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论走进千家万户
——湖州市吴兴区大学生村官宣讲团的实践分析
2012-09-14王崟屾
□ 王崟屾
让理论走进千家万户
——湖州市吴兴区大学生村官宣讲团的实践分析
□ 王崟屾
湖州市吴兴区大学生村官宣讲团,在新形势下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载体,扎根基层,宣传普及科学理论,既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又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巩固基层宣讲文化阵地,努力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学生村官 宣讲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普及,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任务。理论宣传普及的重点在基层,对象在基层,成效应由基层来检验。面向基层深入推进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举措,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鉴此,为大力推动社科理论大众化,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组成课题组深入湖州市吴兴区,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大学生村官宣讲团在基层推动理论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功能进行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大学生村官宣讲团的由来与背景
目前,基层特别是农村理论宣讲工作队伍相对薄弱,日趋老龄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且,基层理论宣讲“与本地本部门发展不协调、与基层干部群众所思所想不对称、宣讲手段和队伍与时代和形势不适应”的困境日益凸显。随着浙江人均GDP过6000美元后,浙江的文化已进入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且呈多元发展,因此,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任务会越来越重、要求会越来越高、难度会越来越大。
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针对基层理论宣讲的困境,结合浙江2006年即实施的“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社区)干部”计划,于2008年组建了全省首支大学生村官宣讲团,并以此为平台,借助大学生村官接触基层群众广泛、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的优势,让他们在基层担当政策宣传员、信息调研员、新闻通讯员、文化服务员、创建指导员,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基层的进一步普及,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调查样本情况及分析
目前,吴兴区7个乡镇、165个行政村和5个街道、50个社区中有大学生村官163人。课题组就湖州市吴兴区大学生村官宣讲团在基层推动理论大众化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先后召开大学生村官宣讲团成员座谈会3次,60余人参与座谈,收集意见70余条;以问卷入村(社区)的形式在165个村、50个社区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
1.宣讲团成员的基本结构
成员构成呈如下特点:一是素质高。大学学历占96.7%,65%的人在大学期间已是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其中,5人曾获“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75人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团干部及社团负责人。二是年纪轻。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中接受高等教育的“80后”一代。三是进取心强。约53%的人为本地农村户籍,具有较强烈的回馈、建设家乡之心;同时,本土大学生村官更易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在语言沟通、资源动员方面更具有优势,也有助于已达适婚年龄的大学生村官既立业又成家。
从专业知识结构看,文科类毕业生为62%,其中管理学占22%,位居第一;其他依次为工学18%(其中46%的人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学15%。大学生村官在选聘之初不限定专业,淡化专业条件,固然使选聘政策普惠到各种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是如果专业不对口农村工作需要,可能会造成三方面问题:首先,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造成人才浪费;其次,用非所学,势必延长磨合期,进入角色慢,树立信心难;再次,知识结构与村干部、老百姓的心理预期、需求相离,其被认可程度大打折扣。调查表明,农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帮助最大,可有效满足当地农民对发展的新期待。
2.参加宣讲团的动机
调查表明,宣讲团成员参加宣讲团的第一目的为“提升自我,为以后的职业规划早做打算”;其次为“展现自我才干,实现自我价值”;第三为“多认识一些朋友”;第四为“排解枯燥、乏味、单调的村官工作”。而应聘大学生村官的动机则显示:第一为“锻炼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第二为“有利于报考公务员”;第三为“发挥才干,实现自我价值”;第四为“缓解就业压力”;第五为“志愿服务农村,促进农村发展”。
比较而言,大学生村官,就其择业动机与参加宣讲团的初衷而言,比较一致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这说明大学生村官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培养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信念坚定、志存高远,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层工作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
3.参加宣讲团的收获
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参加宣讲团的收获:第一是“自身素质得到提升”;第二是“提高了社交能力”;第三是“积累了人脉”;当然也有7.5%的人认为“一无所获”,2.5%的人认为“打发时间”。总体来看,大学生村官在宣讲团参与宣讲所得基本符合其参加大学生村官宣讲团的动机,或者说是符合其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的动机。调查也表明,59%的宣讲团成员认为“农村宣讲大有作为。”
当然,大学生村官人尽其才在推进理论大众化之时,也便于紧密联系基层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把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贯穿到理论宣传普及之中。调查显示,77%的当地群众非常满意宣讲内容,认为宣讲内容“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可以及时理解掌握党的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惠民富民政策”。
三、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做法
吴兴区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宣讲团建设与管理,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组织引导,创新宣讲方式,致力建设一支具有吴兴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层宣讲工作年轻队伍,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主要做法如下:
