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吉林更美好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解读

2012-09-10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2年17期
关键词:吉林省城镇生态

◎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于2012年5月22日由国家批复,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吉林省城镇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格局,对吉林省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总体要求。

根据规划,2020年的吉林省将会建设成什么样呢?

2020年,发展建设目标更为宏伟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内陆省份,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规划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吉林省要以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发展为方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创新驱动“三动”总体战略,依托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推进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吉林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农业现代化,把吉林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基地;依托教育、文化、科研和生态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把吉林省建成为现代服务业基地。届时,吉林省总人口达到2870~300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800~19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2%~64%;以长吉一体化为起步,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重点,以长吉都市区、延(吉,含龙井、图们)珲(春)城市组合区为核心的城镇发展格局形成,进而推动我省中部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2020年,城镇空间格局更为开放

为引导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和城镇空间格局形成,规划以开放思想为根本,明确了吉林省城镇化战略、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和全省总体空间格局。

实施“两个集聚”的城镇化战略,促进人口与其它生产要素向中部地区聚集、向中心城镇聚集。保育吉林省东部生态功能,恢复吉林省西部生态系统,促进以长吉一体化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快速发展;引导吉林省城镇化按照省域中心城市(长春、吉林)、地区性中心城市(地级市和区位优越的地区中心)、县城(县级市)和中心镇四个层次推进,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实施“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强化中部地区聚集功能,突出长吉两市对高端产业、高端人才的集聚功能,提升长吉两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长吉一体化地区快速发展;加快促进长吉两市之间的城市(镇)成长,重点推进九台、岔路河的发展;加快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管辖的各区市县和通化市的梅河口、辉南、柳河的城镇建设,提升其对产业发展、人口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提高吉林省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和城镇承载能力;协调四平—辽源、松原—大安、梅河口—柳河—辉南—东丰、扶余—榆树各城市组团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与促进吉林省中部地区城镇组团形成,加速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进而推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强化延吉、四平、松原、辽源、通化、白山、白城的城市功能,提升珲春、梅河口、敦化、双辽、松江河等的城市功能,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培育区域经济中心,形成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多核化的空间格局。促进吉林省域空间联动发展,通过保护、改善和培育吉林省东、西部生态环境构建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空间体系,通过引导吉林省对外通道的建设来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通过加强与辽宁、黑龙江、内蒙两省一区及周边国家海港、口岸的衔接来打造吉林省对外、对内联系便捷、高效、有序的城镇通道格局,进而培育吉林省开放、联动、和谐的城镇空间体系。

至2020年吉林省总体上形成以长吉一体化和哈大轴为重点的“两区、四轴、两带”空间结构布局。“两区”指长吉都市区和延珲城市组合区,以长吉都市区为重。长吉都市区以长吉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实现长春市服务职能和产业发展的升级和吉林市加工制造业的总量扩张,由此形成吉林省发展的“双核心”;延珲城市组合区要将延吉打造成中国图们江地区的中心城市,将珲春打造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四轴”指哈大发展轴、珲乌(珲春—乌兰浩特)发展轴、舒梅(舒兰—梅河口)发展轴和南部门户轴(双辽—白山),哈大发展轴、珲乌发展轴为十字型交叉的两条主轴,重点突出哈大发展轴。哈大发展轴是吉林省的城镇密集带,要实现交通轴向产业轴的转变;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引导汽车及配件产业、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装备制造(轨道客车)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发展教育、文化、科研、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珲乌发展轴要依托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为契机,要注重交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双重提升;东部突出矿产品加工、林下产品加工产业;中部突出石油化工、汽车及配件产业;中西部突出能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风电装备)产业;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本地化发展。舒梅发展轴要打造成东北区中部吉林省段第二条纵向经济通道,疏解哈大发展轴交通压力,带动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南部门户轴是城镇聚合轴,要加强交通节点城市对辽宁省沈阳、大连、丹东的纵向经济联系。南部门户轴和舒梅发展轴要突出冶金、食品、医药、轻纺、机械制造等“块状”经济发展,扩大产业规模,鼓励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中小企业快速崛起,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导产业集群式发展。“两带”指东部边境生态产业发展带和西部草原湿地生态恢复带。其中,东部边境生态产业发展带是东北区东部长白山生态轴带的吉林省区段,是保障东北区生态安全的区域“绿肺”;要突出中草药、旅游、林下产品等产业发展,以长白山为特色品牌,树立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开发理念,形成绿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我国生态经济示范带。西部草原湿地生态恢复带是东北地区西部生态恢复的吉林省段,是防止草原湿地退化、西部沙化侵蚀哈大经济带的生态修复带;要突出农畜产品深加工、渔业生产、湿地作物生产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水源涵养力度,在恢复草原和湿地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为促进吉林省空间格局的快速形成,规划提出要以长吉一体化为突破口打造长吉图开发开放、中部城市群推动与发展支撑平台。通过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旅游业、生产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把长春市建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城市,把吉林市建成为东北地区以石油化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和具有我国北方特色的山水旅游生态宜居城市。强化长吉一体化的区域引领与协调作用,充分发挥重点城镇、产业新区的经济节点作用,加快促进长吉交通沿线如九台市、岔路河镇等发展条件优越中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哈大沿线中小城镇建设,加强公主岭、农安、德惠等县市与长春市中心城区相邻小城镇、开发区基础设施和路网无缝衔接,形成产业与城镇空间的良性互动;加强榆树市(五棵树镇)、扶余县(三岔河镇、陶赖昭镇)、德惠市(菜园子镇)的空间分工合作,推进榆树、扶余商品粮基地的现代化改造和提升,打造松花江沿岸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2020年,城镇对外交通更为顺畅

