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浙江现代化目标的基本价值

2012-11-03陈华兴

观察与思考 2012年8期
关键词:浙江人浙江物质

□ 陈华兴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浙江现代化目标的基本价值

□ 陈华兴

本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这一浙江现代化目标所集中体现的基本价值。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历史理性和现实理性的统一、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价值目的,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公平”、“正义” 和“和谐”;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反映了浙江人特有的精神追求,充分体现出当代浙江价值最基本的精神内涵,它既是对浙江历史传统的承续,也是新时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更是浙江精神的具体体现与践行。因此,这一价值目标必将引领我们在浙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现代化目标 物质富裕 精神富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这一重大历史使命。这一现代化目标要求集中体现着浙江科学发展的基本价值。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浙江人特有的精神追求,充分体现出浙江价值观的发展内涵。因此,这一价值目标必将引领我们在浙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胜利到曲折、从曲折到新的希望的历史过程。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这表明社会主义思想一开始就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反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的正义的精神吁求。空想社会主义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而且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种种美好的设想,这是被压迫、被剥削人们的价值愿望,也是社会主义历史中——从理论到到实践都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血的代价)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和精神指归。

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看,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有两个,一是生产力发展,二是社会公平,前者所要解决的正是物质富裕的问题,后者所要解决的正是精神富有的问题。社会主义之所以从空想发展到科学,首先是因为它获得了“现实基础”,而这“现实基础的主要内容就是生产力的大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肯定,肯定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这里,马克思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高度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同时也把生产力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得以诞生和生存的基础条件。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当前,解决我们前进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要靠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要靠经济发展;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靠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要靠经济发展;建立更广泛、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靠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社会主义虽然要富,要发展生产力,但并不是富了、生产力发展了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它的价值目标,这一目标就是人人平等、精神富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实践,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它们都要建立人人平等、精神富有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离开这一本质要求去谈生产力发展、去谈富裕,那必然会丢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因此,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它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也是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精神富有社会。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渗透或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显现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内在统一,离开了生产力发展谈精神富有,即是脱离了现实基础的空想,空想社会主义,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我国的“文革”左倾危害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样,离开精神富有谈生产力发展和“物质富裕”,也是缺乏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的,它容易导致社会主义发展的无原则、无方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的理性本质的内涵,前者是工具理性的体现,后者是价值理性的体现,两者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理性和现实理性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发展的生产力视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这种从生产力的基础和经济富裕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方法论指导作用,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有它的价值目标,这一目标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公平、精神富有。因此“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的两个内在统一的本质规定。邓小平的“富裕”是“共同富裕”,这“共同”二字正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它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公平”、“正义”和“和谐”。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对于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从多种维度去拓深和完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关系日益紧密,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并呈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生产的高科技化使得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界线日益模糊,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交织,“社会”的内涵日益丰富且比重增加,“社会”的问题日益凸现且不断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拓深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它既传承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是一个物质富裕的社会,而且必须是一个精神和谐的社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讲,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有机统一起来。这一理论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客观实际和现实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三、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浙江价值的内在元素

千百年来,浙江人民在浙江大地上创业图存、生息繁衍,在创造丰富多样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浙江文化,形成了浙江人精神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走出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发展新路,为新时期浙江价值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既是浙江人对历史传统的延续,也是新时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更是浙江精神的具体体现与践行,是当代浙江价值最基本的精神内涵。

“富”,字面之意为物质财富上的满足、充裕状态。富民强国、丰裕富饶、富庶繁华、富贵荣华,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从该字的构成可以看出,“富”内涵家庭(宝盖头寓意家庭)稳定,人丁(口字表示人员)兴旺和田地(田字表示田地)广阔之意。家庭、人口、田地,是农业经济时代物质生产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满足就是富的标志。“富”在古语里通常是肯定的含义,如富有、富足、富饶、富庶、富强等都是褒义词。“富”作为浙江人价值观的基本元素,内含“求富”、“致富”、“精神富有”三层内涵。

“求富”,就是注重实利,追求富裕。历史上,浙江人商品意识启蒙较早,拥有强烈的脱贫致富、追求富足生活的愿望,范蠡是百商之祖。黄宗羲提出的“工商皆本”,实质是“民生为本”。王阳明指出:“财者民之心,财散则民聚;民者邦之本也,本固则邦宁。”明确地将“民本”与“民心”、“民利”结合起来,主张“散财于民”,“富民”、“裕民”。浙江人始终拥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家致富的执着信念,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浙江人都会努力改变自身命运、革新生存状态、追求富裕生活。

“致富”,就是讲求实效,累积财富。正是求富、崇富的价值取向,激发了当代浙江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精神。他们不恋乡不恋土,走南闯北打天下,跋山涉水开拓市场;他们想方设法摆脱贫困,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肯干;他们重苦干更善巧干,借助精明灵活的头脑和与日精进的口才,推介品牌推销产品;他们采取“以小搏大”、“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信誉订单”等商业战略,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将这个曾经的“三无小省”,华丽变身为体制最活、经济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最多的省份之一,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财富神话。“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先富起来的浙江人既努力实现着全省人民的共同富裕,又要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精神富有”,就是致富之后不停步,不停留于物质上的富有,进一步追求精神层面的进步,赢得物质与精神双丰收;不满足于个人财富的增长,而是更好地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浙江民众普遍过上小康生活,生存层面的问题基本解决,追求情感的愉悦、心灵的满足、精神上的富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民众对优秀文艺作品、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的需求呈现迅速上升态势。如今,浙商的发展壮大回归史生动展示着浙江人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回报桑梓、兼济天下的赤子丹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浙江人民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造了满足人民需要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不断冲破思想束缚,锐意改革、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用创业创新的实践铸就了一部精神富有拓展史。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有为、科学执政,尊重民众首创精神,激发民众创造活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铸就了一部浙江价值精神提炼史。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再到以“创业创新”为核心,浙江价值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浙江的生动诠释,是以区域化、个性化、时代化的形式表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与浙江人价值观的内在一致