1.强化团队管理。宣讲团在基层宣讲实践中有为、有位,目前全区已基本实现宣讲团的两个全覆盖——宣讲网络全覆盖、宣讲骨干全覆盖。一是规范管理。建立区委宣传部、区宣讲团办公室、乡镇(街道)宣讲分团、宣讲团成员四级联动机制。区委宣传部优化资源整合,强化组织指导;区宣讲团办公室强化日常管理,抓好培训协调;各乡镇(街道)落实属地管理,推进分团建设;宣讲团成员扎根一线,深入基层宣讲。二是精心培养。坚持每季度组织专题宣讲培训、编印下发宣讲辅导资料,每年举办专题总结交流会,提升宣讲团成员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三是改善条件。抓好基层宣讲阵地建设,使大学生村官从事基层理论宣讲有场所、有阵地、有载体,保障必要的活动经费;同时,开设宣讲团专题网页和QQ群,搭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2.扩展宣讲渠道。宣讲团着力创新工作方法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的理论需求。一是“巡回宣讲”。筹组“宣讲小分队”,以聊家常等形式,根据各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干部党员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开展宣讲。二是“广播宣讲”。以广播村村通工程为基础,在全区7个乡镇和165个行政村开设“王金法广播”宣讲栏目且固定时段,明确由宣讲团成员担任广播宣讲员,大学生村官既说“普通话”、又讲“地方话”,力行清新活泼文风,深受群众好评。三是“文艺宣讲”。组织“文艺小分队”,编排快板、歌舞等文艺节目,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深刻感悟和自觉接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丰富内涵。
3.丰富宣讲内涵。宣讲团面向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形势政策宣传活动,把群众关心关注的理论、政策热点等以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的形式进行宣讲。一是突出大事要事讲“形势”。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大势大局大事,结合各类主题宣教活动,做好宣讲组织培训工作,推动宣讲活动有效开展。二是突出重点难点讲“发展”。结合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积极开展宣讲,为城乡群众解读政策、解疑释惑,助推重点工作推进。三是突出民生民情讲“幸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深入开展以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相关政策和实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讲。
四、实践成效
吴兴区大学生村官宣讲团的组建,是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宣讲工作的一种创新与探索,有利于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有利于切实加强经常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有利于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
1.整合资源,渐成基层推动理论大众化的主力军。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基层推进主要依托基层党校以及热心党的宣讲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军人等“五老”群体。但囿于各种条件限制,基层党校办学网络尚未完全覆盖全省行政村(社区);同时“五老”群体也存在年龄结构老化、难以熟练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开展宣讲等问题。随着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基层宣讲工作队伍亟需注入生机活力,亟需培养一批年轻的传承接力者。大学生村官长期身在基层一线,了解民情民意,且年纪轻、有文化、观念新、接受能力强。宣讲团的组建为大学生村官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实践锻炼搭建了平台,砥砺意志,人尽其才,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当好理论政策宣传员,推动普及化;有利于改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干部队伍结构,注入新血液。建团以来,吴兴区大学生村官宣讲团已在基层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720多场、受众52300余人次,各类党课840多场、受众36700余人次,广播宣讲1900多期,文艺宣讲700多场。2009年,吴兴区大学生村官宣讲团被评为湖州市优秀宣讲团、浙江省优秀宣讲团;2010年,团员宣讲课件入围“浙江省首届微型党课演讲大赛”,并入选“浙江省基层党校优秀教案”。
2.创新方式,增强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效果。基层传统宣讲模式,手段滞后,形式单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大学生村官宣讲团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特长,结合实际,以说方言、引用群众身边事例等形式开展宣讲,顺应了新形势下理论宣讲工作的现实需要,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念报纸、读文件为主要形式的基层党员群众理论学习模式,在方式上对应了群众的口味、在内容上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在心理上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及时有效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声音。
3.才尽其用,为大学生村官自身成长搭建了平台。大学生村官刚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人生道路的起点,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渴望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意愿相当强烈。宣讲团通过宣讲培训、实践锻炼等途径,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为思想素质过硬、基础业务知识扎实、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骨干力量,提高了大学生村官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创业创新能力,陶冶了高尚情操,锤炼了优良作风。截至目前,宣讲团已有89名成员先后通过考试成为国家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工作,并有5名成员实现了自主创业。
五、突出的矛盾与不足
面对当前推动理论大众化的新要求、新课题、新挑战与新任务,课题组梳理了当前大学生村官宣讲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依次为 “部分党员群众缺乏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不足”与“宣讲体制尚不健全”。
1.部分党员群众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调研发现,如何吸引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理论学习,是基层理论武装工作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农村,行政村撤并以后,村级行政区域扩大,农村党员人数增多且层次不一,党员难召集,教育难组织等问题一直存在。在城市社区,随着社区人口和社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同时,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的普及让民众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而且日趋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也渐让居民对理论宣讲的兴趣消逝。调研中也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同志对宣传文化工作重要性仍认识不足,把它作为一种务虚的工作,没有摆上重要日程。问卷调查中,认为当地领导对宣传文化工作不重视的占45.5%,很重视的只占17.6%。
