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策略例谈
2012-09-19李林英
李林英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了四种习作指导策略,即素描训练、夯实功底;对比鉴别、辩证思维;创设情境、积累感受;形象潜移、授之以渔。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取一种或几种策略综合运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使学生从习作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指导;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C
习作教学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习作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于学问的崇尚,促进学生观察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对事情能有自己的看法,看法还很有一定的道理,并能有层次地、措辞精当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较好,他日后发展的潜能就会更大。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涉及诸多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我校课堂教学一些具体案例,谈一谈习作教学的几个策略。
一、素描训练、夯实功底
素描是绘画术语,按照美术教学的经验,要画好画,首先通过各个局部的素描来训练造型基础。这种注重基本功的起步训练法,值得作文教学借鉴。要很好地完成中年级起步习作教学,最好的形式就是素描。[2]
学生学会习作,大致要学会七种能力:⑴审题能力;⑵遣词造句的能力;⑶搜集和积累材料的能力;⑷选材能力;⑸提炼和表现中心的能力;⑹布局谋篇的能力;⑺修改文章的能力。[3]实践证明,中年级进行素描训练,可以为培养上述独立习作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牛英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习作《秋天的图画》时,采取以下素描训练:
⑴师:昨天同学们都用自己五彩的画笔,描绘了一幅幅秋天的美图。这节课我们就用语言来“画画”秋。怎样才能把景物“画”美呢?别着急,喜羊羊和美羊羊来支招。
⑵训练点一:首先要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左到右……);其次要分清主次,先看主要的、重要的内容。
示例练习:出示学生的秋景图画之一,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图上都有哪些景物?( 近处、远处、天空……)
⑶训练点二:给景物加上颜色。
示例练习:
赏图后描述“()的苹果,()的梨,()的枫叶……”
⑷训练点三:加以想象,用比喻句、拟人句,将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示例练习:
赏图后描述“枫树的叶子(红了),远远看去,就像(火焰在滚动),高高的白杨树在(哗哗地鼓掌), 秋风在(悄悄地把喜讯传送)”……
⑸综合运用:出示学生秋景图之二,用上前面谈到的方法,写一段话。
同时出示参考词语:一望无际、颗粒饱满、北雁南飞、凉风习习……
类似这样从观察到想象、从说到写、从仿到作、从单一到综合的素描形式,对夯实习作功底不无裨益。
二、对比鉴别、辩证思维
对比论证、对比猜想本是数学术语,在习作教学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中年级起步习作阶段,有不少学生习作写成流水账或笼统账。头脑中无“详略得当”、“生动具体”的概念。为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对比鉴别的策略进行引导。例如教学看图习作《文明只差一步》,出示如下两例:
A例:有一天,小明和小红去上学,他俩走着走着就看见一个垃圾箱跟前有很多垃圾,他们就赶紧去抬,不一会儿就抬完了。他们还写了一句“文明只差一步”的纸条粘在垃圾箱上,就又高高兴兴去了上学。
B例: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六毛和小Z姐姐一起走在放学的路上。他们看见路边有一个垃圾箱外堆了许多垃圾,苍蝇在上面飞舞着,阵阵恶臭迎风扑面而来。那还不是人们图省事没走近垃圾箱就扔的,结果命中率不高,全扔到了箱外。许多路人都捂着鼻子绕道而行。小Z指了指垃圾气愤地说:“谁这么缺德,垃圾箱就在旁边,也不扔准点,弄得周围臭气熏天,久而久之,垃圾箱外面的脏地污染范围越来越大。垃圾箱成了摆设。多不好。”六毛回答道:“对呀,垃圾箱只有一步之遥,一点也不自觉!”“不如我们把它收拾干净吧!”小Z说。说干就干,小Z弯下腰伸出洁白的小手捡起了肮脏的垃圾……
以上比照的出示,使其在鉴别中揣摩什么是具体,什么是笼统账、流水账,什么是书面语、方言口语……辨证认识、一目了然。
还比如王海林老师在教学《学写发言稿》时,也采取了对比猜想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明白发言稿与普通文章的不同之处;又放手让学生讨论对比竞选、获奖、慰问、联欢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发言稿需要写清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下笔胸有成竹,事半功倍,可谓是一石二鸟。
三、创设情境、积累感受
