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凤丹’体细胞胚发生技术1)
2012-09-18朱向涛
朱向涛
(浙江农林大学,临安,311300)
王 雁 彭镇华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律春燕
(胶州市少海发展管理处)
郑宝强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芍药属名贵观赏和药用木本花卉,花大而美,有“花中之王”的美誉[1]。牡丹的组织培养已经有大量研究[2-7],但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再生体系。体细胞胚胎发生具有数量多、繁殖速度快、结构完整、植株再生率高、不受季节影响等特点,是植物大规模无性繁殖的一种主要手段[8],有关牡丹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较少,且体细胞胚诱导率较低[9-11],对本研究材料‘凤丹’来说,仅在周秀梅[12]论文中有所研究,但体胚诱导率较低,仅为12.5%。本研究以‘凤丹’不同发育时期的合子胚为材料,通过调整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研究适合牡丹体细胞胚发生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建立牡丹体细胞胚发生体系,为牡丹体胚的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根据‘凤丹’花后天数,分别选取牡丹种子,采回后放入冰箱内4℃保存备用。分别以种胚、子叶、胚轴为外植体,种子采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花卉中心试验基地。
无菌处理:牡丹种子剥去最外层表皮,用自来水冲洗2 h,洗去表面黏液,之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0%酒精灭菌30 s,无菌水冲洗3~5次,然后用2%Na-ClO灭菌20 min,无菌水冲洗3~5次,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之后用镊子和解剖刀剥取幼胚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利用上述方法将胚接种在MS+蔗糖30 g·L-1+琼脂7 g·L-1上培养20 d左右,培养后切取胚轴和子叶作为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
分别用花后80、90、100、110、120 d 的牡丹种子种胚诱导体细胞胚,每个时期完成3次重复,采回外植体后立即进行灭菌接种,先后分5次完成试验。
利用种胚、胚轴、子叶等不同外植体对体胚进行诱导,研究不同外植体对体胚诱导的影响,每种外植体完成3次重复,种胚培养如上述方法进行,胚轴和子叶培养在种胚培养20 d后分别获取进行试验。
利用0、30、60、90、120 g·L-1等不同质量浓度蔗糖浸泡种胚2 h,灭菌后接种到培养基上,观察不同蔗糖质量浓度处理对体胚诱导的影响,每个质量浓度完成3次重复。
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表1),每个培养基组合完成3个重复,用花后110 d的种胚为外植体。每种培养基加入蔗糖30g·L-1,琼脂7 g·L-1。
表1 正交试验设计
培养基配制与灭菌:种胚发育时期、不同外植体、不同质量浓度蔗糖等因素对体胚诱导影响的研究均接种在 MS+6-BA 2.0 mg·L-1+2,4-D 1.0 mg·L-1+蔗糖 30.0 g·L-1+琼脂 7.0 g·L-1培养基上,黑暗条件下培养20 d后转到光暗交替(光照∶黑暗=12 h∶12 h)条件下培养,接种后70 d观察试验结果。所有培养基的pH值为5.6~5.8。
培养条件及培养过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花卉中心组培室,温度20~25℃,光暗交替条件下,光照强度为 30~40 μmol·m-2·s-1。刚接种后在黑暗条件下培养20 d,之后转入光暗交替条件下进行培养。每周观察1次种胚的生长情况,及时剔除污染植株并记录。每隔30 d转接1次。
培养1周后观察外植体污染情况,记录数据,计算污染率和褐化率,诱导70 d后统计产生体细胞胚的外植体的数目,统计体细胞胚诱导率,所有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利用spss17.0针对胚发育时期、不同外植体、蔗糖处理不同时间等因素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育时期对‘凤丹’体胚发生的影响
不同发育时期种胚的发育情况不同,从表2可以看出,部分种胚接种到培养基后无明显生长,保持原有胚的形态不变,随着种胚成熟度的增加,无生长的现象逐渐降低,在花后120 d和花后110 d种胚无生长现象较低。污染数量随生长期延长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花后80 d的外植体污染数最多,而花后120 d的外植体无污染。不同时期种胚生长的部位不同,随着种胚成熟度的增加,胚根伸长的个数都有所增加,在花后110 d胚根伸长数达到最大。而在花后80 d,胚根伸长数最少。子叶生长数量随着花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花后110 d子叶生长数达到最大,而花后80 d子叶生长数最小。体胚诱导数随着花后生长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花后110 d达到最高,诱导数为13.00个,而在花后80 d体胚诱导数仅为5.00个。可见体胚诱导选择发育时期在花后110 d的种胚诱导效果最好,体胚发生率最高,为33.00%。每个发育时期都能诱导出体胚,但不同时期诱导率有所差异。
