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方言古语词及其用字问题略论

2012-09-11张青松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广雅玉篇集韵

张青松

(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

惠州方言古语词及其用字问题略论

张青松

(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

惠州方言词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语词,研究这些古语词对于训诂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惠州方言古语词研究在用字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随意使用异体俗字;二是滥用同音字。

惠州方言;古语词;异体字;俗字;同音字

本文所说的古语词,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有用例而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已经不用或者只在个别书面语中保留的词语。①参见林伦伦《潮汕方言的古语词及其训诂学意义》,《语文研究》1997年第l期。惠州方言包括东江中上游的惠州市区及相邻市的部分地区。惠州方言词汇中保存了大量古代汉语的语词,其中有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已不使用,有的是普通话中虽不使用,但在书面语或成语中仍保存下来,也有一些普通话虽仍保存,但某些义项或已消失,或已发生变化,而在惠州方言中则仍然保留古代汉语的义项。

一、惠州方言古语词的初步考察

惠州方言词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语词,如:

例1

畀[pi35]:①给;②被;③(从略);④让,叫;⑤介词。相当于“用”、“以”。[1]7

按:《说文·丌部》:“畀,相付与之,约在阁上也。从丌,甶声。”《尔雅·释诂上》:“畀,赐也。”《尔雅·释诂下》:“畀,予也。”显然,义项①是“畀”的本义,而义项②、④是同步引申的结果,即在“给”的影响下产生的(近现代)。

例2

纳[nap21]又读[niap21]:潮,湿。[1]153

湿纳纳:潮湿。[1]324

按:《说文·糸部》:“纳,丝湿纳纳也。从糸,内声。”《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王逸注:“纳纳,濡湿貌也。”

例3

佢[k̒y11](单数)、[k̒y35](复数):他,她,它。[1]239

按:《集韵·鱼韵》:“亻渠,吴人呼彼称。通作渠。”[2]136《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邀,渠会永无缘。”《三国志·吴志·赵达传》:“滕如期往,至,乃阳求索书,惊言失之,云:‘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显然,“亻渠”是“渠”的加旁俗字,而“佢”则是“亻渠”字之省体。

例4

炙[tɕiak45]:①烤。②晒。[1]284

按:《惠州方言》“炙”字条下所收词条有:炙番薯、炙火、炙火桶、炙火炉、炙2a4ac、炙燥、炙日头、炙熟,等等。其中只有“炙日头”中的“炙”是“晒”义。《说文·炙部》:“炙,炮肉也。从火在肉上。”引申为烤,如《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冯异抱薪,邓禹吹火,帝对灶炙衣。”再引申为曝晒,如唐韩愈《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例5

爷有不如姐[tɕia35]有,姐有不如自家有。(谚)爷:父亲。姐:母亲。[1]422

按:惠州方言称“母”为“姐”的谚语还有:“生仔不知娘辛苦,生女曾知谢姐恩。”[3]75“大屋人家养老女,我姐贫穷养细猪。”[3]76《说文·女部》:“姐,蜀谓母曰姐。”《广雅·释亲》:“姐,母也。”

惠州方言有“乸”字,音[na213],①广州话、惠州方言“倓”与“淡”同音,故“倓定”进入普通话后,被记作“淡定”。雌性的。②母亲。[1]149《集韵·马韵》子野切:“姐,《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2]848《集韵·哿韵》子我切:“毑,《广雅·释亲》:‘毑、2181a,母也。’或作她、姐。”[2]838按:“乸”乃“毑”之偏旁易位字(借义不借音,是为“训读”),而“毑”则是“姐”之会意俗字(由“母”、“也”会意而成)。

显然,研究惠州方言古语词对于训诂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惠州方言中的古语词还有很多,如下表所示:

