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转、改”中提升地市党报的竞争力
2012-09-17唐玉霞
□唐玉霞
(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安徽 芜湖 241003)
近一个时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媒体都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大批记者、编辑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报道,在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媒体的使命与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完成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这一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本身就在基层,立足基层,面向基层的地市级党报,如何深入一线,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怎样通过“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这是始终摆在我们新闻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对于中央和省级媒体,作为基层的地市级党报为什么要“走、转、改”?一是“走基层”不深入;二是“转作风”不彻底;三是“改文风”不扎实。要解决这些问题,媒体只有从认识、措施、机制等方面入手逐步加以解决。
提高认识,增强“走、转、改”的文化自觉
作为地市级党报,本身就立足在基层,“走基层”的基层应该在哪里?其本身就存在着模糊认识和误区。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走、转、改”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不会充分意识到媒体面临的危机,媒体人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全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在新闻单位的有效载体。新闻工作是上情下达的桥梁、下情上达的通道,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群众观点是个老话题,现在“旧事重提”,是因为许多媒体工作者对新闻工作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认识不足,或者日渐淡漠,也没有在实践中去自觉地践行。从根本上说,是缺乏对“群众路线是媒体生命线”这一论断的深刻认识。
其次,深入开展“走、转、改”,是新时期新闻媒体必须担当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就报纸来说,单一的机关报模式已不复存在,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多类型、多层次报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然而,党报长期以来脱离市场固步自封养成了很多积习。比如一些地市级党报俨然成了“会议报”。大会大报,小会小报,有会就报,记者忙于跑会议,报道惯于抄讲话。这样的报道里面固然有上层的政策路线,有高层管理者的意图,但因官话连篇,不接“地气”,引不起人们的兴趣,起不到信息传播、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鼓舞人心、弘扬正气的作用,更不能有效进行舆论监督,鞭挞时弊。
再次,深入“走、转、改”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加强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新闻单位掀起了一股眼睛向下看的“基层风”,大视野小切入的新闻手法为当前的新闻报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必将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
强化措施,将“走、转、改”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之初,既要轰轰烈烈,又要扎扎实实。为此,《芜湖日报》开辟专栏专题,强化选题策划,开展系列活动,使“走、转、改”有载体、有抓手,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一是开辟专栏专题,强化选题策划,彰显“走、转、改”新闻报道特色。《芜湖日报》编辑部定期召开“走、转、改”专题策划会和经验交流会,鼓励一线采编人员申报“走、转、改”策划选题,经过分管领导审核后及时落实,在重要版面及时推出。在头版办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连续报道,对于其中的优秀作品要在头版头条位置重点推出。
二是将《芜湖日报》“党报进社区”、“局长零距离”这两个新闻品牌栏目,与“走、转、改”活动结合起来,以此拉近党报与基层群众、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党报的权威性、贴近性、可读性和互动性。特别是“党报热线”,对于群众通过热线反映的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回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调查,促成有关部门认真解决,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三是开展“感受新芜湖·魅力乡镇行”活动。2011年8月份,安徽省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将原来地级巢湖市的无为县及和县的沈巷镇划入芜湖。由此,芜湖的国土面积、人口以及主要经济数据都发生了相应变化。结合芜湖市区划调整,芜湖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开展“感受新芜湖·魅力乡镇行”活动,计划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芜湖日报》、《大江晚报》、《金周刊》以及芜湖新闻网记者,将走遍全市四县四区的各乡镇、街道。用他们的笔,记录区划调整后新芜湖的新风貌,深入挖掘各乡镇、街道的特色和魅力,理性剖析新时期乡镇、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走向,反映基层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貌,集中进行报道,为“十二五”建设新芜湖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机制,使“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
扎实推进“走、转、改”需要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媒体格局的新变化、队伍结构的新实际和新闻业务工作的新需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广泛吸引编辑记者参与。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一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要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贯穿日常报道工作的始终,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和引导采编人员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这项活动中去,让版面的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版面等质量有新的提高,努力使《芜湖日报》的报道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是进一步强化督促检查制度。严格考核考评,把下基层采访情况作为编辑记者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将大量的版面让给基层,在稿件等级的评定上,在新闻奖项的评审中,向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新闻倾斜。年终对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优秀栏目、优秀作品予以专项奖励,并将推荐部分优秀作品优先参加市级以上新闻评奖活动。通过督查、考评、奖励,鼓励和引导更多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向广度拓展、向纵深推进。
三是建立“走基层”联系点制度。《芜湖日报》所有新闻从业人员每人确定一个“走基层”联系点。总编辑、副总编辑每个月到联系点采访一个整天,主任、副主任每半个月到联系点采访一个整天,所有采编人员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经常性地深入基层,采写鲜活的新闻,使“走基层”常态化、制度化。
总之,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要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还要着力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使命感、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虚心向群众学习,树立和维护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