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的构建研究

2012-09-10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陈丽珍姜伟尉

中国商论 2012年30期
关键词:价值链产业链制造业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陈丽珍 姜伟尉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以下简称GVC)的概念缘起于20世纪末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格里芬(Gereffi)提出的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框架,他首次将价值链和全球化的组织联系起来,为GVC的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英国Sussex大学的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是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行较广泛的研究,也对全球价值链给出了明确定义。后来的一些外国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动力机制和智力模式方面。

国内著名学者刘志彪、张杰(2010)在分析我国企业融入到由国际大买家或跨国公司所主导和控制的“GVC”的生产分工体系时,发现我国主要是定位于GVC的底部环节,专注于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而价值链中价值创造空间大的环节,如研发、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都是由国外公司掌控,为此,他们提出了构建NVC(National Value Chain,简称NVC)的构想。然而,尽管刘志彪等人对NVC的概念、构建模式、意义等作出了一定的解释,但目前这个构想还不是非常成熟,这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间,本文将以我国制造业为载体来具体研究我国NVC的构建与发展。

1 制造业国家价值链

刘志彪教授在《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一文中,以制造业这一中国传统行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形势分析,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中国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上,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NVC的网络体系和治理机构。同时,他认为NVC基于国内本土市场需求发育而成,由本土企业掌握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在本土市场获得品牌和销售终端渠道以及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产品链高端竞争力,然后进入区域或全球市场的价值链分工生产体系。

从刘志彪教授对NVC的定义中,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要素:首先,注重国内本土市场需求;其次掌握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这是构建NVC的关键所在;再次,产品的高端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相对应的;最后是进入区域或全球市场。此外,我国在构建制造业NVC过程中,还有几个因素是不能或缺的:首先是国内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的支持,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的开发离不开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其次,注重核心企业打造和培育,核心企业是掌握高新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是整个产业链的支柱,核心企业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NVC的构建;最后,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发展,要构建制造业NVC,形成国内自主的制造业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协调和整合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直接影响产业链条环节的衔接,进而影响整个NVC构建的进程。

因此,对制造业NVC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我国所要打造的制造业NVC,是依托国内本土市场需求,借助制造业企业与国内政府、教育科研机构的功能结合,打造拥有自主研发创新的核心企业,形成能在本土市场获得品牌和销售终端渠道,同时亦可进入全球市场价值链分工生产体系的制造业生产网络。

2 我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制造业现状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制造业总量优势明显,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突出。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从增加值来看,到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12万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次,比较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从2005年7月到2010年9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达20.73%,越南货币对美元累计贬值16.5%,印度货币累计贬值4.18%,人民币大幅升值对中国制造业成本造成很大影响;2010年,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年平均工资约为3万元,是2001年的3.5倍之多,而越南和印度制造业工人的年平均工资折合成人民币分别约为1.2万元和0.8万元,可见“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削弱,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试图凭借比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活动,以此带动其经济的发展,直接威胁中国承接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再次,我国制造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端技术是发达国家的长期发展和创新的成果,具有技术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或者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身垄断优势,不会轻易将具有的高端技术转让给中国,这就导致中国处于高端技术封锁状态。最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受资源成本和发展模式制约愈加严重。制造业是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资源的产业,其代价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严重损耗,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使中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

3 我国制造业从GVC到NVC

3.1 GVC到NVC意识形态转变

GVC,究其出发点,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一些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己在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和服务环节外包给其他的后发展国家,从而将资源有针对性地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所以,NVC在GVC之前就已经在一些国家内部形成,特别是在相对封闭和没有国际贸易前,一种商品的所有生产流程都是在一个国家之内完成,或者更有甚者,是在一个产业内完成,就如现如今中粮集团所提出的全产业链的概念。只是当时并没有人特别去关注,只是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可以设想,封闭经济时每个国家都存在当时所谓的NVC,当全球要素和商品能自由流通,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以及为了抢占国际市场时,考虑到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相对优势存在差异,优势国家会考虑将自己国内某些没有优势的产业环节转移到别国(外包),进而扩展到全球,形成后来蓬勃发展的GVC;而如今,我们要探讨构建NVC,又需要寻找当时从NVC到GVC的逆过程,注重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市场,从GVC中将一些产业环节收缩回来,依靠产业核心企业和核心环节,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本国主宰的崭新的NVC。

