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依然能走好低碳之路
2012-09-10董彦发自贵阳
本刊记者 董彦 发自贵阳
贵州省贵阳市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参与的低碳发展工作格局,以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洗碗,尽量用淘米水;电灯、电器一旦不用,随手关掉;一次性水杯、餐具,不买不用;出门买菜、购物,自备环保袋;清洗衣物的水,多次利用;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插头;50瓦的灯泡,用节能灯替换;20分钟内步行可以到达的地方,不搭车出行……”
贵阳市市民谢瑞然家里的冰箱上贴着这类似口诀式的便条。
小谢今年31岁,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贵阳一所大学任教,家住在省政府东北面不远的云岩区新添大道附近的中天花园社区。实际上,他所在的这个社区,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都能讲出几个类似于“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一类的环保名词来。
自2010年年初,贵阳市便向国家发改委提出建设低碳城市试点的申请,现在贵阳已是我国首批8个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西部唯一一个入围的城市。贵阳的生态环境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这种低碳发展发端于政府,逐渐生根在了民间。
贵阳过去一度污染严重,曾被列为“全国三大酸雨城市”。但近年来,贵阳的执政者达成了共识:无论如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贵阳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市,在发展经济中既要赶(追赶发达地区),又要转(实现转型)。两者并行不悖,同等重要。”这种观点,在与贵阳各级官员的谈话中经常能够听到,让人印象深刻。
究竟是什么让贵阳成功平衡了经济高速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跷跷板”关系?一个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结构的城市如何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的减排任务?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GDP之痛,贵阳的执政者是如何坚持过来的?对此,本刊专访了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长青。
贵阳不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也不会在盲目的跟从与效仿中迷失自己。
中国报道:按照普遍的发展经验,经济高速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有如一种“跷跷板”的关系。贵阳对这种“跷跷板”关系如何看?
马长青:贵阳市属于西部城市,基于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资源型城市特征,既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贵阳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节能环保能力建设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资金缺乏、欠账较多等原因,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投入。
此次国务院2012年2号文件(2012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1990年以来国家为贵州省专门制定的第一个全面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11章54节,详细地阐述了促进贵州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我们正积极研究措施、理清发展思路。在发展中,贵阳不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也不会在盲目的跟从与效仿中迷失自己,要找准定位、结合实际,走出一条最适合本地区位优势的发展道路。贵阳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西部城市示范。
从2007年开始,每一次的市委全会都有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
中国报道:贵阳曾一度被列为“全国三大酸雨城市”,但贵阳于2009年就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这对于一个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结构的城市是如何做到的?
马长青: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贵阳也明显存在着资源、能源快速消耗和生活垃圾、城市废气等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自从定位为“林城”、确立“环境立市”战略以来,贵阳市造林绿化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森林之城休闲胜地”。
从2007年开始,每一次的市委全会都有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贵阳在高度重视的同时,加快了依法治市的进程,颁布了一批地方性法规,以法规来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如今的贵阳已经彻底摆脱了酸雨的困扰,一年中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达到了97%。到2015年,我们力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8%以上。
贵阳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参与的低碳发展工作格局。
中国报道:节能减排、生态文明方面建设会在短期拉低GDP增速,可以想象,这会对一个城市的执政者带来很大的压力,这种阵痛贵阳是怎么过来的?
马长青:根据国务院2号文件的精神,贵阳在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如何去做?贵阳市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参与的低碳发展工作格局,以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贵阳设立了低碳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审核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加强组织协调,全方位推进贵阳低碳城市建设。
贵阳在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产出方面都有相关的具体统计。
中国报道:低碳经济需要具体的经济细胞来实现。在贵阳,一家企业如果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升级,能得到哪些具体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马长青:在产业的发展上,我们首先选择高科技、低污染的,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这样的老路,这几年建立的生态补偿资金超过了5个亿。
贵阳在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产出方面都有相关的具体统计,并且在项目实施之前都会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比如为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制定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条例》、《贵阳市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自2008年起,累计安排逾3000万元市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实施了95个市级循环经济项目,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打造一批装备制造业百亿元企业。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碳排放强度低等特征,引进重点行业关键低碳技术,建立工业领域低碳技术孵化基地,实现低碳技术产业化。
“爽爽的贵阳”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永保“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
中国报道:贵阳于2007年在清镇市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首个环境保护法庭,该法庭的职责范围包含哪些?
马长青:贵阳市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依法有序、有力的进行,于2007年11月20日,经批准,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并成立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成为全国第一家成立的环境保护法庭,凡是破坏环境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市委书记李军称其为“相当于公告社会,污染环境也是犯罪”。“爽爽的贵阳”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永保“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
贵阳市在考虑妥善解决处理好城市发展、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这三者的辩证关系时,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视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后发赶超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