二、惠州方言古语词的用字问题

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 0 11 12 13 14 15 16字头髀[pi35]20731[p̒iɛ33]沕[mi31]揈[vaŋ31]燂[t̒am11]倓[t̒am31]睇[t̒iɛ35]恁[nam35]腍[niam11]㧡[k̒ai33]徛[k̒i213]2955f[ŋ ap21]悭[han33]诛[tɕyɛ31]箸[tɕ̒y31]㔢[tɕ̒yɛt45]惠州方言义项腿,多指人和动物的大腿。[1]7刀削,使之薄。[1]23潜水,隐藏在水下。[1]45①以拳击人,以拳横扫。②挥,甩。[1]79在火上略加烧、烤。[1]124倓定:镇定从容,不露情绪。[1]124①看,瞧。[1]135想,思考,考虑。[1]152①煮得烂熟,软熟。[1]155担,挑。[1]229①(人)站。[1]232点(头)。[1]247节省,节约。[1]257②针锋相对地指责。[1]294①筷子。又说筷箸。[1]310猛地往上提或用力拉、拽。[1]311古代训诂专书相应训释《说文·骨部》:“髀,股也。”《玉篇·刀部》:“20731,削也。”《玉篇·水部》:“沕,没也。”《集韵·质韵》:“沕,潜藏也。”《集韵·耕韵》乎萌切:“揈,击也。”又呼宏切:“揈,挥也。”《说文·火部》:“燂,火热也。”《说文·人部》:“倓,安也。”《广雅·释诂》:“睇,视也。”《广雅·释诂二》:“恁,思也。”《玉篇·心部》:“恁,念也。”《玉篇·肉部》:“腍,熟也。”《集韵·未韵》:“㧡,担也。”《广韵·纸韵》:“徛,立也。”《集韵·盍韵》:“2955f,29a1e29aa4,首动貌。或从页。”《玉篇·心部》:“悭,悭悋也。”《说文·言部》:“诛,讨也。”《广雅·释诂一》:“诛,责也。”《说文·竹部》:“箸,饭攲也。”王筠《句读》:“攲,持去也。《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攲。’”《类篇·力部》:“㔢,拽也。”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莳[ɕi31]笮[tsak21]㿭[ts̒ak45]㧐[səŋ35]晏[an213]22ae8[əŋ35]揞[iam33]屙[ɔ33]愠[ut45]莳田:插秧。[1]313压,砸。[1]348皮肤干裂。[1]363推使转动。[1]385迟,晚。[1]418推。[1]421①用手盖,掩藏。[1]424①排泄。[1]445憋闷,受屈。[1]450《说文·艸部》:“莳,更别穜。”《广雅·释地》:“莳,种也。”《玉篇·竹部》:“笮,21445也。”(21445,同“壓”)《玉篇·皮部》:“㿭,皴㿭也。”《集韵·肿韵》:“㧐,推也。”《小尔雅·广言》:“晏,晚也。”《广雅·释诂三》:“22ae8,推也。”《方言》卷六:“揞,藏也。荆楚曰揞。”《广雅·释诂四》:“揞,藏也。”王念孙疏证:“揞,犹揜也。方俗语有侈敛耳。《广韵》:‘揞,手覆也。’覆亦藏也,今俗语犹谓手覆物为揞矣。”《玉篇·尸部》:“屙,上厕也。”《集韵·迄韵》纡勿切:“愠,心所郁积也。”《集韵·隐韵》委陨切:“愠,心所蕴积也。”͂ ͂

用汉字记录方言,有用本字记录的,有用俗字记录的,有用同音字记录的,所用本字不尽一致,同音字也往往很多,不同的方言调查人或用方言写作的人选择同音字的主观随意性又比较大。因而造成同一个方言词有许多种写法,形成许多个同音(或近音)同义异形词。[4]据伍巍先生考察,现代汉语方言记录“筑(築)”一词就有“27c35”、“篫”、“厾”、“254cd”、“213ba”、“剢”、“擉”、“戳”等九个不同的写法。[5]34又如:

