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D油田裂缝性油藏注采窜流程度判别研究

2012-09-15赵东锋陈民锋廖新维殷丹丹廖长霖

特种油气藏 2012年5期
关键词:产液水井油井

赵东锋,陈民锋,廖新维,殷丹丹,廖长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

BD油田裂缝性油藏注采窜流程度判别研究

赵东锋,陈民锋,廖新维,殷丹丹,廖长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

针对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注采井间的窜流问题,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油田开发实践,选出油田地质静态特征指标和反映油田发生水窜的动态特征指标,用数学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针对油水井的评价指标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权重系数法计算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指数,提出注采窜流井区评价标准,最后根据目标油水井的综合指数来判别其窜流程度。通过在BD油田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裂缝性油藏;井间窜流;模糊综合评判;窜流程度;窜流级别;BD油田

引言

在裂缝性油藏中,裂缝系统和基质岩块系统在储集和渗流能力上差异巨大,造成油藏的严重非均质性,由于裂缝的位置、方向和大小很难做到精确把握,从而井网的布置很难做到和油藏完全匹配,加上裂缝在一定压力下的开启和延伸,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注采窜流,导致油井含水急剧上升,产量迅速下降,油藏波及系数低,采出程度低甚至出现水淹井,水处理工作量加大,生产成本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1-9]。油田后期的调整重点是对注采井窜流的治理,提高波及系数。治理的关键是判断注采井窜流位置、方向和程度。然后采取适当的调整措施,提高注水效率,进而提高采收率。

BD油田E1f23储层是典型的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后沿裂缝方向的油井见效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井,日产液和含水率均出现上升趋势。B12-3井组中油井B10见水时间最短,水线速度最快,产水上升速度是井组其他井5倍多。裂缝造成油藏的严重非均质性,给后期的注水开发带来很大难度。

1 注采井间窜流分析方法

井间窜流是造成注水波及系数低的根源。因此需要判别出窜流存在的位置和程度,为井间窜流的治理奠定基础。首先针对油藏的开发特点、复杂性,根据影响窜流通道形成的主要地质和开发因素,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能反应形成窜流的指标集,然后利用多因素、多层次的权重分析和模糊评判综合方法,计算出综合窜流指数。最后通过综合指标分级评价油藏注采窜流程度。

1.1 判别指标集的建立

注采窜流形成的内因是油藏本身的物性,如地层非均质性、孔隙度、渗透率、原油黏度、油藏类型以及胶结程度等静态因素。形成窜流后在注采井区的生产动态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应,表现在如产液吸水剖面的差异、注采压差的异常、采液吸水指数的增加、出砂程度、含水程度等动态因素。因此选取的指标既包括静态因素指标又包括动态因素指标。这些指标既选取了绝对值指标也包含了相对值指标,既有累计量又有当前瞬时量,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1.1 注采井组判别指标

(1)井组渗透率突进系数:井组中油水井实际生产层位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2)井组连通层导流突进系数:井组中油井与注水井连通层最大导流能力与平均导流能力的比值。

(3)井组油井含水率偏差系数:注采井组中对应油井最大含水率与平均含水率的比值。

(4)井组油井产液量偏差系数:注采井组中对应油井最大产液量与平均产液量的比值。

(5)注水井无因次注入量大小:注水井实际月注入量与全区有效水井平均月注入量的比值。1.1.2 油井判别指标

(1)油井单向受效导流能力:井组中油井与注水井连通的受效方向上的导流能力大小。油井单向受效导流大小:

式中:qv为油井单向受效导流能力,10-3μm2/mPa·s; K为绝对渗透率,10-3μm2;h为有效厚度,m;re为驱动半径,m;Krw、Kro为水相对渗透率、油相对渗透率;μw、μo为水和油的黏度,mPa·s。

(2)油井单向受效对应程度:油井单向受效导流能力与该油井实际多向受效导流能力的比值。

油井单向受效对应程度:

式中:η为油井单向受效对应程度;qvi为油井所处的评价井组中的导流能力,10-3μm2/mPa·s;qvn为油井所有受不同注水井影响的导流能力,10-3μm2/mPa·s。

(3)油井综合产液压力指数:油井注水见水后累计产液量与生产压差随时间积分的比值。

式中:Lp为油井注水见水后累计产液量,104m3;Ke为有效渗透率,10-3μm2;h为有效厚度,m;Bw为水的体积系数;re、rw分别为驱动半径和井径,m;S为表皮系数;pe、pwf分别为注水井压力和生产井压力,MPa;t为生产时间,d;mp为油井综合产液压力指数,104m3/MPa·d。

(4)无因次产液量大小:油井实际月产液量与全区有效油井平均月产液量的比值。

(5)油水井注采关联程度:注采井组中,注水井与采油井的生产动态上的相关程度。

式中:Rwo为油水井注采关联程度;Wi为井组注水井累计注水量,104m3;Lp、Np、Wp为井组采油井累计产液量、累计产油量、累计产水量,104m3。

1.1.3 评价指标处理方法

由于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量纲和数量级的不同,需要把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归一化到[0,1]区间。把指标分成“越大越优型”和“越小越优型”[10]。考虑到个别位置的突变参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给评价指标规定了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参数为“越大越优型”时,评价参数大于或等于最大值时,该参数的决策因子取1,评价参数小于或等于最小值时,该参数的决策因子取0;当参数为“越小越优型”时,评价参数大于或等于最大值时,该参数的决策因子取0,评价参数小于或等于最小值时,该参数的决策因子取1。因此求出的决策因子介于[0,1]。

