传统武术的劲力蓄放内外浑然一体的技法特征。而怎样“浑然一体”,气与桩是关键,内气和外桩的长时间磨合练就整劲。所谓“听劲”、“懂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是整劲之境界。整劲是气和桩“日渐默契”的产物,培育谷道之气(指丹田气),通过桩功壮其筋骨,形成由内促外与由外而内的作用和反作用,促成周身相合、内外一气。往往高水平的整劲发放远远超出本身的肌肉力量,瞬间的爆发速度之快穿透力之强是现在科学理论水平还难以解释的,但不能因“不知”而否定传统武术劲力的客观存在。

2.1.4 传统武术擅于短打

短,两端之间的距离小。打,击也(《说文新附》)。笔者认为短打是指传统武术在小于或等于1米距离时进行攻防的技击方法。

王芗斋《大成拳歌要》:“筋肉遒欲放,支点力滚丝。螺旋力无形,遍体弹簧似。”生动地阐述了其短打的境界,“支点力”、“螺旋力”、“弹簧似”蕴含着“杠杆”的力学原理。太极拳中“掤、捋、挤、按、粘、连、黏、随、采、挒、肘、靠”;咏春拳中小念头、寻桥、标指;诸等,无不体现传统武术短打之所能。

传统武术短打与气、桩功、整劲相辅相承。气流至四肢,合于脚、腿抓蹬地面(桩)促成反作用力,形成(纵横劲、十字劲、螺旋劲、沉坠劲、缠丝劲、冲撞劲、撑踏劲、崩顶劲、争裹劲、抖戳劲等)整劲,“明三节”促成“一身备五弓”其手快、步催、势猛、力实,拳、掌、臂、肘、肩、胯、膝、脚等故有“全身无处不打人”之说。传统武术诸多技法突显了短打之特点。传统武术技击价值最终通过短打来体现,气、桩功、整劲均“服务”于短打,而每一短打动作又无不蕴含着气、桩功、整劲,四者相得益彰、彼此助长。因而,传统武术气、桩功、整劲、短打技法特征中,短打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

2.2 传统武术与散打的技击特点比较

不容置疑,技击是传统武术和散打的本质属性,怎样进攻、如何防守是传统武术和散打的核心问题,从实战出发评价技术动作的优劣是二者的共同原则。从前文分析及常年亲身体验发现:传统武术和散打两者技术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表2 传统武术与散打技击特点比较一览表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Fight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raditional Wushu and Sanda

散打技术对传统武术既有抛舍、延续、也有发展。简要地讲,散打抛舍了传统武术的核心拳理——内外合一(具体表现为气、桩功、整劲、短打);延续了传统武术全方位进攻(拳、腿、摔)的整体观思想;发展了“远踢”的技击方法。

传统武术腿法基本用于“拳里加腿”,以“收胯”注重“点”的攻击为主,“收胯”限制着进攻空间,从距离来讲传统武术腿法也可以归属为短打技术。相比而言,散打腿法更多吸收了国外搏击腿法的长处,“远踢”展胯扩大了攻击距离。散打腿法较传统武术腿法的进攻距离加长,在散打与泰拳、拳击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散打“远踢”相比传统武术有所见长。可“近打”和“贴身摔”技术并不及传统武术短打犀利:发人于无形之中,掷人于数米开外的太极拳;讲究挨、膀、挤、靠的八极拳;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咏春拳之三傍手、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扯星捶;《拳经》云“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着着不虚发”……诸多闻名于世的传统拳种技法在中国功夫为代表的散打中并没有体现。难道传统武术技法只是传说,有深入习练传统拳者想必对传统拳之功用都深有体会。面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一定要避免夸大其词和盲目否定的两个极端趋向,两者无疑会扭曲事实影响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至于,表面上称了解传统武术、无深入习练传统武术经历、纯理论研究者在无从考察传统武术技术的研究中,对传统武术批判的客观性可想而知。

