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探讨
2012-09-11邓林清王志红杜月琴张卫全
邓林清 王志红* 杜月琴 张卫全
在行子宫切除术(全切或次全切)时,多选用腰麻、硬膜外、或者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和手术本身对机体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对胃肠手术后的胃肠功能应激反应影响较大,引起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改变[1]。近年来,国内有关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法和药物,都未达到临床目的[2-4],我院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胃肠神经及内分泌功能,以此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取得了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0年在我院住院行子宫切除术(全切或次全切),ASA分级Ⅰ级患者168例,均无内科疾病,术中、术后常规应用同种抗生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术前均不应用药物,所有患者均为硬膜外麻醉,椎管内应用同种局麻药物,椎管内未注射阿片类药物,两组平均年龄、体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术后6 h,平卧位,采用Terason 2000便携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10 MHz。探头方向与颈部矢状面成45o,针尖斜面朝下,超声引导下针尖刺到C6横突基部,采用0.5%利多卡因5 ml星状神经节阻滞,双侧交替进行,每日1次,84例每次注射皆出现霍纳氏征[5-6];对照组采用术后6 h用新斯的明0.5 mg加盐水到2 ml,进行足三里注射,每日两次。分别记录排气时间。
表1 两组术后肠鸣、排气、排便的时间(h x±s)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回病房后至第一次的肠鸣、排气、排便的时间(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24.5±8.5) h,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为(33.2±9.0) h,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1)。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妇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长,常可引起腹胀、恶心和呕吐,排气时间延长,延长禁食时间,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甚至影响伤口愈合。妇科手术后,患者的排气时间一般在36~48 h以上,少数患者甚至在72 h以上。缩短首次排气时间,促进肠蠕动,促使患者早进食,不仅可以使患者早进食,加强营养,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还可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可能。
传统促进肠蠕动的方法有药物、理疗及穴位注射等,对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有一定疗效[7-9]。星状神经节是交感神经的一部分,星状神经节阻滞通过外周和中枢两种作用机制而起治疗作用:首先阻滞分布区的交感神经纤维,即外周作用[10]。另外,对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即中枢作用。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身的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都有影响。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促进肠蠕动[11-12],减少术后排气时间,即通过其对植物神经的调节作用来达到目的。缩短首次排气时间,促进肠蠕动,促使患者早进食,不仅可以使患者早进食,加强营养,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还可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可能。同时减少了禁食期间的静脉营养药物的应用,节约了社会资源,减轻患者的负担。
[1]程翔,刘宝江.不同麻醉方法下行子宫切除时机体应激反应的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10):941-945.
[2]卢燕,樊燕燕.按摩足三里穴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13-14.
[3]根玉,包宝柱.妇科开腹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研究现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18-20.
[4]高卫辉,段小青.药物结合针灸促进妇产科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7):56-57.
[5]代旭平,栗志兵,王津甫.超声引导与传统穿刺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1):78-79.
[6]杨帆,杨邦祥,肖红.初学者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与传统星状神经节阻滞准确性与安全性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6):374-375.
[7]杨素勉,王向静,田溢卿,等.穴位按摩结合口服中药对剖宫产术后排气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08,29(7):870-871.
[8]王三贵,田晓,李淦洪.足三里封闭对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2):143-145.
[9]管利.促进妇科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恢复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0):182-183.
[10]曾隐,杨宇.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按摩与引导,2009,25(11):18-16.
[11]魏旭庚,田素杰,石宝瑞.麻醉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134.
[12]张丽红.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机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