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现状调查*
2012-09-19叶翔
叶 翔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一、问题提出
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良好发展为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正式提出将“社会”作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并明确了“社会”范畴的教育目标以及指导要点[1],从宏观政策上给予了支持和指导。各级各类幼儿园也陆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逐渐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尽管如此,从《纲要》颁布实施五年以来,相对其他几个领域来说,对于幼儿社会教育的研究及调查依然显得十分薄弱。本文试图就我国部分省市的幼儿园进行抽样调查,以图了解目前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整体现状,特别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健康良好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目的在于尽可能全面、真实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现状,所以在选择研究调查对象时考虑最大限度地覆盖研究现象中的各种不同情况。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标准:
1、幼儿园类别:抽样对象涵盖国有公办园、国有民办园、以及私立幼儿园。其中既有省级示范园、也有市级示范园、还有无级别幼儿园;
2、幼儿园的区域:所选择的幼儿园分别来自我国的中、东、西部(包括市区和郊区的幼儿园)。具体来说,有广东省深圳市2所幼儿园、东莞市1所幼儿园、中山市2所幼儿园;湖南省长沙市2所幼儿园、株洲市2所幼儿园、岳阳市1所幼儿园;西藏地区拉萨市1所幼儿园、日喀则地区1所幼儿园、林芝地区1所幼儿园;北京市1所幼儿园。对上述幼儿园的小、中、大班主要负责老师(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或走访调研。样本计14个幼儿园42个班级。
(二)研究方法
基于研究者的网络资源(毕业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幼儿园)以及承担实习、教学培训(西藏骨干幼儿园教师班培训)任务的便利条件,本研究主要采用邮寄或直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同时辅以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补充。由于基本上采取委托熟悉人士发放并回收的方式,此次共向湖南、北京、广东、西藏四地14所幼儿园发出问卷42份,并全部回收,回收率达到100%。
(三)问卷设计
本问卷主要由幼儿园社会教育基本问题入手,从认知度与观念层面、幼儿园社会教育开展现状(包括开设与否、时段、课程、教师、教学方式与方法)、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困难三个方面设计了17道问题,其中包含三道开放式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对幼儿社会教育认知度总体较高,但还存在地域差别。在幼儿教师观念中,社会教育被认为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问卷呈现上的总体情况来看,有超过三分之二(约占66.9%)的幼儿园及教师对于“您对幼儿园社会教育有所了解吗?”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除去西藏地区(全部选“不清楚”C)外,那么其他地方选择“有”(A)的幼儿园高达84.8%。由此说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对幼儿社会教育的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别。与此相关的问题设计有“您认为社会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要吗?”从统计结果来看,全部样本幼儿园都选择了“重要”(A),占100%。这也充分反映出在幼儿教师观念中,社会教育被认为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从全国范围来看,幼儿园普遍开设了社会教育领域课程。但是,在幼儿园整体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偏低,在具体课程的安排时段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主要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并做出智能响应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市政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智慧化;②市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智慧化。市政硬件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建设主要是城市道路的给排水管网建设、燃气管网建设、道路建设以及照明系统建设等。市民通信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无线城市、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云计算中心,方便市民的生活。
表1 幼儿园社会教育开设基本情况(单项选择)
从表1呈现出来的四项问题的调查及统计结果,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目前社会教育开设的一些基本情况。具体来说,幼儿园目前开设社会教育活动的很多,42个样本幼儿园中,选择“有”的占95.2%。如果仔细比较,我们发现在西藏地区幼儿园中对“社会教育活动”回答“不清楚”的在第六题中也选择了“有”,这也说明在很多幼儿园即使开设了社会教育领域课程,但在幼儿教师的观念中对社会教育的内涵依然模糊。
在“贵园目前开展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多吗”和“与其他四大领域课程(艺术、语言、科学、健康)相比,社会领域课程是不是开展得最少的”有较大的吻合度,都一致地反映出社会教育活动在目前幼儿园整个课程体系中偏低,具体来说,有80%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开展得不多(包括“一般”与“少”);有79%的幼儿园开展的社会领域课程与其他四大领域相比是最少的。
在“班级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安排时段”来看,71.2%左右选择“没有特别规律”。而选择在“上午”,下午的分别占22.7%,6.1%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对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安排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总的来说,从上述四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来看,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在目前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相比其他四大领域的教育活动来说,并未受到同等重视。
