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2-09-19朱菁
朱菁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只靠增加阅读量,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具体的观察和积累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们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情。
【关键词】作文;生活;观察;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有句老话说: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想要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想要写得一手好文章,绝对少不了大量地阅读。另一方面,书籍是人类文明精髓的凝聚,“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成长的道路上谁都不能离开书。
但还有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正健全的教育不能只建立在书本的基础上,生活作为各种能力的重要来源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更不能终日纸上谈兵,一定要秉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让孩子们的作文在生活中吸收营养,在生活中不断锤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利用好“生活”这个巨大的宝库,就能为我们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解决题材单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些现象:暑假的日记,写的都是游泳、旅游;写父爱母爱的作文都是父母照顾生病中的自己……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这些学生的作文题材总是这样单一呢?
在这,我先说说一个有关陶行知先生的小故事。
一天,一少年向陶行知求教写作文的妙法。先生拉着他来到自己一块稻田旁边,指着一尺多高的禾苗说:“你蹲在这棵禾苗旁,仔细瞧瞧,看它是不是在一点一点地长高呢?”少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棵禾苗,许久都看不出禾苗正在生长。陶行知道:“真没见长吗?那么,春天只是个稻芽,现在怎么就变得一尺多高呢?”少年无话回答。陶行知进一步诱导说:“田里的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可是长得很慢,在短短的时间内是看不到的。学习写作也是这样,是一天天地进步,一点一滴地积累的。这进步,这积累,甚至连自己也觉察不出来。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止,勤写不已,写作经验便会越积越多,文章也会越写越漂亮了。‘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俗话说“文思泉涌”,没有生活积累的学生,他们写起作文来就像无源之水。所以,我也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告诉他们,要想作文越写越好,要想写作时不卡壳,有话可说,就得注意平时的积累。平时要多写日记多练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是家人或朋友的事;可以是外出旅游的经历,也可以是自己在放学路上的见闻;可以是电视中的节目,也可以是自己的阅读心得……总之,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寻遍生活中五彩缤纷的百花,才会积少成多,得到甜甜的果实。
二、解决内容空洞的问题
在解决了题材问题以后,我们还必须让学生言之有物。
记叙文是小学生最经常写的题材。古代文学中将记叙称为“赋”,并衍生出著名的“汉赋”这一文体。抛开汉赋的华丽,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对事物的描写是多么地细腻详尽。优秀的抒情只要一句深入人心的话便能画龙点睛,而精彩的描写哪怕是洋洋千言也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对于琵琶琴声的描写,在文字和音乐之间搭上了“通感”这座桥,让后人也能和作者一起聆听这琴声。而白居易能把琵琶琴声写得那样栩栩如生,绝离不开生活中他对琵琶技艺的了解。
但我们的学生,他们能够写出自己做的事,看到了什么东西,和他人之间的事,但是究竟怎样做的,有哪些动作;看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形状;其他人物说了什么话有什么表情,则常常没有细节的描写。这样的作文空洞乏味,怎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如此,要让学生的记叙和描写言之有物,就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
观察的方式有五种:眼观、耳听、鼻闻、嘴尝和手摸。在讲解课文或讲评范文时,我曾在学生面前感叹:“瞧,作者能运用这么多种观察方式,他的文章写得多生动啊!”然后附上一句:“大家也要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现在想想,这些东西不是想学就能学得到的,必须以亲身体验为基础。
为此,我们常常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事物,调动感觉器官。而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观察练习。比如观察苹果和梨的区别,白酒、米醋和白开水的区别,用手摸的方式辨别出自己拿的是什么,用耳朵辨别出说话的人是谁。观察后,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观察事物也将更全面更具体。
三、解决语言乏味的问题
现在流行的白话文曾经只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之语。但事实说明,大众的语言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能够不断发展的语言。
这让我想起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卖布头》。从前的那些买卖人都没什么学问,可是吆喝起来又是那样生动。卖白布时,吆喝的是:“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经洗又经晒,经铺又经盖,经拉又经拽,是经蹬又经踹”。卖德国青时,又说:“怎么那么黑,气死张飞不让李逵,赛过唐朝的黑敬德哩吧,在东山送过炭,西山挖过煤,……外号叫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不怕洗,它不怕淋,它不怕晒呀,任凭你怎么洗,它不掉色呀!”没有引经据典,全是生活的语言,虽然是吆喝,却像说书似的耐听。他们从哪里学的呢?正如侯大师所说,从没有做买卖的培训班,全是从生活中学来的。
很多学生都有小小的摘抄本,我认为摘抄本不仅可以摘抄书本中的好词好句,还能够记下生活中的语言,比如对话中的,电视节目中的……还有许多歇后语和成语,有了语言环境,将会比单调地堆积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掌握。时常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语言,互相评价一番,也是一个借鉴和吸收的过程。
四、解决情感淡薄的问题
我相信,一个感情淡薄、茫然冷漠的孩子,是写不出好作文的。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他们的情感。“言为心声”,没有感情的人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因此,写作不仅是智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和情感有关的写作要作为一个特殊的题材进行关注。
对于孩子,我们要让他们去体味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人性的闪光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他们的周围充满着爱和温情,可是许多孩子还不能够深有体会。因此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常常观察:周围的人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他们为我们做了什么。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积累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将内容比较有新意的文章在班上进行朗读,交流。做到了这些,学生们的情感就会慢慢地丰富起来,懂得感恩,也才会懂得珍惜。
除此以外,社会上的现象也可以是课堂上进行讨论的内容。比如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等等。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他们的事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还有近年来,全国上下几次大规模的“赈灾”活动。我们可以适当地结合这些活动,及时引导学生去体会社会的爱,同胞的爱,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他们的情感也会渐渐丰富起来,写出的文章也才能感人至深。
华盛顿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我们不能将学生困在“象牙塔”里默默地做学问,不能让他们的文章变成“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从他们的长远发展来看,了解人、了解生活、了解世界的人才是真正有能力、有见识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章。我们也看到许多作家都并非中文系毕业,他们之所以能写出好作品,不仅是文学功底好,更重要的是有对生活的深厚积累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厚积薄发才会成功,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吧,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情。愿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和他们的心智一起,在生活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