揿,惠州音[k̒im31],《惠州方言》记作“揿”[1]237,①用手或手指头按。②压。如:揿钉(图钉)、揿铃、揿钟。

按:此字刘叔新记作“揜”[6]358,非是。《惠州方言》用现代通行字“揿”,可从。《说文·攴部》:“鈙,持也。从攴,金声。读若琴。”《说文·手部》:“捦,急持衣䘳也。从手,金声。㩒,捦或从禁。”段玉裁注:“又按此解五字,當作‘急持也。一曰:持衣䘳也’九字乃合。必转写有讹夺矣。”《广雅·释诂三》:“捦,持也。”《集韵·沁韵》巨禁切:“鈙,持也。或作㩒。”[2]1288“鈙”、“捦”乃异部重文。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鈙,粤语以手按物曰鈙。读如禁。”《集韵·沁韵》丘禁切:“搇,按也。”[2]1289“搇”、“揿”均为“鈙”(捦)之俗字。

惠州方言古语词在用字上尚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与异体俗字相关的问题

大概是受古代方言著作的影响,当代方言描写中往往俗字频现,异体纷呈,缺乏规范与统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于不同方言区的同一个词的记录用字不统一。二、不同研究者或著作对于同一方言区的同一个词的记录用字不统一。三、同一研究者或著作对于同一方言区的同一个词的记录用字不统一。下面试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1

庰[piaŋ213],躲藏。[1]8。

按:此词或记作屏、[7]4502“偋”[7]5574。《说文·尸部》:“屏,蔽也。”《尚书·金縢》:“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孔传:“屏,藏也。”又《说文·广部》:“庰,蔽也。”《说文·人部》:“偋,僻窭也。”段玉裁注:“窭者,无礼之居也。《广韵》曰:‘偋,隐僻也。无人处。’引《字统》云:‘厕也。’按:偋与屏、庰义略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经籍皆以屏、以庰为之。”显然,“屏”与“庰”乃异部重文,而“偋”是“屏”的引申分化字。宜用现代通行字“屏”。

例2

恁[nam35],想,思考,考虑。[1]152

按:此词刘叔新记作“谂”,不妥。《尔雅·释言》:“谂,念也。”郭璞注:“相思念。”“谂”当即“念”的加旁字。念,《广韵》奴店切,泥母,㮇韵;惠州音[niɛm31]。谂,《广韵》式荏切,书母,寝韵。《广雅·释诂二》:“恁,思也。”《玉篇·心部》:“恁,念也。”恁,《广韵》如甚切,日母,寝韵。“恁”与“念(谂)”应该是同源关系。

例3

幐[t̒iaŋ31],①平衡,使平衡。[1]134

幐头:指一担东西两边重量均衡。[1]134

无26a6b头:担子两头重量不均,因而一头高一头低。[1]57

按:《惠州方言》既收“幐头”,又收“无26a6b头”,显然不妥。“幐”即“26a6b”字异写(因楷化方式不同而成异体),宜统一写作“幐”。《说文·巾部》:“幐,囊也。从巾,朕声。”《方言》卷七:“26a6b,儋也。”郭璞注:“今江东呼担两头有物为26a6b,音邓。”《宋本玉篇·巾部》:“幐,大亘切,囊也。两头有物谓之幐担。又大登切。”[8]《广雅·释诂三》:“22bed,担也。”“22bed”乃“幐(26a6b)”之类化换旁俗字(因受训释语中的“担”字影响而换旁)。

此外,还有生造类推简化字的不良倾向,如将“孻”、“掁”、“詏”分别简化为“孔尽”[1]149、“打长”[1]300、“记幼”[1]418[6]366。这种做法跟国家的汉字规范化政策是背道而驰的,自然应该加以纠正。

(二)与同音假借相关的问题

方言描写的用字存在严重的重音轻义倾向,这种情形已给阅读带来不少麻烦。[9]重音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滥用同音字,如《惠州方言》“庰人庰”(捉迷藏)一词,刘叔新记作“柄人柄”[6]411(相关论述请见上文)。又如《惠州方言》“厾”一词[1]102,刘叔新记作“督”[7]357;393。其实,“厾”、“督”都是“筑(築)”的同音字[5]34。