表2 合子胚的发育时期对‘凤丹’体胚发生的影响
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体胚发生率与发育时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体胚发生率随着种胚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花后100、110、120 d 3种成熟度体胚诱导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花后80、90 d体胚发生率差异性不显著,但花后80 d和90 d与其他3个时期体胚发生率差异性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花后100 d为体细胞胚诱导的界限,体细胞胚发生率在100 d前后呈现显著性差异,因此,在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选择花后100 d以后的种胚更有利于体细胞胚发生,而相比较而言,110 d的种胚诱导体细胞胚的个数最多,因此,选择花后110 d的种胚最好。
2.2 外植体类型对牡丹‘凤丹’体胚发生的影响
外植体类型不同体胚诱导效果有所不同,总体上来看,利用种胚、胚轴和子叶均能诱导出体细胞胚,但诱导率差异显著(表3)。
表3 外植体类型对‘凤丹’体胚发生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3种不同的外植体类型,体胚诱导率有所不同,总体上看,种胚的体胚诱导率最高,而胚轴的诱导率次之,子叶的诱导率最低,最高诱导率为33.00%,而最低的诱导率为8.00%。方差分析可以看出,种胚的体胚诱导率与其他2种外植体的差异显著,而胚轴和子叶的体胚诱导率差异不显著。在利用种胚诱导体细胞胚的过程中,利用种胚直接诱导要好于利用胚轴和子叶进行诱导。
试验过程中发现,种胚在产生体细胞胚的过程中会发生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最初将胚接种在培养基上时,胚呈现白色,2片小子叶紧密结合(图1A),之后胚2片小子叶开始慢慢开口(图1B),此时,胚颜色仍为白色,之后在培养基中营养的作用下,胚的体积逐渐增加,子叶开始慢慢长大,而胚根部位慢慢变粗,整个胚的颜色仍为白色,但颜色稍微加深,呈现乳白色(图1C),之后,随着生长子叶的边缘呈现浅红色斑点,而在子叶的基部呈现浅绿色,整个胚呈现淡黄色(图1D-E)。之后种胚的子叶部分开始变绿,而胚轴部分只是增粗,颜色未发生变化,仍然为白色,子叶不断伸长,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伸长靠近培养基的一片子叶生长缓慢,远离培养基的一片子叶生长较快,胚基部出现浅红色或白色透明愈伤组织(图1F),此时可以进行胚轴和子叶分离分别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胚轴部位开始出现体细胞胚的结构(图1G-H)。对种胚经过20 d培养后形成的组织(图1I)进行切割,将胚轴和子叶分开培养,诱导体细胞胚。结果表明,胚轴和子叶在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后,容易形成愈伤组织(图1J),通过愈伤组织诱导进一步形成体细胞胚(图1K-L)。
2.3 不同质量浓度蔗糖预处理对牡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对照试验的体细胞胚发生率较低,随蔗糖质量浓度的提高,体细胞胚的诱导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质量浓度为90 g·L-1时,体细胞胚的发生率达到最高的38.00%,而未经蔗糖处理的体细胞胚的发生率为32.50%,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各种质量浓度的蔗糖处理体细胞胚发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可以看出利用蔗糖预处理要比没有经过预处理的效果要好。因此,利用花后110 d的种胚诱导体细胞胚时,最好用90 g·L-1的蔗糖溶液处理2 h后再进行接种,有利于促进体细胞胚的产生。
2.4 培养基类型对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出,所有培养基上都能诱导出体细胞胚,但是不同培养基诱导体细胞胚的数量不同,诱导率差异较大,总体上看,2号培养基诱导效果最好,体胚诱导率达到38.33%,其次是3号培养基。而7号培养基的诱导率最低,为15.83%。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2号培养基与其他各培养基差异显著。因此,2号培养基 MS+2,4-D 2.0 mg·L-1+6-BA 2.0 mg·L-1+蔗糖 30 g·L-1+琼脂 7.0 g·L-1是最佳培养基。其他各个培养基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表4 不同质量浓度蔗糖预处理对‘凤丹’体胚发生的影响