另外,散打中近身缠抱的“停战”现象;抱头被动防守局面;近距离被泰拳肘膝技术遏制的尴尬境遇,这些问题的解决仅用修改规则进行引导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试想是什么导致了散打近距离的抱缠、“停战”、被动挨打的局面。从技术角度来看,散打缺少贴身近战(指打,不包括摔)的技击方法,在零距离左右散打技术的施展受到空间限制。而这种距离对传统武术短打来讲是最适合攻防的距离优势。如李小龙寸劲(拳),就是典型的传统武术短打发力方法,技法原理就是“内外合一”,内气和外桩的自然统一,“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体的贴身短打。

2.3 传统武术与散打的技术融合

如前文所述,短打(可以理解为散打的近打和贴身摔)本来是传统武术所擅长,因和“体育”理念“背道而驰”所以散打对“内外合一”的传统武术短打技法不屑一顾,因此舍弃了传统武术的精髓。

散打“远踢”相比传统武术腿法扩大了攻击距离,但在中短距离中拳法比不了拳击,肘膝堪比不了泰拳,“抱头”、“停战”现象已成“家常便饭”,散打技术尚需改进和完善。研究认为,散打在发扬原有腿法的同时,融入传统武术“短打”技术体系,制定“发扬‘长’(腿)、加强‘短’(打)”的散打改进策略势在必行,期盼武术同仁点拨,共同思考、实践。

3 传统武术与散打融合的现实价值及意义

3.1 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是丰富散打文化的有效途径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德行、礼仪、门规、侠义等武术育人文化,不可否认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武术发展和封建糟粕的思想,但其出发点是出于约束和预防习武者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从这个角度讲在古时的历史环境中堪称范式。时过境迁,武术严谨的育人文化仍然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借鉴,“体育学生常打架”、“防偷防盗防体院”的社会言论在一些地区已成“佳话”,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后者是主要问题,除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外,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健全的人格是治本的关键,这正是武德所塑造武者的理想目标。如今,竞技武术的礼节和武德文化已非常淡薄,与跆拳道、泰拳(文化)相比我们深感愧疚,舍弃深层的文化“符号”对武术的世界传播是尤为不利的。武术文化的“变异”令人堪忧,长期“崇洋媚外”的思想导致武术文化的严重缺失。

数千年集之大成的武术理论——明清武术经典应深入研究。诸传统武术典籍阐述生动、形象、富有哲理,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启发性,这些理论无疑是武术技击智慧的源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传统武术技法丰富且变幻无穷,是中国哲学对武术理论引导和武术理论对武术运动指导的实践结果。中国功夫不是散打的数拳、数腿、数摔的垒加,局限于散打视角考察中华武术技击只能是以偏概全。

冯友兰先生曾说:“我们…要在‘释古’上用工夫,做出合理符合当时情况的解释。”诚然,用科学的眼光“释古”(传统武术),揭示其中规律为当今所用,是提升散打理论的有效途径。“释古”应为武术界所提倡,理清武术的根源,滋源固本,才能使武术“枝繁叶茂”。同时从长远发展来看,武术应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理论研究,对武术学科特色建设和提升武术文化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3.2 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是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的必然要求

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魂宝。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智慧、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审美观念、艺术情趣、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因而是中华文化的显著象征[19]。就像中国青少年喜欢麦当劳、肯德基、跆拳道一样,外国人民对中国浓郁的民族文化同样“情有独钟”。在美国影片中中国文化元素屡见不鲜——《功夫熊猫》、《阿凡达》(其山水场景)等,有关中国武术元素的西方影片更数不胜数。相信,美国人不会喜欢中国拳击、韩国人不会正眼看中国的跆拳道,日本人也不屑于中国的柔道,来到中国他们会到少林、武当、佛山(咏春拳)去寻觅功夫的真谛。可见,中国文化才是吸引世界的焦点,武术只有立足本土文化发展才有核心竞争力。