(三)从微观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对幼儿的能力培养来看,基本上还是将“养护”作为主要的培养重点,而没有对社会教育活动的重点内容,比如亲社会行为品质、社会规范、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突出体现。
表2 对幼儿园应开设社会教育课程的认识(多项选择)
表3 幼儿园开设社会教育活动情况(多项选择)
表2中呈现的是幼儿教师主观意识中的社会教育课程的理想模式。在题目“认为在幼儿社会教育中,应着重对幼儿的哪些方面进行培养?”来看,选择D“良好的自理生活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占76%;而选择A“正确自我意识的发展”,B“亲社会行为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C“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的各占 40.4%、45.2%、45.2%(多项选择)。由此说明,大部分幼儿教师把幼儿社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自理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而把幼儿社会教育真正的重要方面“亲社会行为和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有所忽略,说明幼儿教师对于“社会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
这种反映在观念上的社会教育课程设置,与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设置实际存在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从表3来看,在幼儿园实际开设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同样体现出对D“自理生活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视(88%),而“B人际交往能力”C“行为规范,亲社会行为品德”则同样占较低的比例(50%左右)。另外从小、中、大班的社会课程设置来看,并未从幼儿的年龄和实际水平出发开展合理、科学的社会教育课程,有85%的幼儿园在社会课程设置上没有明确的年龄班的区别和侧重点。上述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国内目前的一些研究具有大体相似的结论[2]。
(四)在采用形式和具体的教学方法方面,并不存在一致性。体现在采用形式上的“渗透”特点与具体教育方法上的“语言传递”传统方法的冲突。同时,对于组织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以及采用强化评价法,总体上持消极或不支持态度。这些都与幼儿教师的社会教育活动技能总体上的欠缺有一定的相关。
表4 对理想中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模式的认识(多项选择)
表5 被调查幼师经常采用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形式(多项选择)
本问卷从教师的观念层面与现实层面调查了关于采取何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相关问题。表4,表5基本上呈现了调查的结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在观念层面和现实层面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契合度。以“渗透”为关键词的“B”项和“D”项成为教师选择的重点。而“组织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及“游戏”较少被教师采用。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较之于观念层面,在教师的实践教学层面对于渗透方法的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似乎预示着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社会教育教育的实践并不容易。而且具有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来替代社会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同样反映在本问卷的另外一道题目的结果上。此题试图调查“将社会单独列为一个领域的课程是否合适?”,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把社会单列为一个领域的课程合适的与不合适的各占一半左右。由此可以反映出,对于社会教育作为单独开设的一门课程,它的重要性及有效性存在较大分歧。这正印证了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来替代社会教育的倾向。
表6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多项选择)
表7 对理想中的幼儿园社会教学方法的认识(多项选择)
本问卷在“教育方式”设计的基础上,从更微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进行了调查。表6,表7统计分析的数据同样体现出教师观念层面与教学实践层面的分离。“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中,选择项A语言传递法(谈话、讲评、讨论)成为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一项,达81%。而C角色扮演法,D行为练习法,E移情训练法所,B强化评价法分别占57%,50%,33.3%,4.7%。由此可以看出,在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方面,强化评价法成为一种被很少采取的方法,行为训练法也相对较低。在教学方法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方法——语言传递法为主。在教师观念层面,认为最适合组织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方法中占有比例最高的,并非“语言传递法”(50.8%),而是“角色扮演法”(约71.2%),这说明在教师对社会教育活动采用方法的认识和幼儿园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同样,强化评价法与移情训练法基本没有受到重视。
对于“强化评价法”的盲目排斥以及对“移情训练法”缺乏关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社会教育具体方法的使用上,具有对组织社会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解表浅化的倾向。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观念层面对于社会教育活动认识的不足,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教育活动技能的缺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问卷调查题目“您是否设计并组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参加过教学竞赛?”回答的情况来看,选择“没有参加过”的比例高达85.7%,这清楚地反映了幼儿教师对于组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技能与艺术缺乏自信。同时也说明了目前幼儿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能力方面的欠缺。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有待我们另文详细讨论。