朱作仁教授多次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同一班学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为何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不好?写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感受或感受不深。感受来自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创设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因为儿童是用语言画面、色彩、声音和动作来思考的。在儿童的知觉中,似乎情感的因素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情境教学法正是顺应了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一个形象性,一个情感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刘清杰老师在教学《学写演讲稿》一课时,创设如下情境,引导学生积累感受。
⑴出示视频歌曲《我爱你,中国》,请你边听边看边想,用上“祖国”或“中国”二字说说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
学生纷纷说出“祖国,我爱你;祖国,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
我们共同的名字叫中国;我自豪,我是中国人;祝福你,祖国……”。
⑵倾听《义勇军进行曲》两首对比歌曲,视频中回放“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大庆油田生产、香港回归、加入世贸、载人飞船、长城……”等镜头。一边听,一边想:透过歌曲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感言“祖国风光秀丽、祖国文化博大精深、祖国的那段屈辱史、祖国的英雄儿女、祖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这样创设感知情境,从酝情感、找观点到选材料、学表达,步步推入,有的放矢,帮学生建立起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样下笔学生自然有感而发。
还比如刘老师在教学《续写》一课时,指导学生在想象如何写好人物对话时,创设模拟情境,穿插一段同桌“吵架撕书”的情景表演,两位好朋友将“吵”的过程演得真实具体,学生在观“战”的过程中感受到续写材料中的主人公和他们有相似之处,续写就是将他们自己的生活感受及纯真友谊进行再现和刻画。
四、形象潜移、授之以渔
掌握多样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用什么绝招把观察所得写实写活,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独特体验是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关键一步。可是写作章法是很抽象的概念,拿捏不准,学生会觉得枯燥难懂。怎么办呢?
侯春霞老师在教学六年级习作《伙伴》一课时,呈现了如下过程:师:出示人物漫画,提问:这是谁?画中突出了他们的什么?
生:是姚明、爱因斯坦……,把他们的相貌用漫画的形式给夸大了。
师:对,用夸张的手法把人物的特点放大了,这就好比用放大镜观察一样,我们写人需要这面镜子。(课件出示:用“放大镜”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师:可以用此法描述一下你的伙伴吗?
生:我来描述L同学(请L同学起立,全班同学边听边打量L。) “一双丹凤眼,一对卧蚕眉,面如冠玉,脸若桃花,一对大耳过肩,让人觉得是福星转世,又像是刘玄德再临。”
师:他除了长相特别,还是个幽默的孩子,我们请L同学来讲段故事吧!
生L:讲故事(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姿态不一。
师:这段情景被写下来了,出示描写片段(一天,才子小试牛刀,给大家讲笑话。这场面才叫混乱啊,王卓涵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狂笑不止;贾智博虽有伤在身,但还是抑制不住,大笑不止,这一笑动了伤,又操着一张因痛苦而扭曲的脸在吼“哎哟,哎哟……”;刘孟奇的眼眯成了“一线天”;陈正更是夸张,都笑抽了……”)。
生:品读片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里面写L同学讲故事简略,却很详细地写了其他同学听故事时的表现,写得很具体。
师:这是为了——
生:衬托他的幽默。
师:这叫反衬法,又一面好镜子。(课件出示:用反光镜照出伙伴的特点)
师:我们再来看Y同学写的另外一段描述。(出示片段)
生:读后谈到片段突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
师:这叫——?
生:细节描写。
师:要想观察细致入微,描写淋漓尽致,还要一面镜子。(课件出示:用显微镜突出人物的细节)……
从以上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侯老师让学生写“伙伴”是手段,学会写“人”才是目的,用伙伴这条“鱼”牵出“捕鱼”的好方法,巧妙地用“三面镜子”很形象地将描写人物常用的三种方法潜移进学生脑海,恰到好处、授之以渔,便于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取一种或多种策略综合运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习作,使习作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提高学生习作质量,让学生从习作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吕佩霞.《语文教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7.
[3]郑宏尖,王崧舟 .《小学作文教学与改革流派》[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1994.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