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生课程设置中地域文化的思考

2012-09-18汪灵灵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课程设置留学生

汪灵灵

留学生课程设置中地域文化的思考

汪灵灵

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也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增大文化的比例,特别是适当地增大一些区域文化的比例,这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同时,也对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留学生;课程设置;区域文化

汪灵灵/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副教授,硕士(辽宁大连116002)。

一、引言

在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世界各地来华留学的人数显著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611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面对如此庞大的留学队伍,一方面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禁要深思,各高校留学生教育中的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否能适应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来华留学人员的需求?李杨(1999)曾指出经贸方向的培养特点有三:符合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学生需求。现在看来,这一准则也适用于留学生的培养。面向未来,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将如何教授,教授什么,具体来说,也就是如何在传统的听、说、读、写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合理的课程设置。

二、留学生课程设置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高校以听、说、读、写分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基本成熟并趋于稳定,而且几乎延至当今。分技能设课对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优势,但这种强化式的训练毕竟有着一定的模式,受限于教材,缺少一定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同时,过分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少。下表是近年来我院的课程设置情况。

语言进修生的课程设置

初级低班 初级高班 中级低班 中级高班 高级班基础(10~16课时)精读(8课时)听力(6~8课时)基础(10~14课时)精读(8课时)精读(8课时)报刊语言基础(4课时)口语(4课时)听力(4课时)听和说(6课时)听和说(6课时)阅读(4课时)口语(4课时)口语(4课时)阅读(4课时)翻译(2课时)写作/汉外互译(2课时)

本科生课程设置的内容基本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开设了相应的知识课,以及增设了中国简史、中国文化、名胜旅游、二胡、剪纸等公共选修课。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不仅我院,其他院校也基本相同)中可以看出,我们主要是强调听、说、读、写单一技能的训练。当然,在初级阶段,以至于中级阶段这种技能的强化是必不可少的,但在高级阶段,学生已完成了基本语法框架的建设与一些词汇的累积,再继续强化语言技能就很难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应该考虑适时地增加一些文化元素,语言本来就是文化的反映,有了文化的背景,学生就容易理解、接受,从而提高汉语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很难看出文化因素在比例上的增加,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似乎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更多地强调了语言知识技能。即使有一些文化方面的教学,也主要体现在开设了一些如阅读、报刊阅读、选修课等课程的形式上。我们倡导的是语言与文化的真正交融,即以文化的视野提升语言教学,以语言的教学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习得。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课程设置似乎应该进行改变。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据有关调查统计,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更希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地域文化知识,以便于将来在当地开拓事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也应适当地考虑增加一些地域文化元素。

三、东北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地形地貌独特,自然资源丰富

东北地区地形、地貌独特,总体来说,区域内包括由东部的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以及偏西南走向至西辽河上游形成的“马蹄形”的山地;我国最大的平原——松辽平原,著名的世界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三大河流和近三千公里的海岸线。土地肥沃,四季分明,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二)多民族共存共融,黑土文化独具魅力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是多民族共存的地方,历史上曾经有多个帝国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共存造就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存,从而形成了东北地区多元文化共融、豪放又开放的民族性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于文化共融中演绎出了别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以及独特的艺术形式,如现在喜闻乐见的东北大秧歌、二人转、小品等。独特的黑土文化在现代的中国也独具魅力。

(三)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有30处自然与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辽宁有6处名列其中。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上,辽宁推出以九门口长城、沈阳故宫、盛京三陵、“高句丽”遗迹等为代表的总计6处世界文化遗产组成的世界遗产旅游等20多条特色游线路,作为北方城市的旅游品牌,吸引来自国内及世界各地的八方游客。此外,东北三省还联手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了如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市组成的东北三省四市旅游线路来打造特色产品。总而言之,东北三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同时,随着中央“振兴老工业基地”及“五点一线”的战略战策的推出,东北地区将发挥出极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四、地域文化与课程设置

王金祥(2005)曾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形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必定会产生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需求。同时外国留学生的增多,又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化地位。”为了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好地介绍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增进区域感情,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引进地域文化元素。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一)增设区域文化课程

以大连为例,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及现代都市的独特魅力,大连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的留学生。根据我院对留学生的不完全统计,50%的学生想多了解大连的经济发展,以便将来回国能从事对连贸易,有30%学生表示愿意留在大连工作,有10%的学生表示毕业后准备在大连开发区等开设工厂或公司。因此,本科学历教育课要考虑结合专业方向,增设区域课程。如,经贸专业方向,我们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增设东北经济介绍、当地经济介绍、物流学等课程;文化专业方向,可增设东北民俗课或在中国民俗授课中着重介绍东北民俗,在普通话与方言课中以东北话为重点介绍东北方言,也可结合地域特点,比如大连地区可介绍海文化等等。此外,在公共选修课中也可以讲座的形式开设东北文化、东北经济、黑土艺术等课程,进行集中授课。

(二)教学中加大区域文化比例

在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区域文化意识,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处理,适时地加大区域文化的介绍比例。比如,可以作为文化小常识在教学中适时地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可在讲解课文内容、生词时适时地引入区域文化,也可为学生放映一些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等。

(三)组织学生进行区域文化实践

此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当地或东北区域内进行语言实习或实践。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可以开发适合自己院校特点的旅游体验项目;也可通过高校间的联合,让学生去兄弟院校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可请东北地区的知名艺术团体为学生做表演、搞讲座等等,总之,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从而增强文化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近年来,来华留学人数的迅猛增加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的的发展稳定、经济繁荣程度对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很多人把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潜力、交通旅游环境等看成是选择学习汉语的重要标准。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想尽办法打造自己的区域特色,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本地学习汉语。东北地区有着天然独特的区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也拥有众多的留学生。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加大区域文化的介绍与引导无论对学生还是区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东北文化概述 [EB/OL].中国华文教育网.http://www.hwjyw.com

[2]李杨.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3]王金祥.论区域经济发展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2005,(2)

[4]黄松筠.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5,(6)

[5]汪灵灵.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文化教学模式研究报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中图分类号:G642

B

1671-6531(2012)11-0105-02

:姚 旺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课程设置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