(五)在幼儿教师看来,来自于(领导家长等)支持体系薄弱成为制约社会教育活动更好开展的最大障碍,同时,教学方法的单一以及评价体系的不明确也被认为是重要影响因素。
表8 教师眼中所认为的幼儿社会教育活动面临的最大困难(单项选择)
在问卷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教师眼中所认为的幼儿社会教育活动面临的最大困难”的调查。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制约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健康开展的最大困难在于领导、家长支持体系的薄弱(62%)。其次,对于“教法单一”一项也有23%的教师认同。至于“内容陈旧”、“评价体系不明确”则所占比例很低,分别为8%,7%。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待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认识方面,来自于大环境的推动非常重要。另外采取有特色与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也是应该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建议
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全国范围内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尽管这种调查取样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可以依此调查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为依据,为促进幼儿园社会教育健康良好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统一观念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保障
社会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一线教师等统一观念,步调一致。但现实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性意见与纲领,但在全国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落实,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广大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行同虚设,只有建立健全社会教育的课程管理体制,对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统一的监督与管理,使课程的管理、实施、评价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只有在正确的宏观教育管理与指导下,在正确的办园思想的指导下,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社会教育的开发与实施,避免社会教育的随意和无序,在全国范围内,使每一所幼儿园都能在一个促进社会教育的大的制度环境中展开社会教育。
(二)以幼儿教师专业培训为前提,建设具有专业素养的基层社会教育师资队伍
社会教育能否得到科学有效的实施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紧密关联。从前文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社会教育开展不力的一个前提原因在于幼儿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换句话说,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幼儿社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因此,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幼师学校必须帮助幼儿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明确幼儿社会教育的目的、涵义、内容、方法等,提高社会教育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技能、方法与策略,从而缩小观念与实践之间的落差。同时还要鼓励幼儿园积极探求富有本园特色的幼儿社会教育模式,力图实现园所社会教育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成长同步提升,最终建设具有专业素养的基层社会教育师资队伍。
(三)以社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倡导社会教育课程的园本开发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注定因其鲜明的实践性,而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具有相当的难度。这是社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种具有实践取向的社会教育,其课程开应该充分倡导园本开发,也就是说实现幼儿园在社会教育活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当然,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避免其他四大领域的过分渗透,或者以其它领域课程的简单变形实现对社会教育课程的替代。总之,社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是幼儿园社会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只有立足于园本课程的创生与整合,社会教育才有可以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以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为纽带,建立稳固、持久的社会教育支持系统
我们知道,社会教育本身就是为幼儿今后能顺利、快速地适应社会而生成的教育活动。所以,幼儿园之外的家庭、社区就必然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力量。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三个重要的环境,入园后的幼儿同时受到家庭和幼儿园两种环境的影响,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而“社会”往往因为孩童的年龄特征而处在一个暂时被“悬置”的状态。目前随着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实施社会教育也就成为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原有社会教育内容的增添。”[3]如何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协调一致,建立促进社会教育的合作纽带,其实也是长期以来幼儿教育一直关注的重点,只不过,如何在这种合作纽带的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建设稳持久的社会教育支持系统,是需要认真考虑并付诸长期实践的。
[1]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施行)[S].2001.
[2]廖莉.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现状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3]全国幼师工作协作会组编.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