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创业”理论的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研究

2012-09-08赵莉严中华

职教通讯 2012年19期
关键词:非营利转型大学

赵莉,严中华

基于“社会创业”理论的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研究

赵莉,严中华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逐步向具有社会企业属性的现代高职院校转变,高职院校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创业。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行组织转型,从传统的事业型组织向创业型组织进行转变,在此过程中,组织创新是建立创业型高职院校的重要路径。

高职院校;组织创新;创业型大学;社会创业

一、社会创业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资助经费逐年减少,政府对福利事业的资助也大为削减,而“市场失灵”导致人们对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于是非营利性组织急剧膨胀。但是,非营利组织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部分非营利组织开始转移方向,尝试运用创新的商业模式为自身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财务支撑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创业模式——社会创业。从社会创业的缘起可以发现,社会创业的目的是通过创造经济价值来增强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传递公共服务和价值,其核心是利用市场机制创造社会价值。[1]它改变了传统的由政府主导或非营利组织主导的社会服务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福利国家范式”中非营利公益活动资源匿乏的困境。

无独有偶,传统的大学也面临了与非营利机构同样的发展困境。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受到欧洲各国政府开始实行高等教育紧缩政策的影响,欧洲大学普遍陷人财政危机,与此同时,政府、企业、学生和社会对大学提出了更多的价值期待,希望大学能够在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方面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源于内、外诸多压力的共同影响,欧美一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率先走出“象牙塔”,将社会创业的理论融入办学理念中,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承担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于是,一种促进创业活动的大学新范式——创业型大学也日渐崛起。

二、创业型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背景

(一)我国高职院校本质属性正由非营利性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变

社会企业是一种将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化运营结合在一起的新组织形式,它力图以企业的方式为立足点,实现市场资源和非市场资源,货币资源和非货币资源之间的优化整合,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虽然欧美对社会企业的定义有很大的区别,但究其本质,可以一句话概括: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具体地讲,社会企业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具有显著的社会目的与使命;(2)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3)通过市场机制开展生产或经营活动;(4)保持双重底线,即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平衡,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2]

对照上述对社会企业内涵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已经具备了社会企业的特征。

1.从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来看,高职院校需要从传统的非营利性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变。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公益事业,高职院校是一种非营利组织,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一样,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十分有限,同时,高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借用商业化操作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实现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的转变。

2.从社会企业的本质属性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具备了社会企业的主要特征:(1)具有着显著的社会目的与使命,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即致力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3)应该通过各种生产性实训基地,运用市场机制开展真实的生产或商贸活动,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载体;(4)是一种混合型的组织,同时,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双重目标,达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平衡,实现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正经历由非营利性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管理创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保障作为社会企业的高职院校实现其双重价值底线。

(二)高职院校的发展本质是一种社会创业

如前所述,我们强调,作为社会企业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就是采用商业化方式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实现高职院校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高职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创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发展,究其本质是社会创业的过程,表1详细描述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创业特征。

表1 高职院校的社会创业特征

(三)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追求组织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从传统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变的内在动力。社会企业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传统非赢利组织与传统赢利企业在社会变革环境下,尽管初始的目标有所差异,但是为了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两种组织形式最终还是向中间状态“社会企业”或“社会负责型”企业靠拢。这是因为,解决社会问题需要一种全新的范式,即公益事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结盟合作,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和福利增长。不同类型的部门具有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合作可以整合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增强为社会服务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借助金·阿特洛的社会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光谱[3],描绘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连续光谱(见图1)。从中可以发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平衡发展是高职院校变革的内在动因。