《惠州方言》也存在滥用同音字的问题,如将“椪柑”记作“碰柑”[1]21,将“食诈和”记作“食诈糊”[1]389。

下面再举两个跟古语词有关的例子加以说明:

例1

新妇,惠州音[sim33pu213],儿媳妇。

按:《惠州方言》[1]401、林慧文[3]76、刘叔新[6]282均记作“心布”。新,惠州音[sin33],因语音流变产生逆同化而变作[sim33](即韵尾[n]受到后面的[p]影响,同化为唇音[m]),故与“心”同音。妇,《广韵》属奉母字,上古声母属並母,惠州音保留上古声母但已清化为帮母,故与“布”同音。

“新妇”一词,原指新嫁妇,即新娘子,如《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但汉魏六朝时已用以泛指儿媳,如《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沛郡周郁妻者,同郡赵孝之女也,字阿。少习仪训,闲于妇道,而郁骄淫轻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郁之不改,新妇过也。’”清·黄生《义府·新妇》:“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10]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二·妇女》云:“考新妇之称,六朝已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史及小说稗官家,不胜发数,然自主逮事翁姑言,非主新嫁也。”[11]

例2

孻,惠州音[nai33],又读[lai33]。①最末的:~尾/~尾㞘。②最小的:~仔/~女。[1]149

按:刘叔新把这个词记作“拉”,如龙门平陵,龙川佗城、四都[lai33]:拉仔/女、妞;惠州、紫金古竹[lai33]:尾拉仔/女、妞。[6]298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二:“广东有孻字,音奈平声。老年所生幼子。”[12]清·吴任臣《字汇补·子部》:“孻,泥台切,柰平声。《菽园杂记》:‘广东谓老人所生幼子曰孻。’”[13]清·钮琇《觚賸·续编卷二·亚孻成神》:“孻字不见于书,唯闽粤之俗有之,谓末子为孻。亚读如阿,孻读如来。”[14]

笔者认为,“孻”是为“28213”的引申义“子女晚生者”这个意义专门造的方言俗字。[15]

[1]《惠州方言》编委会.惠州方言[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2]宋·丁度.集韵[M].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扬州书院重刻本,1983.

[3]林慧文.惠州方言俗语评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4]许宝华,史宝金.《汉语方言大词典》编纂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辞书研究,1992(5):68-69.

[5]伍巍.析“築”[J].语文研究,2006(2).

[6]刘叔新.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顾野王.宋本玉篇[M].宋·陈彭年,重修.北京:中国书店据张氏泽存堂本影印,1983:499.

[9]张桂光.方言描写的用字问题略议[J].学术研究,2009(11):151.

[10]黄生.字诂义府合按[M].黄承吉,合按.北京:中华书局,1984:174.

[11]翟灏.通俗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乾隆十六年翟氏无不宜斋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94册):494.

[12]陆容.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4.

[13]吴任臣.字汇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康熙五年汇贤斋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3册):506.

[14]钮琇.觚賸(明清笔记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5.

[15]张青松.湖南武冈方言表示排行最末的词[J].惠州学院学报,2009(1):93.

Abstract:A lot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 are still preserved in Hui zhou dialect.It is greatly valuable for Chinese exegetics study.There exist mainly two problems on how to record them in Chinese characters.On one hand,Chinese character variants and Chinese folk characters are randomly used.On the other hand,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re abused.

Key words:Huizhou dialect;ancient Chinese words;Chinese character variants;Chinese folk char⁃acters;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same pronunciation

责任编辑 温优华

A Discussion on the Ancient Chinese Words in Huizhou Dialect and the U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ZHANG Qing-song
(Chinese Department,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Guangdong 516007)

文献标识码:A

1007-6883(2012)04-0053-05

2011-12-19

2007年惠州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207.0106。

张青松(1969-),男,湖南武冈人,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广雅玉篇集韵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等差与等比数列性质中的15个充要条件
黄士陵的“广雅”书踪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明信片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