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林代草的生态危机
——访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

2012-09-08李秋香

地球 2012年6期
关键词:干旱区种树人工林

本刊记者 李秋香

以林代草的生态危机
——访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

本刊记者 李秋香

草原无林主要是气候条件决定的

今年4月底,南方周末报道了一个叫做增田达志的日本人在我国内蒙古二连浩特沙坝种树的故事。在我国曾经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在我们的常识当中,树应该是多多益善的。而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著名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

治理环境不一定就要绿化,绿化不一定就要种树。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每一棵树都是一个“蒸发器”,不仅带走大量的水分,还会带走土壤里大部分养分。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大面积种树,不仅达不到治理环境的目的,反而会造成“绿色荒漠”。

人工林的失败

针对人工造林以增加绿化的现象,刘书润首先讲述了几个人工造林失败的个案。刘书润介绍,在河南某地考察中,临时参与了当地绿化荒山项目,发现了大问题。当地绿化荒山仅仅选择了刺槐,树种单一,导致树下只有单一草种生长,水质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在大兴安岭中部的阿尔金山地区——南北生物交流的通道——人工种植单一的落叶松,同样导致树下其他植物几乎都不存在了。

人工种植单一树种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是一种情况,绿化过度是另一种状况。刘书润说,在考察位于黄土高原上的一处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中,当地政府认为绿化效果最好的地区却是最坏的,反而最坏的地区却是最好的。当地政府认为绿化最好的地区密密地种植着整齐的油松林,乍看上去“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而实际情况却是过密的油松林吸收大量水分造成土壤板结、变性。反而是本认为绿化最差的地区,草甸、灌木和树木交互分布,却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绿化方式,土壤肥力保持地很好。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量大、降水量小,种树过多会导致地下水下降,不仅达不到“绿化”的效果,反而造成进一步的“荒漠化”。这种失败的例子很多,国内外皆有,如罗斯福工程、斯大林改造大自然工程、阿尔及利亚绿色大坝工程、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为什么一提到增加绿化就要种树?刘书润说,主要是没有将树的功用进行因地制宜的考虑,将树的作用人为地抬高了。例如,树确实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如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树以求达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效果只能是相反的。因为在这些地区,树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大量吸收水分以供蒸发,不仅达不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反而会导致该地区越来越干旱。从涵养水源方面来说,草甸要远远强于森林。

而且,在干旱区大量种树还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所以人工林只能生长一代,再种只能依靠施肥维持生长。由于在干旱区种树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中东地区严禁种树,或者课以重税,在阿拉伯种一棵树需要交1300美金的重税。

草原无林

我国草原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西藏、青海、吉林、辽宁等省、区。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温带草原、高寒草原和热带—亚热带草地。其中,天然草原的主体是温带草原。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即我国西北干旱区。这一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在这条界线以东,年降水量300~400毫米,是我国温带典型草原大面积分布的地区。在这条线与贺兰山之间,年降水量200~300毫米,是荒漠草原广为分布的地区。这样的气候特点,根本不能满足需水量较大的森林的要求。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在自然条件下,森林只能正常生长于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只有草本植物和灌木能够适应干旱的自然条件。

草原无林主要由气候条件决定,是耐旱的草本植物、灌木与气候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此外,草原无林还与土壤特点有关。典型草原地区的土壤是栗钙土,这种土壤下面有一个紧实淀积层,含有较高的钙含量,土层结构呈块状,在土壤水分较低或者比较干旱的条件下,十分紧实,这使得许多乔木粗大的根系很难穿越土层,因而不能利用深层的土壤水分与养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森林在草原地区的正常生长。

与此同时,一些草本植物与灌木的根系非常纤细,可以穿过紧实的土层,利用深层的土壤水分与养分。所以,相对而言,草本植物和灌木在草原地区的生长状况好于乔木。

从地带性规律上看,草原地区不会有大面积的森林,也不可能营造大面积的人工林;但在局部地区,也可能有森林生长。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隐域条件下,如局部低地、河漫滩、低阶地、封闭洼地等水分相对丰富地区;另外一种情况是沙子作为基质土壤条件下,如大面积的沙地。

草原无林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是由草原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主要由乔木组成的森林特点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所以,要在地带性为草原的地区营造大面积森林,是不可能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经济或生态代价的。在内蒙古草原地区,多年来造林不见林,或者只见年年不长高的“小老头树”,就是这个道理。

绿化要因地制宜

地球是彩色的,大自然的设计精妙绝伦,绿洲和荒漠都有各自的作用,不可替代。苏联曾试图在北冰洋开个口子,让湿润的海风吹到西伯利亚;中国也有人提出将喜马拉雅山开个口子,使西北干旱区变成湿润区;这些强行改变自然规律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干旱区之所以干旱、湿润区之所以湿润,都是在自然规律下形成的。撒哈拉沙漠就没有用处吗?它为海洋另一边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提供了养分,同样,太平洋中部的一些营养物质来自于中亚荒漠区。“干旱区是生物的制造厂,是风沙源、物质源和文华源。”

治理环境不一定靠绿化,绿化不一定要种树,除了种树之外,因地宜草宜灌木。“雨随林至”的观点认为森林可以增加降水量。实际上,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是地形原因,和当地气候有关。森林几乎不能增加降水量——1公顷的树一昼夜要蒸发掉12吨的水——而是能够调节降水量,将洪流分散成细流等。

天然林和人工林有本质的区别。很多国家计算森林覆盖率时并不将人工林包括在内。天然森林具有的生态功能,人工林是无法比拟的。天然林本身是一个长时间磨合而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人工林往往是单一树种形成的“绿色荒漠”。单一树种的人工林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会蒸发量大量的水分,还会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带走。所以说,在干旱区种树不是在增加绿化,相反是在制造“荒漠”

“自然形成的是最好的,做人工的改变时,也要遵循它原来的自然状况。我国国土的40%都是草原,为什么这么大面积的草原存在,因为它适合!盲目地以林代草,不讲究科学,只会越搞越坏。现在内蒙古存在着大量的碳汇林,这种情况是十分糟糕的。草原上的牧民经常跟我说,让我们种树,种了,现在井里都没有水了!还要种树?牧民当然不干了。”刘书润提到美国的“生物圈2号”计划,该计划仿真地球生态环境,耗资上亿元,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自然是无法模拟的,也不可违背。

1938年出生的刘书润已是75岁高龄,自1988年退休后虽然不做科研了,但致力于生态导游工作,将生态学知识传达给游客。

猜你喜欢

干旱区种树人工林
全球主要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黑龙江半干旱区饲用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基于NDVI的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种树
我国人工林生态轮伐期探讨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一起来种树
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
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人工林土壤黑碳和黑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