2.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不够。当前,各类社会群体的结构性分化已成为一种既存现实。农村、城市社区的各类居民在职业、收入以及生活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知识分子、务农人员、私营企业主、外来务工者等各个层面的居民群众对宣讲内容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但目前一些基层宣讲内容还不能如实反映群众所思所想,形式上难逃“上大课做报告”的窠臼,偏重有形的文化娱乐活动,理论大众化在解疑释惑、深入人心等方面效果不明显,“闭门造车”、“唱独角戏”,难以适时反映群众需求,从而导致理论宣讲的针对性不强,内容不够丰富。
3.宣讲机制尚待进一步建立健全。作为一名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者,应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有较高程度的系统掌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地制宜地开展宣讲。大学生村官从学校毕业直接应聘上岗,多为“80后”一代,缺乏社会阅历;其次,大学生村官思想活跃的优势又意味着他们易受外界影响,纪律性也有待提高;还有,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强,一般3年期满即会再择业。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宣讲团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切实做好培训规划,尤其要注意结合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让培训工作紧跟形势。同时,理论宣讲工作是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但基层党校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各地还普遍存在活跃于基层一线的各类专兼职讲师团。因此,如何整合资源,加强指导,协调完善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党校、专兼职讲师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宣讲领导体制也亟需提上议事日程。
六、对策与建议
推动理论大众化,历来是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把推动理论大众化作为基层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认真抓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宣讲,深入实际,为推动理论大众化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1.提升理论武装的功能与作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一方面要研究回答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要阐析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通过开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既回答“怎么看”,又说明“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解疑释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发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巨大作用,引导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一元的价值导向。通过宣传普及,用共同理想追求、价值共识、精神家园和道德规范来整合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动。科学理论宣传普及过程,也是一个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造的过程,以宣传普及为抓手,引领基层干部群众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和创新实践,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突出重点,分层推进。基层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识、实践认知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要坚持突出重点、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切实增强宣传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宣传普及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理论务虚会、专题读书会等多种学习形式为载体,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专题研讨、深化认识。领导干部还要带头深入基层宣讲科学理论。要根据各类人群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普及工作,切实增强生动性和时效性。在城市社区,要继续深化“社科普及周”和“人文大讲堂”等社科品牌建设,继续推出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项目,从适应群众接受信息方式的新变化出发,积极推动社科普及“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提高全省公众的人文社科素养。在农村,要善于用“小载体”宣讲“大道理”。要注重针对群众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回答基层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大众的理论,是为大众服务的。重点围绕党的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科技信息等,让基层群众既受教育,又得实惠。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重在坚持,难在可持续。要紧紧围绕基层工作实际,加强和改进理论普及的基础建设,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根植基层和群众。以“社科专家基层行”为平台,优化整合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专兼职讲师团的作用,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扎根基层的理论普及队伍,充分用好大学生村官这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才队伍,推广普及宣讲团模式,深入基层、服务基层,面对面地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结合村(社区)基层党校建设,探索建立覆盖农村、城市社区的宣讲工作阵地网络,探索建立理论普及示范点。还要建立健全理论宣传普及的考核、评价与协调机制,促进理论宣传教育的长期可持续推进。建立健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配合机制,改进提高理论宣传普及的整体效果。
作者王崟屾,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杭州 310007)。
责任编辑:凌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