三、创业型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路径思考

(一)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的途径

美国“自主创业型大学”之父伯顿·克拉克指出,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主要有五个途径:(1)加强驾驭核心。“转型途径中的加强驾驭核心,并不是说要加强某个个人的权力,不同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结构。”[4](2)拓宽发展外围。这对大学转型非常重要。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外围主要有两种形式:管理办公室和学术中心。(3)扩展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渠道的结合:作为主干渠道的政府主管部门;政府研究委员会;其他所有来源或者说是第三渠道。(4)激活学术心脏。由于大学不同学科体系的特质决定了转型的不平衡。科学、技术类的学科领域首先成为创新型,而且最为彻底。而社会科学领域除了经济、管理、商业以外则转型困难。因此,“推动创业型大学的心脏地带的各系实现创业型改革往往给人很深的印象”。(5)整合创业文化。这是大学转型的最为重要的上升到全校信念高度的一步。“被视为理想、信念和多种价值混合的组织文化,是前四个转型途径的象征性表现。”[5]

图1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连续光谱

(二)创业型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路径

高职院校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在进行创业型的组织转型中有自身的优势:(1)从学科体系的设置来看,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属于专科大学,并且侧重与技术及其应用、经济商业类的学科。因此,在转型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将大大降低。正如伯顿·克拉克所指出的,在控制学科专门化需求以及追捕创业型的反应方面,专科大学所处的地位好于综合大学,“特别是如果它们的专业是技术或者商业,就比综合大学更加容易采取创业的态度。”[6]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更应该也更容易转型,建立“创新型”高职院校。(2)刚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底部轻,阻力小,易创新。(3)高职教育对政府的依赖相对较弱,定势小,易转型。

如何建立“创新型”高职院校?伯顿·克拉克指出:“一所创业型的大学,其根本是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做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6]所以,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建立路径主要应体现在高职院校的组织创新上。这个组织创新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微观教学组织的创新。微观教学组织的创新是整个高职院校组织创新的基础,它决定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成败,其中教学企业的构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教学企业以真实的产品生产或成功的经营活动作为教学的有效载体,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教学企业还应当创造经济利益,以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企业的构建与管理是一个深度的组织创新,突破了传统高职院校完全非营利的原则,强调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底线的平衡原则。所以,构建教学企业是高职院校由传统的事业型组织向社会创业型组织转型的有效途径。[7]

2.二级管理体制创新。如前所述,教学企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高职院校向创业型组织转型极为重要。而教学企业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如果没有人、财、物、信息和教学的充分自主权,其健康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同时,教学企业直接面向学生、教师和市场,必须由二级学院直接建设与管理。因此,只有创新现有的校内管理体制、实施二级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教学企业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方面的潜在力量,才能更有效地整合、配置和利用政府、企业、学校等各种社会资源,才能最终促进高职院校向社会创业型学院顺利转型。

3.建立院校董事会(理事会)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在向社会创新型组织转型的过程中,要有效整合政府、企业与学校三方资源,必须与企业建立利益紧密相关型的合作关系结构,获得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参与。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实行的大型董事会管理制度,在政府、市场、大学三方博弈中构建保持所有权、决策权、办学权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模式,利用市场手段创造经济价值,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进而让教育的公益性和大学精神确保高职院校社会使命的完成。

[1] Dees, J.G.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R].DraftReport for the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1998:2.

[2] Ana Maria Peredo,and Murdith McLean.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critical reviewof the concept [J].Journal ofWorld Business,2006(41):56- 65.

[3] Kim Alter.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EB/OL]. http://rinovations.edublogs.org/files/2008/07/setypology.pdf,2012- 02-10.

[4] Burton R Clark.Sustaining change in universities:continuitiesin case studies and concepts [M].The Society for Researchinto Hgher Educathn&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4:83.

[5] Burton R Clark.Delineat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 [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04(17):335- 370.

[6]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5,4.

[7]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基于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83.

Abstract:Nowadays,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experiencing fromthe traditional one to the modern type which has attribute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it’s development is a kind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us it’s necessar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o Change from a traditional Non- profit organization to social entrepreneurial one. During such proces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access to building an entrepreneurial college.

Keywor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责任编辑 金莲顺]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Theory of“Social Entrepreneurship”

ZhaoLi,YanZhong-hu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社会创业组织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YJAZH016);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创业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及其在广东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S2011010000193)

赵莉,女,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社会创业、知识产权管理;严中华,男,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信任、创新与社会创业。

G718

A

1674-7747(2012)19-0062-04

猜你喜欢

非营利转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沣芝转型记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