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国学(二)

2012-09-18张石

当代矿工 2012年4期
关键词:国学论语君子

□张石

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国学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如《论语》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就是说,孔子很少谈论利益,却赞成天命,赞成仁德。在《论语》中,有多处关于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并以此来区别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通晓的是仁义,小人通晓的是私利。“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君子谋求的是道德、学问,而不是食物。君子忧患的是道德和学问而非贫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为,不合于义而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还有“见得思义”和“义以为上”等义利观,就是说,看到了可得的利益要考虑到道义,把义看作是处事做人的最高准则。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压制、贬斥对利的正当追求,而是强调义与利的相互制衡和统一。儒家认为,人人都有追求富贵的欲望。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他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说,如果财富是合理求得,即便是替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荀子说:“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因此可以说,以义制利是实现天下大利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下都来争利,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司马迁说:“祸莫憯于欲利。”就是说,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的了。

克己复礼,敬畏规则中国传统国学极为强调规则意识。《礼记》上说,所谓礼,是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判断事物的嫌疑、辨别物类的异同、分辨道理的是非的,并且认为,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得到体现;教育训导,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地推行;分辨事理,没有礼就不能正确地裁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关系地位。《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说法,意思是说,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知道了和谐并去求和谐,如果不用礼节来调节,也是行不通的。人们遵从礼仪规范,就能使整个社会表现为结构上的完整性、活动上的有序性及整个社会机能的良性运行,否则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每一个人都在“礼”的规范下进行工作、学习、生活。行路有行路的“礼”(交通规则),到工作单位也要遵从一定的“礼”(规章制度),学生在学校不能没有“礼”(学生守则),就是开会、说话、就餐、娱乐、握手、乘车都要以“礼”相对,所有公民都在接受“礼”的约束。离开了“礼”,重则犯法,轻则违纪,再轻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至少也要让人说没教养,被人看不起。《论语》《礼记》《弟子规》等经典名著中对礼的含义多有论述,是我们遵纪守法、敬畏规则的思想基础。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很一般,能力很低下,知识很贫乏,但看谁都不顺眼,这样的人也为数不少。《论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不发命令也能办得好事;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即使强行发布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现在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到老祖宗那里去请教一下就行了。如何搞好自我约束,古人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为他人做事是否真心实意?和朋友交往是否坚守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熟练实习了?《论语》还要求我们从多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行为,指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说,作为君子有九种事要考虑,看要考虑到看清楚没有,听要考虑到听明白没有,神态要考虑到温和,容貌要考虑到恭敬、庄重,说话要考虑到诚实,处事要考虑到尽心,碰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到求教,愤怒时要考虑到后患,看到了可得的利益要考虑到道义。

猜你喜欢

国学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垂”改成“掉”,好不好?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