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室内装饰行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2-09-09撰文郑曙旸专题配图易茗

创意设计源 2012年2期
关键词:室内装饰文明建筑

撰文:郑曙旸 专题配图:易茗

室内装饰行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撰文:郑曙旸 专题配图:易茗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in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Industry

数码架构空间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大国。在新经济时代,我们要将祖先留下来的好东西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但文化的传承创新并不简单,照搬照抄显然不成。

要实现室内装饰行业的文化传承创新,我们至少应该厘清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中国建筑行业的特征,中国与西方文化传承的本质以及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

一、中国建筑行业的特征

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发达国家,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审美是高度统一的。但长期以来,中国建筑行业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导致行政强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了建筑行业的生态,加上当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运营状况,行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观念的缺失,造成我国“缺腿”的建筑业态。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业提出“建筑三原则”,即“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个原则在今天看起来,严重违背建筑行业的基本规则,因为它将审美与建筑的本质与功能作为对立的二元来判断和思考,如此便可引出“假使条件不具备,就可以不要审美”的结论。

绘画、雕塑、建筑原是艺术和科学互为支撑的整体。但中国在1952年将建筑学划归工科,造成了此后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建筑学”变成了“建筑工程学”。

中国建筑业包含四种业态: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作为学术概念,建筑装饰这个概念并不能成立,因为它的存在本身与建筑是“对立”的,认为建筑先行缺失了艺术,后者来替建筑补充艺术。就此含义,我将建筑装饰业称作“逆流而上的中国建筑装饰业”。

问题是,我们的房子盖完后,并没有最终解决房屋与人的行为、人的生活发生良性关系等问题,我们还需要家具、灯具、“软装”(我个人并不认同这个名词)。这就导出我称之为“顺流而下的中国室内装饰业”,室内装饰针对中国建筑业的现状而存在,那是顺理成章的。

改革开放后,建筑行业内的建筑装饰业与室内装饰业发生博弈;从根本上说,这是建设部与轻工部之间的博弈。

二、中西文化传承的本质

搞清楚中西文化传承的本质,是实现室内装饰行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前提。

首先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历史中的“时空”和“文化”。

中华民族的时空坐标是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特征是统一的集权文化;而西方文化的时空坐标指向多国的千年文明传承,其特征是文化多元。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图》将当代国家统一罗列出来,放在历史坐标下比较。我们可以借此很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时空积累的差异。

中国华夏文明以稳定社会为基础。华夏文明延续两千多年,主要在一个国家内完成,且前后三个阶段相对稳定:秦汉持续400~500年,唐宋延续600~700年,最后是明清。清代中间以1840年为标志分成两段,此后经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方版图上,罗马帝国及宣称为其继承者的神圣罗马帝国前后延续的时间相当长,从公元前27年延续到相当于中国清代的19世纪初。但罗马帝国及神圣罗马帝国,却是由众多城邦和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及自由城市构成的。

从世界版图看,华夏和罗马是唯一可以堪比的两大文明体系。

华夏文化中稳定的时间段非常长,秦汉稳定的时间达440年,唐宋相对稳定660年,明清相对稳定470年。从世界版图看,中国的统一也至关重要。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泰晤士版本地图显示,秦代时向西北方向延伸的领域已经形成中华文明与西方交流的通道,到唐宋时,华夏文明达到空前高度,而清帝国则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神圣罗马帝国由众多小国构成,西方文化长期的动荡社会导致各种风格产生,先后有公元纪年前后的古典风格、公元500~1300年的中世纪风格、1300~1700年的文艺复兴风格、1700~1800年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以及1800~1900年的古典复兴风格,社会的变动,成为不同风格出现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观念的形成还因所处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华夏文化的主要背景环境是内陆,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以来影响到华夏文化的各个层面,其精神特质平和、舒缓、优雅、内敛。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内海,海洋文明所带来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即伴随产生,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因此显得极致、细密、张扬、外向,将“人”看作大自然主宰。

两种文化导致的理论与实践也完全不同。华夏文化孕育的农耕文明,以正统、固化、保守和人文的理念著称于世。而西方的文化有发散对立的思想观念,最终导致工业文明出现,反映出变革、开拓、注重科技的总体面貌。

建筑装饰方面,华夏文化以宗法制度作为装饰构建的基础,封建伦理提倡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究仁、义、礼、智、信,使得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乃至其他方面,均以均衡的构图、循规蹈矩的装饰手法占主导地位;像北宋的《营造法式》,其间包含了多年积淀、代代延续形成的定制。中国最初的设计应该说还是非常有创意的,但经过代代规范,基本上成为工匠式的延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北京紫禁城的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只为显示皇权,并非以人的居住为设计主体,其格局是典型的王朝“家天下”的格局。故宫的太和殿,皇帝一生中用不了几次。虽然皇帝夏天常去圆明园,可圆明园已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这样一来,我们缺少作为一个人的皇帝的居住环境的实例。遗憾的是,中国现在的建筑理念基本来自故宫。