3.2 我国制造业NVC构建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融入GVC都是被锁定在GVC的低端,图1给出了GVC循环动力模型及NVC演变图(图1中五个圆的大小代表在GVC的环节中所创造价值的多少,圆与圆之间的切线表示价值链下的循环链条)。从循环动力模型可以看出,在GVC模式(图1中为由A,B,C三个圆所组成的循环链)下,其中,A代表我国在GVC中的位置,B、C代表发达国家或者控制GVC主要生产环节的国家在GVC中的位置。相对于B、C而言,A的大小远远不及B和C,结合价值链创造分布,A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所参与的只是组装和零部件的生产等,这也印证我国目前制造业在GVC中的被动和被牵制地位。利润空间低和基数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我国制造业在GVC中的不利地位。

图1 GVC循环动力模型及NVC演变

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我国制造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来挽回现在的被动局面。图1中的两个虚线圆A1和A2,这个也就是代表我国制造业以后的发展方向,虚线圆A1和A2在价值链上的位置要高于A,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要向较高端的价值链攀升。此外,在价值链上位置攀升以后,我国将相对独立地控制从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再加上充分利用本土市场,开发和不断占有本土份额,就逐步形成了我国制造业NVC,即图1中虚线框中的“NVC”部分。当然,构建制造业NVC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去参与GVC,在攀升到A1和A2的同时,A1与B,A2与C之间也会保持关联,在高技术研发等方面还是需要和国际接轨,在市场方面也不可能完全放弃国际市场份额,就我国制造业方面而言,构建一个与GVC并行的,相对独立的NVC,是我国构建NVC的最优选择。

4 我国制造业NVC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制造业NVC的构建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赖以发展的优越载体,这就需要我国制造业内空间维度单元的结合,首先依靠优势制造业产业建设,进而整合制造业产业链,促进NVC的发展。图2描绘的是NVC构建的内外部要素及其作用关系模型,具体可将影响我国制造业NVC构建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NVC的构建需要我国自主控制生产网络

控制和主导一个产业的生产网络是决定NVC构建的重要因素,所要构建的NVC生产网络(链)在图2中表现为关系链①和②,对两链条的控制为NVC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根本上推动制造业NVC的发展。

我国制造业之所以被动定位价值链低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传统优势在制造业链中—下游环节(图2中循环链①),生产有待进入下一轮生产的半成品或者初级产品的工序和环节,低价值创造和低利润的现实,使得向NVC的转变迫在眉睫。但构建我国制造业NVC并不表示要放弃我国制造业中—下游循环链,只有在雄厚的中下游生产基础下,加之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中—上游产业(图2中循环链②),为主要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上端配套生产,为其产品的销售、服务等提供支撑,才能为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转服务,就形成了我国自主控制的生产网络。随着该生产网络的不断成熟,循环链①作为循环链②的基础,不断推动循环链②的发展,循环链②优势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产业内的相关技术扩散,也可以拉动下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这样就实现了制造业生产网络的有机融合。当然,既然是控制制造业生产网络,我国可以将价值创造低端的工序外包给其他成本相对更低的国家,成为控制生产链的主导者,达到对该产业链的下游控制。

产品的生产从原料采购、初加工、深加工、营销和销售等都是在该生产网络内得以实现,同时还能为进入市场提供便捷的上游配套服务,支持整个制造业生产网络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制造业NVC的建设。