规划提出,吉林省要实施“差异化”和“网络化”的交通发展战略。优先重点建设中部和图们江地区交通枢纽,促进由中部向东、西两翼由密渐疏的交通网络形成,建立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干线网,加强交通枢纽地区与辐射区域的联系。促进交通的网络化发展,突出长吉都市区和延珲城市组合区的对外联系功能,加强哈大发展轴和珲乌发展轴对外通道建设,强化与国家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衔接,与东北区域骨干公路网衔接,同黑龙江、辽宁、内蒙共同构建东北区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

至2020年,吉林省将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为主导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县通铁路”、“县通高速”的发展目标,为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引导城镇体系合理布局提供支撑和保障。公路建设形成“五纵五横三环多联”网络体系,铁路建设形成“六纵四横”网络结构,机场建设形成“一主多辅”网络格局,贯通第二松花江与黑龙江水系航运网,建设形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综合交通主枢纽、区域交通次枢纽、一般性交通枢纽四个等级的交通枢纽体系,形成“多点联动”的交通格局,促进吉林省交通网络化发展。

2020年,区域生态环境更为优良

规划提出要实施“分地区差别化”的生态策略。提高区域生态功能及生态恢复能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对生态脆弱区实施抢救性修复与治理,对生态良好区实施积极性保护与培育。

实施“分类指导”的生态建设策略。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应以节能减排为发展主线,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经济的形成。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应以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为重点,以松花湖和二龙山水库为突破口,以松花江、辽河流域市县、乡镇为载体,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和水环境监管、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同时重视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保育应以东部森林生态区和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和完善为突破口,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耕地保护与水土流失控制应以中部黑土地保护为重点,有效控制黑土地水土流失,保护土地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应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延吉为重点,以解决城市煤烟型污染为突破口,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为系统保护吉林省空间环境,规划提出吉林省要形成“两区、三带、十核”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两区”指东部森林生态区和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三带”指沿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条重要的生态廊道;“十核”指十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包括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东辽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珲春天然林及东北虎生态功能保护区,查干湖、月亮湖和莫莫格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三湖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向海自然保护区,龙湾自然保护区,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布苏狼牙坝和腰井子羊草草原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等十个区域性生态绿核。

规划提出,至2020年吉林省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得到初步治理,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绿色经济和低碳生活模式基本形成,基本建设成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的生态省。

2020年,城镇支撑能力更为强大

规划提出,至2020年吉林省城镇支撑系统能力将更为强大。公交出行模式基本形成,县城以上城镇公交换乘系数小于1.3,城区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和中心区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长春市城区初步实现轨道(地铁、轻轨)交通网络化,吉林市城区主要功能区间通轻轨。城镇供水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人均综合用水量用水标准特大城市达到400~600升/日,大中城市达到300~500升/日,其余城镇达到200~400升/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增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特大城市达到90%,大中城市达到80%,小城市及县城达到70%;长春市等水资源短缺城市逐步推行中水回用。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其他城镇达到70%。城镇绿地系统建设成果显著,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气化吉林”全面实施,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0%,县城达到60%。集中供热和“暖房子”建设初见成效,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县城达到60%。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高速宽带传输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城镇智能化建设得到加强。

长春南湖

2020年,城镇文化特色更为突出

规划提出要加强吉林省城镇文化特色塑造。一是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吉林市和集安市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以集安洞沟古墓群、敦化六顶山古墓群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入发掘和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满族说部、长白山放山习俗、延边朝鲜族象帽舞、前郭尔罗斯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吉林市满族鹰猎习俗、延边朝鲜族民间故事、吉林二人转、前郭尔罗斯苏玛演奏法、前官尔罗斯蒙古族婚礼歌和前郭尔罗斯查干湖冬捕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要塑造城镇风貌。延续与保护城镇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街区,突出城镇历史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特色;保存与活化城镇的自然本色和山水格局,反映城镇的发展脉络和城镇建设风貌。三是要完善城镇公共设施。加大对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等能促进文化发展、体现文化发展和体现人文环境、人文关怀的公共设施投资力度,优先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供给。四是要繁荣文化事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有计划地将吉林省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艺术作品推向世界;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环境。五是要营造创业环境。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效率和环境,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企业结合发展,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积极培育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创新”精神,提升吉林人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能力。

吉林市风貌

至2020年,通过人文环境设施建设,吉林省将形成安全、舒适、积极向上、创业氛围浓郁的省区和文明发达的和谐社会,实现文化吉林、创业吉林、和谐吉林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吉林省城镇生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住进呆萌生态房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生态之旅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