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本土 彰显特色————地市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2012-09-17拂晓报社安徽宿州234000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期
关键词:宿州报刊策划

(拂晓报社,安徽 宿州234000)

□ 尹传忠

近两年来,地市级报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既有来自省级和外埠都市报、晚报的市场挤压,又有同城广播电视媒体的围堵,还面临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追击。如何应对“围追堵截”,不断成长壮大,值得地市级报刊尤其是都市类报刊深思破题。《拂晓报》自2008年改扩版以来,恪守人本理念,走“根植本土、彰显特色”之路,影响力稳步提升,市场份额逐年扩大,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

根植本土 让本地新闻唱主角

由于所处的平台和占据资源不同,无论是在国际和国内,以及省内新闻资源上的获取、采集,还是传播等方面,地市都市类报刊与省级都市报都无法抗衡。虽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信息获得渠道日趋多元,时效大大缩短,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地市都市类报刊的短板。即便如此,总的来看地市级都市类报刊仍处于劣势。然而,反过来审视观察,地市级都市报刊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贴近本土新闻的发生地,有渠道和资源优势,在成本和时效上能够体现出来;采编人员生长于斯,熟悉生活,在新闻事件纵向和横向的维度上易于把握处理。最为关键的是,自己的受众群体相对集中并且更关注自己身边的新闻。根据新闻接近性原则,受众的这种诉求,恰恰给本地媒体提供了机遇。所以,扬长避短,就要在自家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做大做精本土新闻。这不仅是竞争之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地市报的生存与发展。

做大做精本土新闻,要配置足够的资源。地市报在办报具体操作上必须明确方向,采编和版面资源上向本土新闻倾斜。首先,做本土新闻要保持一定的量。也就是纯粹的本土新闻版面至少要占到总版面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要精做本土新闻。根据受众需求和新闻类别,合理定位,科学设置版面。一般可设置要闻、民生、社会、热线、时评等板块。

做大做精本土新闻,必须抓好新闻策划,尤其是重大主题新闻策划。加强新闻策划,既能满足一定时期量上的要求,又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欲和兴奋点。《拂晓报》改扩版以来,把新闻策划作为做精地方新闻的突破口,围绕关键节点、重大节庆,以及一些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精心策划,整合资源,深度挖掘,推出报道。每年新闻策划报道达到七八十组,收到良好效果。尤其是一些重大主题策划报道,在社会上也产生较大的反响,许多读者反馈:看之过瘾,印象深刻。比如宿州建市10周年的报道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报道。2009年宿州迎来建市10周年。宿州建市10年,宿州发展又面临一个重要的节点,作为一张有个性的报纸和一群有担当的媒体人,我们应该有所表示。但是总结一段时期的成就报道,常常陷于模式化,长篇大论,数字堆砌,手法老套。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思考,形成策划方案。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记忆。我们以此为视角,决定从1999年宿州建市起至2009年这10年的《拂晓报》(包括2004年以后的《皖北晨刊》)中,筛选归纳重大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重大影响的)、新鲜事(体现改革创新和思想解放理念的),以编年史的体例,对宿州建市10周年予以全景展示。这组报道集纳在一起,汇成《宿州十年》特刊。这期特刊,角度新颖,内容丰富,气势宏大,不仅回顾历史,激活记忆,而且揭示了规律,增强人们奋发进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广受读者好评。

新中国成立60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新中国建国60年,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短短60年间,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跃成长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民众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满足。这60年,宿州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千千万万人们的经历,汇集成历史,也见证了历史。基于此,我们以人物为脉络,策划推出了两个专栏:一是“我与共和国共成长”专栏,叙述普通人的故事。不过在人物的选择上,把握了时间的节点,也就是以1949、1959、1969、1979、1989、1999 年出生的人物为对象。这样既体现了代表性,又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其中,《张士奎: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一文的主人公张士奎,与共和国是同龄人。他从一名农村娃成为民办教师,进而成长为宿州市二中的党委副书记,对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巨变感触极深。文中,他感慨:个人的进步离不开共和国的关怀,只有把个人前途与共和国命运紧紧融在一起,与时俱进,才能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人生!他的感悟,说出众多被采访者的心声。二是“宿州风云人物”专栏。时势造英雄,共和国成立60年来的伟大实践必然造就了一代风流人物,宿州同样群英竞放。通过这些各具神采的代表人物,可以看出伟大时代之于人的深刻烙印,也聚集了执著进取、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他们是宿州的骄傲。于是便有了:《“古之君子”:萧龙士》、《三八河边的陈淑珍》、《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铮铮硬汉:杨在葆》、《孟二冬:教书育人的楷模》等报道。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两组报道,让人物讲述故事,以故事展示历史,折射社会变迁。小人物可亲可敬,大人物身上更是凝结了宿州的精气神,这些人物再次走近宿州民众 ,走进读者的心中,引起强烈共鸣。

彰显特色 强化服务功能

关注民生,增强服务意识。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强化,民生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不仅是地市报必须担当的职责,而且也是其发挥优势的重要途径。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民生报道,有助于加强媒体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接上“地气”,积累口碑,提升影响力。一要搭建平台,办好“民生热线”、“百姓声音”等板块,及时反映市民的所想所盼,以及他们的利益诉求。垃圾扰民、如厕不便、排水不畅等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却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不仅要及时反映这些问题,而且还要及时跟进,分析成因,联系责任单位,促使问题得以解决。二要主动出击,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就市民普遍关心或高度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展开报道。比如,夏季“大排挡调查”系列报道,剖析存在的问题及症结,引起食品卫生、工商等部门的关注,并由此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措施。

紧扣读者需求的变化,做精专题周刊。地市级都市类报刊设置专题的出发点就是服务。提供贴心的服务,甚至个性化的服务,是做精专题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研究把握受众的需求及需求的变化。为此,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财经专题围绕百姓的需求,关注股市风云,为股民理财提供参考意见;着眼投资,为百姓创业出谋划策。创业故事栏目推出了一批创业人物,展示他们的创业经历让人借鉴;紧盯当下百姓的消费问题,推出了消费警示专题。教育专题则重点围绕家长师生关注的中考、高考期间的需求做文章。自考生复习进入关键阶段,报纸就推出一系列“备考指导”,请有关学科的名师就中、高考的后期复习作深度辅导。高考前的一月则推出“传经送宝”栏目,通过“高考过来人”向即将走进考场的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成功的考试经验。考前一周推出专栏“孩子高考,我们给您帮点忙”,从衣食住行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给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服务。中、高考结束,针对家长和考生们最为关心的志愿填报问题,又推出“志愿填报指南”。经过连续三年多的运作,教育备考专题已经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副刊要传承地域文化体现人文关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形成区域特征明显的人文传承。在副刊的设置定位及稿件编排上也就应该充分体现和挖掘这一点。比如我们设置“百姓故事”,以寻常人说平常话,述说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描绘了乡土风情,透露出来的是皖北这里人们的忠厚质朴,勤劳善良。人文是维系人们精神家园的根脉。扎根于此,我们就能汲取丰厚营养,不断增添亲和力。■

猜你喜欢

宿州报刊策划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我觉得我很勇敢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宿州诗群小记
居· 文化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