“奥运会”并不一定适合武术,武术也不可能完全令奥运“满意”,奥运不是武术发展的唯一途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武术何尝不是一样。当今武术只有充分展现武术文化和传统技法特点才能得到武术界的普遍认同以致信服世界。武术以“中国式体操”进入奥运会固然可以大大促进竞技武术的发展,但也只能是浮华的表面,如果把“奥运”看作功名,传统武术看作人格,我们应如何抉择。回眸近现代武术的发展历程,正确选择武术文化的世界发展策略,是趋于自我的回归。泰拳、巴西柔术以独到的技击文化享誉世界,在世界搏击中举足轻重,他们并非奥运项目,而深受世界搏击爱好者的追捧。NBA、世界杯的发展也同样精彩。

维系传统武术是武术发展的前提,决定着武术文化的特色发展。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是取长补短的融会贯通,是古为今用的武术发展策略,是提升散打文化和技术风格的有效途径,是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的必然要求。

3.3 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是提升散打技术和传承传统武术的有效途径

传统武术短打在散打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可以丰富散打上肢攻防技法。如拳法、掌法、肘法等。拳法如形意之劈、崩、钻、炮、横,咏春拳之沉桥、粘打、子午捶等传统拳法可择优纳入散打拳法体系中,不仅可以增强拳法进攻手段,还能提高冲、贯、操、鞭已有散打拳法的速度和力量。拳彦云:拳击表皮,掌击至里。掌的威力不可小视,而且掌在手指的配合下比拳更加灵活多变,在短距离攻防之间隐蔽性强,变化莫测。散打虽然配戴拳套对掌法的发挥有所影响(就像带拳套时拳法打击的威力同样减小),但并不是不能运用,放眼世界搏击,掌是武术特有的技击方法,作为代表中国功夫的散打有着传承的义务和责任。“宁挨十拳,不挨一肘。”随着世界各国搏击(特别是散打与泰拳)的深入交流,“肘击”规则的放开已是大势所趋。从刘慧中《少林肘法二十招》中介绍:立肘、挑肘、劈肘、旋肘、顶肘、滚肘、盘肘等就有二十种肘法,深入挖掘传统武术肘法技术,是丰富散打技术的有效路径。

其次,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可以提升散打摔法技能。前文已对桩功进行了介绍,桩功的重要功用是稳固下肢——落地生根,不易失去重心。摔法无不是以破坏对方身体平衡为终极目的,通过传统武术的习练首先能够很好地稳固下盘,再者可以发挥传统拳(如粘、连、黏、随、挨、膀、挤、靠等)技击方法,达到提高和丰富散打摔法技术的良好夙愿。

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使传统武术以散打为载体可以“光明正大”的得以施展,传统武术拳师会得到重视,传统武术技法在继承和挖掘中将得到发展。探索以借鉴传统武术技击为核心的现代散打发展理念,是武术工作者从武术的长远发展出发转变思路、克服眼前障碍的“大我”精神的体现。

4 散打改进建议

散打需在理论和技术中对传统武术进行传承与创新,把传统武术实用的经典技法纳入散打技术体系。诚然,传统武术技法在散打实战中究竟成效如何,尚需武术同仁共同深入实践。通过考察近现代卓越的武术顶尖高手,如李小龙、柳海龙、王洪祥等不乏习练传统武术或武术套路经历者,传统武术或套路的习练为其搏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我国从武术启蒙转向拳击、摔跤、跆拳道其成绩优异者也不胜枚举,武术对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目共睹。

研究认为,散打将传统武术融合应从三方面践行:武术基本功、传统武术短打、传统武术拳理。

4.1 重视武术基本功——柔韧和跳跃动作是重点

武术基本功是无数武术先辈长期积累而成,对腿、胯、腰、肩、腕、踝、指的柔韧灵活性均有一定要求,同时注重腾空跳跃动作的训练,是人体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习练手段,是散打运动员技术全面性、身体协调性、敏捷灵活性的基本保障。

