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高师美术教育失落的人文精神:美术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研究

2012-09-19郝亚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美术学人文美术

郝亚丽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素养从字面内涵表述的意义看,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为人文,一为素养。前者多指人文知识,一般体现为历史、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后者为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认识与实践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人文素养是个体在长期生活、学习中不断获取人文学科知识,逐步形成的人文知识结构,以及在实践中有关人文知识内涵的行为能力的综合体现。虽然具备人文知识未必都能具备人文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了解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是探析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可逾越的重要一面。人文素养一般包括知识、修养、行为能力三个层面。本文从人文态度和人文能力切入,调查美术学专业学生对人本身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程度,对生死、幸福、生命意义、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入手进行调研。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凝结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并以其自身独有的学科特点彰显着人文精神最真切与最本真的核心理念。近些年来,在美术教育的政策文件或学术论文中,“人文”一词屡见不鲜,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都在开卷之页的课程性质中明确表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高等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全国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培养规格之一,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的美术学专业学生。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文素养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一向重技能轻理论的“技能至上”的高等美术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甚至成了无人问津的盲区,这势必会直接影响到高师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未来美术教师的素质。

笔者在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美术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学生大多美术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学习常囿于狭小的“专业”视野,价值观偏失等方面。

为了使研究更全面、准确、科学,笔者就此问题以一所本科学校的美术学院为个案展开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组织人员对全院大二至大四的120名美术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发放问卷40份。问卷内容涉及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行为能力三个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为91.7%。

二、美术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人文知识储备普遍贫弱

表1 人文知识储备调查合格率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人文知识储备状况普遍较差,局部特点表现为:美术专业领域知识成绩好于非美术专业领域;高年级人文知识储备状况好于低年级学生。例如低年级学生甚至连“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雕塑作品《大卫》的作者是谁?”一题,只有2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而这些学生在高考阶段都曾经画过大卫的石膏头像或五官局部,这一方面说明学生人文知识储备较少,另一方面说明高师教育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需加强。美术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等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调查还显示80%的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美术高考体制的影响

虽然人们改革美术高考弊端的呼声不断,但目前成效不佳。综观全国的美术高考现状,从考试(包括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试卷的评价体系)到考前教育都体现了反人文性的一面。就高考题目有学者总结了几个点颇能说明问题:内容的狭隘性切断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文化语脉;题材的规定性剥夺了学生感知丰富生活的权利;标准的划一性阻碍了学生多样性的个性发展;制作的机械性助长了学生反美术人文性成长[1]。另外美术高考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偏低。有统计显示,2005年高考中,七百五十分的试卷,能考到二百多至三百分就能进入一般的美术院校[2]。此次调查中,有63.6%的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才选择学习美术,这种现象在全国也较为普遍。这就导致了美术学专业学生文化水平先天不足,加之在高考阶段接受了被“异化”的考前“专业”培训,切断了美术这一人文学科生长的文化语境,硬生生地被沦为了单一的机械制造。在这种高考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自然先天缺乏人文素养。而这样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不加强人文素养的学习,必然会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2005年在长沙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在美术理论测试环节,有将近四分之三的教师成绩不及格。

2.高师美术教育缺乏人文性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上,我国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从诞生之日就带有浓厚的“美院色彩”。课程设置的重点集中在“技法”类课程上,而一些人文性强的课程如美术鉴赏与批评、艺术美学、中外哲学、艺术名著文献导读等课程却少有涉及。即使课表中有少数的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史之类的课程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大多为了应付课程考试而学习,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低效学习甚至无效学习。二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调查中78%的学生认为大学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需要改善。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掀起了研究和探究美术教学方法的热潮,而反观高师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却显得单一和落后。教师普遍缺乏研究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热情,在教学中不顾课程特点一味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师主导型方法,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无法从学生的态度、情感中构建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试想,学生在这种缺乏人文氛围的课堂上,如何体验人文性,又如何将人文精神贯彻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三是课程内容过多囿于学科本位,缺乏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未能体现在文化情境中的美术教学。

(二)人文态度

表2 选择美术学专业的原因

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人文态度调查涉及专业选择影响因素、所学专业和美术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人文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从调查的结果看,超过半数的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差而选择美术专业,只有19.1%的学生是因为爱好而选择美术专业的。可以看出学生迫于“现实”的压力而无奈地选择专业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较低。50%的学生在进大学时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多数学生表示对大学学习生活很迷茫,无法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中,80%的学生希望今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认同度较高,但都表现出对自己能否成为美术教师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认为美术教师职业岗位竞争激烈,自身素养有待提高等。而在关于人文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时,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关系比较大,尤其是毕业班正在经历实习的学生更能体会人文知识、人文能力跟专业关系密切。只有低年级少数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与专业发展无关。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低年级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欠佳,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和提高。这说明学生能较为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观诉求。

