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2-09-14青岛大学柳荣展李群郝龙云张晓东于德爽
□青岛大学 柳荣展 李群 郝龙云 张晓东 于德爽
轻化工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青岛大学 柳荣展 李群 郝龙云 张晓东 于德爽
青岛大学轻化工程(染整工程)专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结合该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重点阐述了对轻化工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为培养“绿色染整”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轻化工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青岛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是在原山东纺织工学院染整工程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1979年开始招收染整工程专业本科生,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专业人才,更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2008年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近年来,借助省特色专业建设的契机,轻化工程专业积极改革,紧跟学科发展及现代印染行业发展趋势,为如何更好地培养新形势下该专业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一、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是世界纺织大国,纺织品出口额在全球纺织品出口总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并不是世界纺织强国,特别是在纺织品染整加工技术水平与生产设备及自动化控制水平等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且纺织品染整工业是污染大户,几十年来,我国纺织品染整工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有目共睹。特别是2011年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的报告,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因此,培养新形势下轻化工程(染整工程)专业创新型技术人才是服务我国纺织印染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十一五以来,中国纺织印染行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另外,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Oeko-Tex Standard 100”的颁布以来,欧美各国纷纷制定与纺织品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类标准,通过绿色壁垒限制纺织品进口,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绿色染整加工和生产绿色生态纺织产品,这不仅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全球消费的需求并且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虽然国内印染行业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和绿色印染生产技术,而且开设染整工程专业高校在染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及教学管理等各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此开展的工作却很少[1-8]。远不能满足现代印染行业快速发展对“绿色染整”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通过对轻化工程专业及现代印染行业发展背景的分析,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已经形成的以环境保护为特色的专业优势,通过充分地分析论证,对我校的轻化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学体系改革,应当坚持贯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专业发展指导思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强能力”,培养现代“绿色染整”创新型技术人才。所谓“厚基础”是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化学化工等方面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为学生以后从事与化学、化工、轻工、纺织等相关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更有利于学生工作潜力的挖掘和发展。所谓“宽口径”是既要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口径,又要结合“大纺织”产业链拓宽染整工程专业相关领域就业方向口径。所谓“重特色”是继续保持并深化已经形成的以“绿色染整”为特色的专业特色优势并进一步发展,通过专业建设的不断加强,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在国内同类专业和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所谓“强能力”是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代“绿色染整”创新型技术人才。
目前,虽然专业之间相互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强,但亦不能任意“拉郎配”,因为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最终才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和专业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功能纺织品不断出现,从而诞生出大批染整功能助剂及相关化学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已经在染整工业中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且对染整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生物酶技术在纺织品退浆、脱胶、精练、漂后脱氧、柔软、抛光、酶洗、防毡缩、脱色等方面的应用,使得生物技术与染整工程技术有了很深的交叉融合;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清洁生产工艺设备与环保技术设备不断发展;各类纺织新材料也不断涌现;染料工业、机械工业、工业控制自动化专业、纺织品贸易、纺织品检测行业等都与染整工程专业息息相关,几乎都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专业化市场,带动了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我校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纺织印染行业对“绿色染整”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符合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及全国纺织印染行业发展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构建现代“绿色染整”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值得深入探索。结合我校轻化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对于我校轻化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通过充分地论证,我们确立了“现代染整工艺理论与清洁生产”和“绿色纺织化学品”两个特色专业方向。在此基础上,围绕两个专业特色方向新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经过深入研讨,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理论教学达到“明体达用”,重视在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
1.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强化和交叉融合
轻化工程是以化学化工为主线的专业,但又与光、机、电、计密不可分。通过构建“2平台+特色课程模块+3体系”,即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两个平台和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新体系相融合的专业特色培养方案,强化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首先进一步强化了化学化工这条主线,依托青岛大学省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四大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基础化学实验与化工设计等课程上与本院其他三个相关专业共同搭建学科教学平台,加强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这样既便于教学管理,又便于教师集体备课,统一考核标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学科交叉融合上,包括:生物化学、颜色科学基础理论、工程制图、电子电工技术、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等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与化学化工基础理论课程相互交叉且不断线,与后续专业课程相呼应。“明体达用”,关键是“明”学科基础课以化学化工为主线之“体”,“达”以后各类专业课学习和实验、实践之“用”。
2.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改革和优化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代“绿色染整”技术发展需求,通过搞好课程体系“三打通”,即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与大纺织、大化工、计机课程内容的三打通。依托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强大的学科支撑,放眼“大纺织、大化工”的“绿色纺织材料”、“绿色纺织化学品”、“绿色化工工艺”及“计算机技术”、“新型染整设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等领域并最终落实到现代“绿色染整”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处上,围绕两个专业特色方向打造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新教学内容体系。通过精选高水平教材、名师精编教材,学科交叉精品课程建设和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绿色染整”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的部分专业选修特色课程如下表1所示。
表1 部分专业选修特色课程
通过专业特色选修课程模块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丰富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促进了学科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效果,使人才更能适应现代印染工业发展对“绿色染整”创新技术人才的需求。
3.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优化和实习实践教学改革
专业实验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中,专业实验删除工艺落后、单元性实验。同时抓住省特色专业建设契机,加大设备投资,增设以“绿色染整”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大型综合实验,实验学时为4周,集中完成。专业实验作业布置和实验成绩评定以开放性形式为主,注重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基本实验及理论成绩与实践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成绩各占50%,综合进行评定。
实习实践教学在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精心设计实习内容,先通过认识实习了解染整工业企业的产品品种、工艺设备、染化药剂、生产运营、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内容,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后续的毕业实习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深入企业,要求学生至少完成2个以上不同产品品种生产企业的实习任务,并改革传统的集中实习为分组实习、轮换单位实习,由企业对每名同学出具实习评定,强化了实习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实习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新的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和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实验、实践和创新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开展多样化的“绿色染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绿色染整”行业发展需求,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开展多样化的“绿色染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凸显创新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四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交叉学科相结合、校企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和校际合作相结合,充分利用我校“功能纤维与现代纺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省“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青岛市“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轻化工程专业实验室、染整新技术研究所、纺织助剂研究室、生态染整技术研究室、兰雁集团技术研究中、化工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工业废水处理研究室及十多处实训实践基地和校际合作联合培养基地共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绿色染整”创新人才培养“四大课堂”,即“理论教学课堂”、“实验与校企合作实践课堂”、“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课堂”和“校际合作培养课堂”(学分互认),探索多样化的“绿色染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包括:论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学习、比较式学习、工程实践实训、探究式科技创新实践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对我校轻化工程山东省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新定位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培养现代“绿色染整”创新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现代染整工艺理论与清洁生产”和“绿色纺织化学品”两个特色专业方向,坚持了专业长期发展形成的特色和优势。
通过改革和优化教学体系,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系统完善、特色鲜明的“绿色染整”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四大课堂”,能够更好地培养新形势下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技术人才,符合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及全国纺织印染行业发展的需求。
[1]蒋学,田秀枝,王树根,等.复合型轻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0(3):62-64.
[2]郑春玲,汪海波,张正宇,等.轻化工程特色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2012(1):54-56.
[3]何瑾馨,阎克路,蔡再生,等.轻化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1(4):271-273.
[4]崔智林.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高本科人才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9(6):22-23.
[5]赵涛.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J]纺织教育,2003(1):27-29,41.
[6]陈启杰,王萍,方碧波.轻化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2011(2):88-91.
[7]付延玲.对高校实施创新性实验的认识和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2-15.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G642.0
2008年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0年青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