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与尊重

2012-09-12乐运兰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2年2期
关键词:儿童幼儿老师

乐运兰

《教育走向生本》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细细读完,除了欣喜和敬佩,更多的还是震撼。作者将“走向生本”这一抽象化的概念结合一些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故事形象地加以阐述,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又仿佛给了我一把解开生本教育的金钥匙。全书将“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贯穿其中,深入讲述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俯下身去看问题,理解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独立性

瑞吉欧教育经验以支持“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而闻名于世,看完郭思乐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觉得怎样才能“看见”和“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才是一名幼教工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和尊重孩子。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很多,例如:观察、引导、评价等,然而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何体现尊重儿童,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呢?我认为真正的尊重一定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而要想了解儿童,就得先学会俯下身去,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喜欢领着她3岁的小女儿逛商场,可是每次去商场她的小女儿都非常不愉快,甚至哭闹不止。这位母亲很不理解:商场琳琅满目、美观漂亮的商品,怎么不能给她带来快乐呢?有一次,在商场游逛时,小女儿的鞋带散开了,母亲蹲下来给她系鞋带,当她与女儿处于同等高度的时候,母亲的心震颤了,因为,此时她看见的不再是赏心悦目的商品,而是密密麻麻的移动着的脚和腿。原来每次来商场进入女儿视野的景象竟是这样的单调,甚至恐怖,母亲终于了解女儿为什么哭闹了。我们常说“理解万岁”,而理解需要蹲下来平视。

只要有过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就会知道孩子天生是忙碌的,他们会主动体验、探索、思考、交流。这是人的一种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如果幼儿园真有这么一群孩子,老师不教他们就不去学习,不安排他们游戏就坐在那里不动,这肯定不是一群真正的孩子。

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个孩子跑过来问他:“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再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绅士又回答了他。可孩子还是又问了一遍同样的问题,绅士说:“你不是问过了吗?”孩子说:“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时,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是啊,我们一旦知道孩子的真实意图,便会惊讶,进而由衷地欣赏孩子独有的观察点。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习惯于凭经验判断,于是就“很难”知道孩子的真实意图。还有个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遇到狗叫,妈妈说:“不要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乍一听感觉孩子实在是多虑了,但是他也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其实这就是儿童。如果成人以惯常经验判断孩子的思维,往往就会引发与孩子的冲突,在冲突中,成人常以权威赢得胜利,孩子则经常被迫沉默,当然随着沉默消失的还有创造的热情和精神。这是多么可怕但又多么常见的现实呀!

二、化“教”为“导”,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但是并非只有儿童表现出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成为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对于幼儿还没有表现出感兴趣或是表现出不感兴趣的但有一定价值的内容,教师该用什么形式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同样是生本教育改革所遵循的一个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儿童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书中还有一个例子让我眼前一亮。说:“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个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孩子也停下来……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会用多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就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上例中所说的教学就是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学会”为“会学”,从而让孩子真正体验到自主参与学习的愉快。自主学习是孩子学习生命的义务,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义务感,让儿童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书中列举了一个表现违背自然,拘泥于传统教学习惯的例子:有一道题目,船上有牛75头,羊34只,问船长几岁?华东师大一位教育专家以此对普通小学、重点小学、初中、职业高中等进行测试,居然都有不下半数的人作答,有答43岁的,有把34和75加起来除以2的。这其中犯下逻辑性错误的孩子绝对不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而是他们的思维习惯出了问题,习惯于有问必答的教学常规。试想如果所有孩子都在这样的教育中弄丢了内部的自然逻辑,那我们还能期待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三、创设适合孩子的生本教育环境

“教育走向生本”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让幼儿在知识、能力、情感、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进步。要达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还要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幼儿创造自由幸福的环境。“好学校应该是一片绿色的植物生态园,这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同沐阳光;好教育应该是相信种子的力量,尊重生命的存在。”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而且我们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同样能够看到,无论在哪个学科领域里都明确提出:给幼儿创造自由、宽松、接纳、支持并有积极回应的活动环境。

养在鱼缸里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其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可以长到一尺长。这是世界上有名的教育原则中的鱼缸法则,道理很简单:尊重自然就是要顺其自然。那么尊重儿童,也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自然,给孩子创设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

“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这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小学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在开办城成幼儿园时经常对老师们所说的话。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回忆,当年小林先生让孩子们可以根据当天的心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如果说上午完成了学习计划,下午就可以散步、采集标本……正是小林先生实践了自由教育、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才会让他的学生对儿时的学习生活印象深刻并久久不忘。早在二战期间小林先生就开始了他的“生本”教育,我们怎能还不赶紧行动呢?

“教育走向生本”不仅仅是一句精练的教育口号,更是老师们需要努力实践的教育真实。花朵能盛开,星星能闪烁,是因为它们处在合适的环境中,玫瑰不用思考如何生长才能更加美丽,人为什么不能呢?但愿更多的老师从现在开始真的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真实,创建和谐的生本教育环境。让我们的儿童能像自然界里那头可爱的小花鹿,毛色鲜明,忽闪着黑宝石似的眼睛,灵活敏捷、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儿童幼儿老师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留守儿童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