人的存在和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人的精神、价值也总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动态统一中不断接续、丰实和完臻的。每一代人都需要在继承前人积淀的精神、价值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实质内容,表现出价值观的不同内涵,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累积、政治的变革,也将发生缓慢的变迁。经过浙江人民的反复讨论、酝酿、提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成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与浙江人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的有机统一不仅彰显出浙江人的精神特质,更展现了新时期浙江人普遍的价值需要,更反映着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目标的未来高标。

务实、守信是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前提条件。浙江价值观中“诚信”、“务实”的精神因子充分体现出浙江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富”,就是讲求实效,注重实利,积累财富。正是求富、崇富的价值取向,激发了当代浙江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强不息、创业创新。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富”仍是浙江人的不懈追求的目标。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体现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的基本要义,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浙江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马克思指出:“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恩格斯也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实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社会活动各环节,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这一目标追求致力于覆盖的程度,最终要实现的是全省人民物质上共同富裕、精神上共同富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展现出浙江人普遍的价值需要。

崇学、向善是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内在内涵。“富”内涵自然也包括精神上的需求——崇学。在我省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当下,新时期物质富裕起来的浙江人,自然不会停留在物质上的富足,更会进一步追求精神层面的进步,赢得物质与精神双丰收。近年来浙江民众富而思进、富而思学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崇文尚礼、崇尚学习的风气日盛。文化市场持续的繁荣发展,充分证实了浙江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已经由生存层面进入到发展层面,做一个博学善思的人,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时代共识。

“善”,就是心存善念,乐善好施。当代浙江人向善、乐善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在浙江人群体中。当代浙江人,特别是浙商群体热衷慈善事业,这种价值诉求的强烈程度与对物质财富的渴求程度实现了高度统一。历年的福布斯慈善榜或胡润慈善榜上,浙商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浙商的慈善义举,是当代浙江人富而思源、反哺社会的典范。

我们追求的“善”是“大善”——共建共享和普惠共富。本世纪头十年,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根据国家统计局测评,到2009年,浙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达到90%以上,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省份之一。据《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浙江科学发展总水平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四位。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071元,分别连续11年和27年居各省区首位。同时,全社会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普惠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各领域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综合评价,浙江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居各省区第一位。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伟大进程中,浙江人更加强调共建共享和全民普惠,新的现代化目标追求,立足于富民的广度,致力于惠民的深度,体现于推进的程度。

“臻于个人”,乃小善;“兼济天下”,为至善。浙江人追求的更是普惠天下的“至善”之境。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跨区域经济流动,大批浙江人相继到全国各地经商务工创办企业,谋求异地发展,形成了“省外浙江人经济”这一经济现象。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响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省外浙江人队伍不断扩大,省外浙江人经济实力快速增强,省外浙江人声誉迅速提升。据全国29个省级浙江商会(除西藏外)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人员约为600万,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专业市场2000多个。其中,在省外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浙江人达400余万,超过了省内个体工商户390万的从业人数。省外浙江人在全国的投资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其中从浙江输出的资本约1.3万亿元,由当地经营收益转为投资的资金达8000亿余元。2008年省外浙江人经济的销售规模达到17672亿元,向当地缴纳税收1243亿元。通过兴办各类实业,解决了当地1136多万人的就业。省外浙江人经济的发展,为创业地注入了新活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浙江还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有150万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居住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浙江人经济是浙江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省侨联初步测算,海外浙江人拥有的资产在7000亿美元以上,占全球华侨华人总资产的20%左右,为世界经济发展,做着应有的贡献。“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本省浙江人、省外浙江人、海外浙江人,正在创造着“至善”化境。

作者陈华兴,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研究员(杭州 310007)。

责任编辑:徐友龙

陈华兴研究员简介

陈华兴,浙江省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复旦大学博士,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政治理论和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应当:真理性和目的性的统一》、《论可持续发展的人文限度及其超越》、《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及价值意义》、《伦理的开端及公共伦理的实质》、《个人生活的自然——论吉登斯生活政治的本质》、《普遍性的迷雾》、《越是快速发展越要加强党的建设》等论文80余篇,其中有16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出版《时代·理性·实践——邓小平理论的本质与意义》、《德艺双馨——尹桂芳传》等著作5部;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文集)5部;参与主编省高校统编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3部;总计发表出版文字约320余万字。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三条道路”的时代价值和理论实质》、省规划重大课题、省委省政府重大支撑课题等项目55项;获省政府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获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重点资助培养人才称号;获第一批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称号;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同时,也是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具体执行人、首席专家,省级重点创新团队主要骨干,浙江省马克思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西方政治理论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影响。

猜你喜欢

浙江人浙江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钱江潮涌,浙江精神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身边的“神回复”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最美现象”视域下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