表5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牡丹‘凤丹’体胚发生的影响
表6 各因素极差分析
从各因素极差分析表(表6)中可以看出,对于体细胞胚诱导率,3因素中极差最大的是A(培养基)因素,为0.102,因此,为主要影响因素,而 B(2,4-D)为次要影响因素,极差最小的是C(6-BA),为0.036,影响因素效果最小。所以,不同培养基对牡丹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效果最大,而影响因素最小的是植物激素6-BA。从最大值上看,A因素的第1水平、B因素的第2水平和C因素的第2水平值最大,从而得出,各种因素的最优组合为A1B2C2。即各种因素的最佳组合是MS+2,4-D 2.0 mg·L+6-BA 2.0 mg·L-1,此组合为2号培养基组合。
对不同培养基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3种培养基中,MS培养基是最好的培养基,而DKW和WPM比MS效果稍差,且两者差异不显著,而MS与后2种培养基差异性极显著。2,4-D的不同质量浓度中,随着质量浓度的提高,体胚诱导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质量浓度为2.0 mg·L 时效果最好,与其他2个质量浓度存在极显著差异。而6-BA的质量浓度是3个影响因素中影响最小的,但是在不同质量浓度的变化中依然有差异,在质量浓度为2.0 mg·L-1时效果最好,与其他2个质量浓度存在极显著差异。
图1 体细胞胚形成过程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3种外植体中,种胚的诱导率最高,是最适合诱导体细胞胚的外植体。有关牡丹组的体细胞胚诱导前人也有研究,何桂梅[13]利用‘连鹤’‘岛锦’花后70 d的胚进行体细胞胚的诱导,诱导率均在30%以下,而利用‘凤丹’诱导体细胞胚诱导率仅为10%,本试验结果诱导率更高。
Shin J H et al. 利用芍药的种胚在常规培养基MS上预培养后,取子叶做外植体,在不同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获得了不同的诱导效果。不同的培养基对子叶诱导效果有所不同,诱导率也有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外植体采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和基本培养基组合,筛选合适的培养基是有必要的。
利用质量浓度为90 g·L-1的蔗糖溶液处理种胚2 h,体细胞胚诱导效果最好。前人有多次利用蔗糖预处理外植体而提高体细胞胚诱导率的研究,Biahoua A et al.[15]研究不同类型的糖对欧洲卫矛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表明,蔗糖作为重要的渗透调节物对体细胞胚的诱导和发育都有重要作用。Zhou S J et al.[16]对北美人参进行蔗糖预处理,能够提高体细胞胚诱导率,减少畸形胚发生的概率,主要原因可能是蔗糖处理后的高渗透压使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发生,从而促进体细胞胚的产生,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而 Sujatha M et al.[17]对向日葵的体胚发生研究也发现,随蔗糖质量浓度升高,体胚诱导率提高,以质量浓度为120~210 g·L-1的诱导率最高。对向日葵体胚分化最合适的蔗糖质量浓度是120~180 g·L-1,高于 180 g·L-1或低于 120 g·L-1的体胚均发育慢。达克东等[18]对苹果离体叶片进行体细胞胚诱导认为,在碳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适当降低蔗糖质量浓度有利于直接体胚的发生。由前人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植物对蔗糖处理的反应不同,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质量浓度为90 g·L-1的蔗糖处理浸泡牡丹种胚2 h对体细胞胚诱导效果最好。
几种培养基中,MS是最适合诱导体细胞胚的培养基。WPM培养基和DKW培养基是中等养分的培养基,其中NH4NO3的质量浓度较低,是适合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从试验结果来看,后2种培养基对牡丹体细胞胚的诱导作用不理想,这说明牡丹体细胞胚培养可能需要高质量浓度的NH4NO3,但是高质量浓度的NH4NO3不利于培养外植体的酚类物质的扩散,这可能是在MS培养基上褐化相对严重的原因,尤其是在子叶和胚轴培养上,效果更明显,在完整体胚的培养上,由于没有对外植体进行切割,所以褐化的情况较少。
