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不同新闻品种的安全把关原则
2012-09-17□孙拓
□孙 拓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 132002)
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而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说的是引导舆论的话,天天在说话,要做到不出任何纰漏是不可能的。行内的人有一句口头语:报纸出差错是正常的,不出差错是不正常的。这是客观事实,但为什么媒体从领导到主任到记者到编辑到校对还每日每夜小心翼翼,全力以赴堵差错呢?原因在于,小错不堵,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报纸出版就会出大问题,出大事故。媒体所有这方面的努力,就是要保证报纸报道出版“不出事”。
报纸报道涉及内容广泛,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如果毫无头绪地去堵差错,就容易陷入疲于应付的局面,显得十分被动。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和特性,摸清了规律和特性,解决问题时自然能游刃有余。党报记者编辑在实践中,应针对不同新闻类别的稿件,列出容易出问题的环节,理清规避差错的思路,做到在写之前胸有成竹,确保报道安全。
政治新闻
政治新闻,即政治领域的新闻,包括领导人的变更、政府组成、政策发布、政治性谈判或会议等等。政治新闻与政治舆论、政治宣传关系密切。对于政治新闻写作中,应当注意准确表述。这对于新闻从业者少犯政治性错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类新闻,规矩极多,可以说是规矩决定成败。如涉及领导人和政治机构的表述,在采写和编辑过程中务必做到规范。领导人的姓名和职务一定要弄准确。像有的稿件把某位领导的姓“邢”误为“刑”,就会闹出很大不愉快。检察院的一把手是检察长,不少人经常误写成院长,让读者笑话。
政治新闻中,时事用语比较多。这些时事用语传递着特殊的政治内涵,一字之差就可能使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面目全非。因此,准确表述时事,是政治新闻报道安全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不能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错写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或简写成“全面建设小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表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后者多了一个“下”,其含义便大相径庭。
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政治新闻,就是涉及港澳台的新闻,这类新闻以禁忌多著称。其实,无论何时,无论写作什么稿件,只要涉及港澳台,都必须要明确: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在任何文字、地图、图表中都要特别注意不要将其称作“国家”。尤其是多个国家和地区名称连用时,应格外注意不要漏写“国家和地区”字样。不得说“港澳台游客来华旅游”,而应称“港澳台游客来大陆(或内地)旅游”,更不得将台湾、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提及。如中港、中台、中澳等。可以使用内地与香港、大陆与台湾、京港、沪港、闽台等。
民族宗教新闻
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关系世界和平、国家稳定、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世界性问题。“民族、宗教无小事”。任何在民族宗教问题领域的不谨慎,都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恶果。在新闻报道中,行文用语要避免伤害民族宗教感情。少数民族人口少,但不能在报道中简称为“小民族”,因为,民族没有大小之分。所谓“大民族”“小民族”是不符合我国的民族政策的。而一些报道在案件类报道中在“小偷”一词前冠以民族名,引发了民族矛盾,是不应该的。
切不可为“争夺新闻眼球”而漠视宗教信仰情感,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群体性事件。2005年,震动世界的丹麦《日尔兰邮报》事件,在民族宗教新闻方面给国际新闻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事件中,欧洲国家的报纸为制造轰动效应,刊登12幅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描述为恐怖主义分子的讽刺漫画,导致伊斯兰世界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惩罚性、报复性行为。
民族宗教新闻的任何细节都不能马虎,因为这类报道中,细节也会成为导火索。几年前南方某知名报纸在一周新闻回放栏目中,将上一周发生的重要国际新闻以图片的形式,按时间顺序逐一排列,将“克隆猪”的图片和“麦加朝觐”图片上下置放,引起了一些穆斯林读者的强烈不满。显然,编辑在编排版面中没有充分考虑民族宗教的“禁忌”细节。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在饮食、婚俗、节日、丧葬等风俗习惯上与汉族有很大差异,在采写和编辑某个民族的新闻之前,应先重点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宗教习惯,做到知其“禁忌”,在行文编排等各环节中有意避之。
社会新闻
应该说,在日趋剧烈的新闻竞争中,社会新闻已成为各媒体打造自身品牌的“拳头”。一些媒体为了制造“噱头”,忽视社会效益,刊载了一些不良报道,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好的影响,结果遭到严肃处理。还有一些媒体在披露社会不良现象时,主观动机是好的,但由于没把握好度,结果导致的是负面效果。北京一家媒体关于一种非法“窃听器”竟公开销售的报道发表后,这种非法“窃听器”不但没少卖,反而卖得更火了。一位市民说:“看了新闻后,我马上赶过来,这玩意儿能偷听别人谈话,迟早得禁卖,我得赶紧买几个。”而摊主更是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嘿,没想到被曝光了还来了这么多买的,这不等于替我们做免费广告了吗?”
社会新闻不是什么都能写,更不是什么都能报,报的过程中也必须把握好度,取舍得当。对负面、消极的社会新闻进行报道,要考虑舆论导向和社会效果。社会新闻中细节的披露,必须有利于新闻主题的表现。日常生活中,杀人、放火、爆炸、车祸、色情、盗窃、诈骗、赌博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对这些现象怎么报,报什么,报到什么程度,记者要保持清醒头脑,编辑在把关过程中也要提起警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工具和细节、血腥的场面,以及公安部门破案的过程、手段等,都不应该写得过细。
新闻报道按其内容可以划分为许多品种,不同新闻品种,都有相应的安全把关重点和技巧。但无论何种新闻报道,记者和编辑在把关过程中,都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更多的报道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