4.2 传统武术的融入——气、桩功、整劲、短打是核心

气、桩功、整劲、短打是传统武术与国外搏击项目的本质区别,也是体现传统武术技击文化的核心。气、桩功、整劲、短打是传统武术“内外合一”的具体表现,是增强散打中、近、零距离攻防的重要手段。气与桩合成整劲,整劲在短打中发挥核心力量,短打是终极目的,四者密不可分,相互助长。

4.3 学习传统武术拳理——提升散打文化修养、心理意境和战术思想

“理不明,艺不通”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不言而喻。学习传统武术拳理,通读武术经典是直接路径,如:戚继光《纪效新书》(之《拳经捷要篇》)、王宗岳《太极拳论》、李亦畲《太极拳谱》、唐顺之《武编》、俞大猷的《剑经》、程宗猷《耕余剩技》、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孙禄堂《拳意述真》、茅仪元《武备志》等,以及各传统拳之“拳诀”、“拳谱”、“歌要”亦是武术前辈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1]睬云从,朱凤礼,吴澹.形意拳郭云深讲义[J].精武,2003,(9):17.

[2]古修玄.梁赞一脉佛山咏春拳与古劳咏春拳[J].精武,2004,(2):41.

[3]郭清海.八极拳功法修炼特点[J].武当,2007,(12):32-33.

[4]郭树璞.太极桩法[J].武当,2004,(1):18.

[5]霍文学.霍氏八极拳精要[J].精武,2004,(3):6.

[6]李功成.董海川八卦转掌秘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6.

[7]李万斌.咏春拳的风格特点[J].精武,2003,(4):32.

[8]李志河,陈君翎.广州咏春拳秘传基本功[J].精武,2004,(3):18-19.

[9]梁亚东.现代散打[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

[10]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8):63-65+79.

[12]水火居士.形意拳三体式要旨[J].精武,2008,(2):53.

[13]唐黎标.拳式三尖相对技击攻防兼备[J].武当,2010,(6):23-24.

[14]唐顺之.武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15]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26(7):71-74.

[16]王言群.新编健身气功的理论构建[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38.

[17]武兵,王宏强.中华名拳——八极拳[J].精武,2011,(1):72.

[18]余水清.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8):75-80.

[19]于志均.中国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35,207.

[2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191.

[21]张国栋.武术劲力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28.

[22]张君.论太极拳整体劲的发放[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3]赵海军.咏春拳的发展对竞技武术发展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0):85.

[24]曾于久,陈星潭.武术散打运动30年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9,29(6):3-8.

[25]周伟良.论传统武术训练中的形神兼备与内外相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52-255.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anda in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LIU Chuang,FU Zhi-hong,XIE Xian-wei,WEI Chang-liang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field investigation,and comparative analysis,from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Sanda.The result shows that breath,stance training,entire vigor,bunt are the skil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and it has very good complementary effect with kick skill of Sanda.It suggests that Sanda training should begin with the basic skill,traditional bunt and traditional boxing theory of martial art.Through the fus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and Sanda,the Sanda culture is sublimated.It has benefit to regulate the disputes on Sanda development in the martial arts circles for a long time,make it become the name"Chinese Kung Fu",with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ushu and Sanda to communicate around the world.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Sanda;culture;boxing theory

G852

A

1002-9826(2012)04-0084-06

2012-02-13;

2012-06-18

刘创(1983-),男,山东滕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武术与散打研究,E-mail:641126887@qq.com;付植红(1968-),男,湖北仙桃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E-mail:815948603@qq.com;谢先伟(1972-),男,湖北仙桃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训练 学,E-mail:xiexianwei720411@163.com;危 常 亮(1982-),男,湖北仙桃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email:wcl113@sohu.com。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