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毒损心络证候的干预分析
2012-09-18刘长兴索红亮王振涛
刘长兴 索红亮 王振涛
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毒损心络证候的干预分析
刘长兴1索红亮2王振涛2
(1 河南省新密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新密452370;2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
目的 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临床现象及中药对其的干预分析其“毒损心络”证的临床表征。方法 以西医基础治疗和单纯活血药复方丹参片为对照,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结果 通心络胶囊可以明显改善UA患者的心电图ST-T变化(P<0.05),对症状的缓解亦有较好的趋势。结论 “毒损心络”证在UA中的表现多见血瘀证与风证相兼,以风药入络之品为主组方的通心络胶囊对UA的疗效亦一定程度上反证了该观点。
不稳定型心绞痛;毒损心络;通心络胶囊;中成药疗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较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之一,它是冠心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亦可逐渐缓解为稳定型心绞痛。本病是中西医研究冠心病发病机理的最佳窗口,故选择该病作为“毒损心络”假说临床研究的突破点。
1 不稳定型心绞痛“毒损心络”病机的临床表征
“毒损心络”假说是在络病学说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初是以“毒损脑络”的提法[1-2]出现的,基于缺血性心血管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一致性,两者均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相关血管痉挛导致不同部位缺血缺氧性改变。与现代医学认为不同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是等危症的态度一样,相关的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均提出了类似的假说,逐渐形成了“内毒损伤络脉”的提法[3-4]。
在临床症状学特点方面,邹忆怀教授认为[5],“毒损脑络”表现为病变的突然弥漫化和直接损伤的结合。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症状的突然波动、持续加重和病情的复发,这种疾病转变的时刻可能是“毒损脑络”的体现。
这种临床症状学特点在心血管疾病中同样存在,不稳定心绞痛发生时往往有症状的突然转变,或新发,或恶化,或症状变化,病情不易控制;即使无症状的心绞痛,也会出现Hs-CRP或心肌损伤标记物的突然升高,这种变化说明,病人证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此时,如按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或者会发现,之前是血瘀证,之后仍是血瘀证,往往难以明确区分。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发生急性斑块破裂事件的血瘀证多与风证相兼,风善行数变,表现为发病迅速,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博导王硕仁教授形象称之为急性血瘀证,以便与稳定期的血瘀证相区别,一些临床证据显示,急性血瘀证与慢性血瘀证的不同是有无“风”的伴行[6]。以往发布的辨证标准很难体现这种证的变化,引入“毒邪”这一概念显得很有必要,它可能是风、痰、瘀、热等多种实证的组合表现,能体现临床证候学的变化。在UA中,我们发现更多的是瘀血基础上伴生“风”证表现。
2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毒损心络”的试验性干预
不稳定型心绞痛“毒损心络”的辨证要点,是在血瘀证基础上常伴有“风”证,针对此发病特点,则应考虑在活血化瘀基础上伍以“风药”和搜风入络之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通心络胶囊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将益气通络、辛香通络、化瘀通络、搜风通络等通络药物有机组方,既有活血化瘀作用,又以风药为主,有搜风通络之效,选用本品进行试验性干预治疗。
我们将96例UA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组(32例)、复方丹参片组(32例)和通心络胶囊组(32例)3组,分别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复方丹参片(2片,3次/日)、通心络胶囊(2粒,3次/分),治疗15d。脱失3例,93例病人进入最终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通心络胶囊组症状改善率较其他2组稍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3。通心络胶囊组心电图情况较基础治疗组明显改善,P=0.022。
表1 各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n(%)]
表2 各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n(%)]
上述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可以明显改善UA患者的心电图表现(ST-T变化),其缓解心绞痛症状作用亦较基础治疗组和复方丹参片组略有提高,说明通心络胶囊活血通络基础上配合搜风通络之药,较单纯活血化瘀药更有效地改善了UA患者发病时“毒损心络”证候,进一步反证了UA患者“毒损心络”多以血瘀证和“风”证等相兼的临床特征。
3 结语
近年研究表明,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持续升高,导致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有心血管病,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300万人,居各病种首位。如此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导致心血管病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本病中医病机的研究成为一大焦点。
从UA的临床症状变化,来推断其证候本质,并研究本病的特点,有助于深化对“毒损心络”的认识。从UA规律性临床表现中可以看到,该病多是血瘀证基础上兼夹风证表现,亦可有痰、热等兼证,通过配伍风药入络之品,可以增强中药对本病的疗效,本文部分的病例观察证实了通心络胶囊对UA有较好的疗效,反证了UA患者多兼夹风证的观点。同时,UA患者多由易损斑块的不稳定、破溃所致,发作时血液中可产生的大量自由基、代谢产物、相关细胞因子及炎性因子等,超出机体自身的清除能力,可能是“毒邪”或“风”证的生物学基础,进一步研究可能将证实这种可能的关联。
[1] 雷燕,黄启福,王永炎.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8-10.
[2] 李澎涛,王永炎,黄启福.“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1-6.
[3] 吴以岭.络病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治疗[J].中医杂志,2006,47(3): 163-165.
[4] 张允岭,常富业,王永炎.论内毒损伤络脉病因与发病学说的临床及理论意义[J].中医脑病杂志,2006,2(2):64-66.
[5] 邹忆怀.“毒损脑络”学说的症状学研究思路探讨[J].中医脑病杂志, 2006,2(2):67-69.
[6] 索红亮.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8.010
1672-2779(2012)-18-0017-02
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