(三)人文行为能力

表3 人生价值观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课外生活等方面。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调查中,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的题目中,选择无私奉献的学生仅占30.9%,从访谈中得知许多学生认为奉献是很落后,是“傻”的选择,他们更愿意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再去奉献。这说明学生价值观较为功利化,信仰缺失,实用主义倾向较重。原因是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在这方面的作为较少。在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中,20%的学生表示不愿和别人主动交往,15%的学生感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不知如何与别人交往。经常为一点小矛盾就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在课余生活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自己课余接触最多的是电脑和手机,目的主要是聊天、打游戏、查资料、看娱乐新闻等。在一年级学生中,67%的学生没有参观过博物馆或美术展览馆,40%的学生没有去过图书馆或阅览室。只有不到10%的学生经常去图书馆。

三、提升美术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多维路径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而对于今后将成为美术教师的美术学专业学生而言这更是一项必备素养。在目前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下探讨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提升美术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可以尝试从改革美术高考、优化高师美术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努力三方面入手。

(一)改革美术高考——增强美术高考的人文性

就前文分析的高考人文性缺失的原因来看,要想从生源水平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改革美术高考这一环节。因为美术高考是考生学习的导向和风向标,高考和考前教育缺乏人文性不仅会使学生缺乏人文素养,也会影响他们日后对人文素养的看法和选择。其次在考试方式上可增强素描、速写、色彩等基本技法科目测试灵活性,仅仅在写生、默写的方式里考察未免过于单一,不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表现力。另外应相应增加文艺知识类的考试内容,如美术史、美术理论、美学、艺术概论等常识知识测试。自文艺复兴起美术就被视为一门人文学科,单纯的技法考试和功利性极强的应试高考教学很难引领学生在更宽泛的艺术感受中认知美术、学习美术。

(二)优化高师美术教育

1.增强美术技能学习的人文性

美术学习离不开技能训练,技能是心理学的概念,是通过长期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3]。技能体现着美术的本体价值,技能本身并不缺少人文性,关键是在教育教学中,技能学习被认为地“非人文化”了,导致了对技能价值判断的偏失。因此在高师美术技能教学中应将技能学习融入到广泛的人文情境中,而非为技能而技能。美术技能和技法的学习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形象感知力、记忆力、动作协调能力,也可以把技能学习视为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善、个性形成的重要方式。因此有人指出“美术技巧也是达至人格内在超越的一种途径,美术技巧的学习本身具有某种不悖于人格发展的一般意义。[4]”

2.改革高师美术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

高师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如今基础美术教育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中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它将使我们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与媒材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在当代的美术教育中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已是一种特征。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美术教育已经表示出这一特征了。[5]”这就对高师美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增强人文类课程设置方面的更高要求。令人欣喜的是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我们看到增加了“美术与人文教育”这一学习领域,必修课是《文化艺术名著导读》,也包括了《艺术社会学》、《视觉文化与传播》、《世界文化遗产》等选修课程,相信这些课程的开设将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对此类课程产生“空中楼阁,学之何用”的疑问,建议具体教学可从基础美术教学出发,多将此类课程与基础美术教育发生联系,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环境中展开学习。同时高师教育中也应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可观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3.增强价值观引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生营造校园人文氛围也是高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显性和隐性的教育中提高其人文素养。例如开展文艺社团、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赛事、举办人文知识讲座、读书节等活动,都能让学生在身处人文氛围、感受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历练人文素养。调查中高达90%的学生对学校人文氛围不满意,建议学校增添人文设施和景观,针对这一点学校应增加必要的人文景观、文艺宣传栏等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心灵、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隐性教育功能。

(三)学生应加强自觉学习和自主努力

人文素养的形成不但与外因关系密切,同样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自觉学习和自主努力,这是形成人文素养的内因所在。美术学专业学生应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兼顾人文知识的储备,积极拓宽自己接触、学习人文知识的渠道,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对人文素养的自觉追求。唯有此今后方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

[1]高细媛.论高考美术技能教学的反人文性[J].中国美术教育,2007,(3):13-14.

[2]沈传胜.美术教师的文化素养亟待提高[J].中国美术教育,2006,(5):17.

[3]杨清主.简明心理学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153.

[4]贾勇.美术教育断想之二[J].中国美术教育,2007,(3):15

[5]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视界[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7]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宁: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美术学人文美术
湖州师范学院美术学学科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作品(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