本试验以2,4-D和6-BA2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基础,按照不同质量浓度梯度进行设计,均诱导产生了体细胞胚,但诱导率有差异,试验结果表明,MS培养基是合适的培养基,而在2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质量浓度均为2.0 mg·L-1时,体胚诱导率最高。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2]高昌勇.不同牡丹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036,11111.
[3]郎玉涛,罗晓芳.牡丹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愈伤褐化抑制的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7,27(1):4-6,29.
[4]陈怡平,丁兰,赵敏桂.用紫斑牡丹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3):66-69.
[5]王军娥,巩振辉,李新凤.牡丹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技术的优化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5):282-286.
[6]时侠清,张子学.凤凰山牡丹药用器官的愈伤组织培养[J].核农学报,2005,19(3):186-190.
[7]李丽霞,曲复宁,由翠荣,等.应用正交设计方法筛选牡丹愈伤诱导培养基的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5,18(1):41-44.
[8]Rodney L R,Veronica C L,Scott A M.Treatments affecting maturation and germination of American chestnut somatic embryos[J].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4,161:957-969.
[9]Zenkteler M,Stefaniak B.Induction of and rogenesis in anthers of Hordeum vulgare L.cultured in vitro on leaves and calluses[J].Plant Science Letters,1982,26(2/3):219-225.
[10]Kim H M,Shin J H,Sohn J K.Cryopreservation of somatic embryos of the herbaceous peony(Paeonia lactiflora Pall.)by air drying[J].Cryobiology,2006,53:69-74.
[11]Stanys V,Mažeikien˙e I,Stanien˙e G,et al.Effect of phytohormones and stratification on morphogenesis of Paeonia lactiflora Pall.isolated embryos[J].Biologija,2007,18(1):27-30.
[12]周秀梅.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3]何桂梅.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及其胚培养与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14]Shin J H,Park S D,Sohn J K,et al.Plant regeneration through somatic embryogenesis from cotyledon of herbaceous peony(Paeonia lactiflora Pall.)[J].Korean Journal of Plant Tissue Cult,1997,24:291-294.
[15]Biahoua A,Bonneau L.Control of in vitro somatic embryogenesis of the spindle tree(Euonymus europaeus L.)by the sugar type and the osmotic potential of the culture medium[J].Plant Cell Reports,1999,19:185-190.
[16]Zhou S J,Brown D C W.High efficiency plant production of North American ginseng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 from cotyledon explants[J].Plant Cell Rep,2006,25:166-173.
[17]Sujatha M,Prabakaran A J.High frequency embryogenesis in immature zygotic embryos of sunflower[J].Plant Cell,Tiss Org Cult,2001,65:23-29.
[18]达克东,张松,李雅志,等.苹果离体叶片培养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J].园艺学报,1996,23(3):2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