1.1.4 井间窜流评判标准

根据BD油田开发规律,结合其他类似油田开发规律和最近的实际监测值的平均值,确定指标见表1。

表1 监测指标评判标准

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和综合指数计算

1.2.1 权重分配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分为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这2类方法各有利弊,根据这2类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油田实际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11]。层次分析法把问题分为若干层次,然后根据专家打分法对每一层次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表示。通过各层次的分析协调,达到整个问题分析结构的统一。

对标准层分配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法对井组因素和油井因素判别,2类的权重依次为0.50、0.50,其指标的权重见表1权重系数一级。当判别井组和油井时,根据专家打分法分别对井组和油井的各评价指标渗透率突进系数、无因次注入量、单向受效对应程度等进行判别,其指标的权重见表1权重系数二级。

1.2.2 动态权重法

如果油田缺少某些静态或动态指标的资料,为避免产生误差,采用“动态权值”的方法:先将缺少资料的指标的权值取作0,再将所有指标理论权重累加起来,用各个指标的理论权重值除以理论权重的累加值,作为各指标实际判断计算的权值,即实际权值[12]。

1.2.3 综合指数计算

注采井间窜流通过计算综合指数(MI)来反映,据此即可判断当前的窜流程度。

(1)参照评判标准,根据当前个指标的具体值计算各井组和油井的的加权平均值:

(2)综合指数数值越大窜流程度也严重,当值小于0.48时,表示该注采井组生产状况正常;当值大于0.48小于0.72时,表示窜流程度为中,该注采井组可适当进行控水措施;当值大于0.72时,窜流程度为强,该注采井组有必要进行控水措施。

(3)比较注采井组中采油井的综合指标Z,其中max(Z采油井)为窜流最严重的水窜方向。

2 油藏实际应用情况

2.1 实际油藏窜流计算结果

图1 BD油藏平面上注采状况

BD油藏由生产动态反映出的注采状况见图1,图中以注水井 (箭头的起始位置)为中心分成7个注采井组,箭头的指向位置是采油井,箭头方向代表对应的注采关系,各个箭头上的编号代表各个油井综合指数的大小顺序,综合指数越大序号越靠前,编号为①的箭头代表该井组该方向对应的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窜流最严重,编号②次之,依此类推。编号为①的箭头所指方向为井组的窜流方向。可以看出:平面水驱存在较大差异,局部井区窜流严重。油藏裂缝较发育,受储层裂缝影响,水驱存在方向性;注入水优先沿裂缝方向推进,其余方向见效缓慢,甚至不见效。受裂缝影响,部分油井受效较快:B12、B4、B10井等。部分油井未见到明显注水效果:B13-3、B6-4、B6-3井等。

2.2 窜流结果分析和治理措施

根据以上建立的方法,应用于江苏BD油田,注采窜流状况分析结果见表2,与油田实际情况相符。

(1)井组窜流程度判别。注采井区B12-3、B13-2综合指数大于0.72,窜流程度为强,油井含水较高,注入水驱替效率差,必须实施控水措施,注采井区B3-2、B6-5、B7-1、B9-2综合指数介于0.48~0.72之间,窜流程度为中,可适当实施控水措施。

(2)井组窜流方向判别。在强窜流井组B12-3中,侧B5和B12采油井综合指数最大,是井组窜流的主要方向。在强窜流井组B13-2中,侧B13-6和B13采油井综合指数最大,是井组窜流的主要方向,应作为井组控水的主要方向。

表2 注入水窜流状况分析

3 主要认识和结论

(1)缝型油藏进入开发后期,油藏中由于裂缝的存在,形成大量的窜流通道,使注采井组、油水井在动态指标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连通层导流突进系数、井组油井含水偏差系数、油井单向受效对应程度、综合产液压力指数、无因产液大小等综合值能反映出裂缝窜流通道的特征。

(2)利用综合指数法可以综合考虑多方面表现特征,选取适合不同油藏特点的权重和评价标准,可以判别油藏注采窜流区分布和窜流程度。

(3)本文所建立的方法简单、适用、可靠,可广泛应用于现场实践,为油田的开发调整、综合治理奠定基础。

[1]何长,李平,汪正勇,等.大孔道的表现特征及调剖对策[J].石油钻采工艺,2000,22(5):63-661.

[2]窦之林,曾流芳,张志海.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1):75-77.

[3]曾流芳,赵国景,张子海,等.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机理及判别方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2,10(3):268-275.

[4]刘月田,孙保利,于永生.大孔道模糊识别与定量计算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5):54-59.

[5]杨伦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23-32.

[6]赵传峰,姜汉桥,王佩华,等.裂缝型低渗透油藏的水窜治理对策——以扶余油田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6):116-119.

[7]刘淑芬,梁继德.试井技术识别无效注采循环方法探讨[J].油气井测试,2004,13(1):27-30.

[8]胡书勇,张烈辉,等.砂岩油藏大孔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特种油气藏,2006,13(6):10-14.

[9]赵金省,张星,马天态,等.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0,39(1):55-57.

[10]陈民锋,姜汉桥,朱龙权.水驱砂岩油藏注采窜流井区判别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1,4(1):46-49.

[11]彭仕宓,史彦尧,韩涛,等.油田高含水期窜流通道定量描述方法[J].石油学报,2007,28(5):79-84.

[12]李兆敏,张星,高国强,等.聚合物驱窜流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6,13(4):81-84.

编辑 付 遥

TE344

A

1006-6535(2012)05-0107-04

10.3969/j.issn.1006-6535.2012.05.027

20111031;改回日期:2011110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外协子课题“海上稠油化学驱油技术”(2008ZX05024–002)

赵东锋(1983-),男,2008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田开发系统理论方法和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产液水井油井
疏松砂岩油井合理产液量算法研究及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P油田油井产液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油井遭袭
水井的自述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致密含水气藏产液评价模型及应用
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
一种油井水泥用抗分散絮凝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