中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人有两种审美理想,其一是“错彩镂金之美”,其二是“出水芙蓉之美”。前者体现宫廷装饰源流,后者体现民间装饰源流,这是中国室内装饰的基本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故宫太和殿的宝座可谓“错彩镂金之美”的典型,而民间文人的社会实践和居家环境,则可以作为室内装饰设计“出水芙蓉之美”的诠释。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曾说:“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意标新,舍富丽尤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宫廷装饰讲究华贵、富丽、雍容、繁缛,民间装饰讲究简洁、宁静、清秀、自然。但今天中国室内装饰的主流观念显然来自于宫廷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超越宗教的哲学体系,这对中国设计来说也影响至大。在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其中道、儒、墨、法四家影响最大。道家讲“顺乎自然”,儒家讲“三纲五常”,墨家讲“一义兼爱”,法家讲“依法治国”。但遗憾的是,此后秦焚书坑儒,汉代在“独尊儒术”的同时又“罢黜百家”,儒家独占统治地位,道儒墨法四家的文化并没有完全传承下来。虽然经历了1919年“五四运动”和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儒家纲常体系还是对我们的设计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因素极具影响力,以最有影响的基督教而言,以君士坦丁堡为代表的东正教、以梵蒂冈为代表的保守的天主教以及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等教派教义不尽相同,多元共存,并且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熟悉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建制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西方教堂奢华版本,被奉为所谓西方风格的典范样式。其实,在西方,类似芬兰赫尔辛基路德教大教堂那样的基督教新教教堂所展现的朴素面貌也同时存在,只不过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那样有点寒酸的设计不能登大雅之堂罢了。

三、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

要实现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首先要冲破单线传承的围城。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际上是多元综合的思想体系,这应该成为我们传承的基础,而不是局限于儒家纲常礼教与等级制度等糟粕。

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关键是观念转型。我们应一反过去对宫廷装饰风格的一味追崇,将民间装饰源流发扬光大。宫廷装饰源流是影响华夏文化现代观念形成的障碍,其糟粕应该彻底被抛弃。

要实现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我们还要立足下游产业资源整合。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大的从农耕文明跨越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文化形态的社会,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存在现代转型问题。由于我们在本质上缺少对工业文明的继承,直接导致了狭隘的专业观。因此,我们要借鉴国际优秀案例,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精华的融会创新。

室内装饰要基于环境观念,具体来说,就是立足下游产业的资源整合。室内设计还需要与工业设计联姻,以生活方式的变革来引导我们的设计。在这方面,瑞典的宜家做得很好。

宜家在欧洲的定位并非高端,但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以俨然高端品牌的姿态吸引国人趋之若鹜。实际上,宜家的理念就是整体设计。从室内空间、室内装修一直到室内陈设,三者合为一体,综合设计,综合考虑,综合营销。反观现在中国其他卖场,90%以上还在延续以前的单线作业方式。所以,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中西文化精华融为一体,以实现今天真正的创新。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回归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本质,要将道、儒、墨、法四大家结合起来,按照现代观念解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才有可能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中华民族在原始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学。风水学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的环境设计观。在风水学中,自然要素与人的行为结合成一种“以天合天”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模式在现代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描述中可见形迹。

工业文明导致生活变革。1900年,西方工业国家的一般国民就有能力购买电扇、炊具和暖炉。20世纪初,电灯、抽水马桶、电话和洗衣机等家用设施的机电化与人工控制的环境系统就成为商品住宅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一切首发于西方国家。

我们今天建筑面积约90平米的中小户型住宅空间中,放着按照20世纪西方现代风格标准设计制作的模数33mm家具,尺度普遍偏大,浪费资源,成本也高。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不少设计参数基本延用西方设计构架,以厨卫空间、装修、产品为例,偏向于大型与高端,没有按照中国的生活方式消化调整。这些设计所提供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差别?我们有没有可能建立符合国情、面向经济适用住宅的30mm家具尺度标准?我们有没有可能重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设计体系?这需要室内设计师与工业设计师的共同努力。要再次达成“天人合一”整体协调的环境,我们有很多路要走。

如果能够发展出既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又满足人的行为特点的设计,这种设计就可能面向全行业。仅以厨房为例:如果我们不仅着眼于硬件产品,还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从行为模式出发进行设计,那么,橱柜与流理台设计可以转换为餐前操作与储存系统设计;灶具与排烟系统设计可以转换为烹饪操作系统设计;水具与排污系统设计可以转换为餐后存储系统与垃圾清运系统设计……以此为例,我们需要整合其他行业和设计门类,打造全新的设计理念。

创新是个兼容并蓄的过程,即融会人类思想之精粹,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创新是个积累升华的过程,从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思维出发,实现客观世界的物质实体转化。当代中国室内装饰从业者,必须融会中西文化精华,才能实现传承创新,这不是某种风格的表面抄袭和膜拜,而是从生活本质入手,去发掘更多尚未被我们发现的传统文化优秀宝藏,从而开创中国室内设计未来新的辉煌。

郑曙旸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艺术设计分部主任

本文根据郑曙旸同名演讲速记稿和录音编辑整理

编辑整理: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创意设计源》编辑部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审核

猜你喜欢

室内装饰文明建筑
高层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施工技术研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请文明演绎
室内装饰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漫说文明
建筑的“芯”
对不文明说“不”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装饰设计学视域下的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