图2 制造业NVC构建的内外部要素及其作用关系

4.2 NVC的构建需要注重开发本土市场

NVC是基于本土市场的,所以说,把握和立足本土市场是构建我国制造业NVC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制造业在GVC中,所占的很大部分是初级生产环节,产品基本是初级制成品和半成品,这些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占有率很低。从需求的角度讲,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广,如果能充分把握本土市场,不仅仅是依靠良好的基础设施、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去参与价值创造低端环节,而是从低端突围,组织上、中、下游的企业进行产品全套环节的生产,将市场更多定位于本国,这不仅可以节省中间环节的成本,同时将价值链中价值创造空间大的环节控制在国内,有强大的国内需求和市场做后盾,这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将没有后顾之忧。此外,当国际市场出现动荡或对本国产品的封锁时,我国制造业仍然能够依靠本土市场平稳度过这些危机,仅仅是将在海外的市场份额进行收缩,扩大国内的市场需求,以国内的市场对国际的市场进行对接和转换,从而减轻其对国内制造业的冲击,巩固和促进NVC的发展和完善。

4.3 NVC的构建需要核心企业带动作用

制造业生产网络内的核心企业(图2中A)是制造业NVC构建的核心动力,其发展可以引领整个制造业内所有关联企业共同向前发展,将该制造业产业发展成为国家产业体系内的主导产业或者“龙头”产业,推动制造业NVC的建设。

一方面,在一个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内,中游的主要企业也可以进行垂直划分:核心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企业的中心,中间层次(图2中B)是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最外层的技术普遍应用阶段的中间企业(图2中C)。核心企业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它们的发展直接关乎整个产业链的兴衰。同时由于中游企业和上游、下游企业均有紧密联系(图2中①和②),核心企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拉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发展,支持和促进制造业NVC的构建。

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图2中G)结合成产学研创新供应链(图2中③)。高校、科研院所处于创新链的前中端,是制造业NVC中重要知识技术创新源,尤其是在一些产业发展迅速的省市和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有待产品化、产业化的专利技术及其优势创新资源,他们与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相互合作,为企业攻破一些技术难题,促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延伸产业链,通过技术吸纳和自主创新提升制造产业链;同时,核心企业的一些项目可以带动高效等一些科研机构的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性,不断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的创造性,提高整体科技水平。如此增加了制造业产业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影响力,促进我国制造业NVC的构建。

4.4 涉外相互影响链是NVC构建的重要推力

由于涉外相互影响链(图2中的M、N对NVC的影响)的存在,制造业产业链的整合形成的NVC内的企业组织在把握国内市场的同时,可以通过合作与竞争抢占国际市场,加强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增强我国构建制造业NVC的国际知名度,提高企业无形资产,以此来推进制造业NVC的建设和发展。

因为NVC是与GVC并行的,所以在我国制造业NVC内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产品面向全国的同时也会进入全球竞争、跟随国际制造业创新步伐。与区域外甚至是国外的竞合互动创新因素,成为融入GVC并获得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与保证。通过链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人员(组织)、技术人员(组织)等与链外组织技术合作交流,促进我国制造业NVC内部对先进知识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内部扩散,并规避技术“锁定”效应风险。

一种产品的生产源自于消费者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市场上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影响生产商在生产上的选择。虽然我国制造业NVC的基本定位是在本土市场,但是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往往都是和国际接轨的,不是完全局限于本国,因此,外部市场通过原材料供给和销售变化对NVC产生影响,进而将信息反馈到产业链内,基于NVC内产品链的功效,链内的相关机构、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一起做出反应对策,以寻找制造业的正确发展方向,进一步为NVC的发展保驾护航。

4.5 完善的服务体系成为NVC构建的保障

完整的服务体系可以为制造业NVC内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保障,这与我国制造业NVC建设需要积极培育社会支持系统相匹配,从局部推动整体的协调,推动制造业NVC建设。产业链服务系统主要包含一个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要素(图2中F),具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技术、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政府一方面给予制造业发展以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也能为制造业NVC的构建排除一些国际国内的障碍;联合相关行业协会,技术、金融等服务机构和科研院所等举行多领域的技术交流(如图2中循环链③),为制造业内的核心企业等掌握和应用先进技术提供平台和支持等,这些都将直接推动NVC的建设和发展。

[1]Schmitz,H.Local Upgrading in Global Chains:Recent Findings [R].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2004.

[2]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3]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学术月刊,2009,9(41).

[4]张杰,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价值链的构建与中国企业升级[J].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09(2).

猜你喜欢

价值链产业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筑牢产业链安全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